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8 04:33:00

导语: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成绩功不可没。但社会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各大学在重视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不满意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挣扎着通过四六级考试的过程中也时常发出抱怨,广大教师同时承担着来自各方面批评的压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目的;二是改革应遵循的理念。

一、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

为什么要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似乎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对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是有共识的,然而这里存在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直接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其目标定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转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型强国的关键时期,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首要目的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教育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为大学生个体发展服务。英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掌握好英语并能够用英语从事跨文化交际和学术交流已成为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条件。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必须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以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从改革的目的出发,大学英语教育应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把培养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从现实发展的情况看,大学英语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进入大学的考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考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英语的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当今的大学生缺少的不是通识英语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本学科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从大学英语学习者出发,他们期待的是毕业后能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所以,现阶段再把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已经不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这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英语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原因所在。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的四方面要素蕴含着外语技能和专业知识复合的必然性,这里外语能力无疑是必要条件,但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充分条件是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必须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的转变,使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语言技能本身,而是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掌握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这里英语将成为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的手段。只有采用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诚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教学模式的转变应考虑这些因素。但是大学英语教育把听说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显然既不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也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听说技能的培养是基础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阶段只能作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要来设定,而不能作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实现由语言技能型向专业知识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意在提出应坚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读写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当然,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诸方面在内的教学过程作出相应的改变,但这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遵循什么教育理念?

这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问题。具体点说,开设大学英语课,难道就是要让队伍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吗?作为英语学习者本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作为教育者必须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近代外语教育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清末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富强,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办各类新式学堂或学校,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时清代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中国屡遭外族侵略且战乱不断,但却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虽时间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曾提出[1]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全球化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趋同,即朝着现代性的目标发展;一种是离散,即朝相反的方向突出民族性的方向发展。这两种倾向正是“被全球化”和“使全球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主要是向西方学习,探求富强振兴之路,而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力不断增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地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再也不是被动地向西方学习,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敞开大门,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同时通过输出“中国制造”传播中国文化。

开设大学英语课无疑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应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把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遵循的教育思想。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发挥作用,乃是国家发展的大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为体”的思想在新时期又赋予新的意义。当今时代,坚持“中学为体”思想,就是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本,同时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并通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而“西学为用”不是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在于从学中借鉴,借鉴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创造。所以,“中体西用”现已衍生为“传播与借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传播与借鉴”作为外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大学英语教育实践。从传播与借鉴的思想出发,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能用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传播中华文化和借鉴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世界科技成果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与这一理念相适应,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改革其教学内容,朝着特殊目的英语和学术目的英语的方向发展,并在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借鉴”的能力,通过加强写作教学培养“传播”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