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效果评价

时间:2022-09-16 10:04:25

导语: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效果评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效果评价

摘要: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接诊儿童口腔患者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儿童行为管理的相关知识。我们开设了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课程,并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评估了课程设置、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安排设置基本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易于理解,重点突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基本熟悉儿童行为管理的内容和目的及常用的非药物行为管理方法,该评价研究将作为我们今后制定课程方案的一个依据。

关键词: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教学效果评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另外,由于糖的过多摄入以及儿童游戏内容的变化,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如龋病、牙外伤等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造成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儿童口腔科治疗患者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牙科恐惧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于成人,大部分在儿童口腔科就诊的患儿都会排斥甚至抗拒口腔检查和治疗,造成治疗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对就诊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是保证治疗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1]。影响患儿行为的因素不仅包括医护人员的接诊技术和治疗内容的合理安排,还包括患儿的年龄、家长的态度和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患儿是否有不愉快的牙科治疗史等[2,3]。儿童口腔科是医患关系相对复杂的科室,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成人科室医患之间的直接交流,儿童口腔科是医护人员、患儿、监护人之间的三方交流,大部分情况下,患儿行为管理措施是否奏效取决于监护人的理解和配合。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轻微的表现为对环境和治疗器械的恐惧,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严重的表现为行为上的抗拒[4]。针对以上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行为管理从内容上分为非药物行为管理和药物行为管理,在常规门诊中,大部分患儿通过非药物行为管理方式就能配合治疗的完成。但是,规范的儿童行为管理课程的设置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与课程设置相关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因此,本研究探讨并评价了儿童口腔患者非药物行为管理课程的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49名四年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包括五年制和长学制的学生,不包括留学生)。本研究采取的步骤包括以下几步。1.临床参观:带领学生在儿童口腔科诊室参观,学生可以全程接触患者候诊、医生接诊、医患沟通及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发现在与家长沟通及就诊患儿行为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2.儿童行为管理理论课程的讲解: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四版第六章内容为基础[4],以多媒体幻灯形式为学生讲解儿童口腔科医患关系的特点、儿童在就诊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行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常用非药物行为管理方法,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帮助他们理解。3.临床见习: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学生们带着临床参观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在实战中学习儿童行为管理的技巧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并能随时得到带教老师的指导,巩固所学知识。4.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认为儿童口腔科临床诊疗工作中感觉困难的部分是什么,他们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课程内容及安排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如何等,回收调查表做统计分析,作为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的依据。

二、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在临床参观后,学生们认为儿童口腔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部分依次是(括号内数值为百分比):如何消除患儿的牙科恐惧情绪(87.8%),儿童行为管理的常用方法有哪些(79.6%),只有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建立彼此信任(42.9%)和观察患儿情绪变化(40.8%)这两项技能有难度,并认为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不断丰富,可以逐渐掌握这两项技能,因为有其他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只有24.5%的学生认为儿童口腔科临床操作技能比较难。通过临床参观,学生们最希望学习的内容包括: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常用的与患儿交流的方法和技巧(89.8%),医生与监护人交流的基本技巧(81.6%),医患双方在发生分歧时医生该如何处理(81.6%),如何与患儿及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79.6%)。通过儿童行为管理理论课程的讲解、结合案例分析以及临床见习,学生们对儿童行为管理的技巧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的掌握情况也通过调查表的结果反馈出来。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安排设置和授课内容满意,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分析和临床见习有助于理解理论课的内容,希望增加临床见习次数,并和理论授课穿插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统计结果详见表1。从儿童行为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中(表2)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临床参观—理论授课—临床见习这种课程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够熟掌握儿童行为管理的内容和目的、儿童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常用的非药物行为管理方法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但学生们表示这些学习到的行为管理方法需在临床实践中逐渐熟悉掌握。

三、讨论

儿童口腔科就诊患儿非药物行为管理是指在口腔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采用合适的方法及时发现和消除患儿不良心理反应,取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建立患儿对口腔诊疗环境的适应力,不仅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对患儿产生负面的身心伤害,而且能够培养家长和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4]。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当他们接诊儿童口腔患者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口腔临床操作技能,而是不知道如何消除患儿的牙科恐惧情绪以及常用的儿童行为管理方法有哪些,所以,在进入临床阶段之前,学生们迫切地想学习的知识包括: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常用的与患儿及监护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医患双方在发生分歧时医生该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与患儿及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近年来,舒适化儿童口腔治疗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束缚下口腔治疗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并有可能成为成年牙科恐惧症的隐患,因此,新版的《儿童口腔医学》教材增加了一个章节系统介绍儿童行为管理的有关知识[4]。由于在我国关于儿童行为管理以及医患沟通的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开设课程之初,我们需要评估课程设置、内容是否合理以及教学效果如何。

我们的课程安排设置如下:先让学生在儿童口腔科临床参观,发现接诊儿童口腔患儿的难点在哪里,再通过理论授课和案例分析讲授知识点,最后再回到临床有针对性地巩固消化这些知识。通过回收的问卷调查表,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安排设置基本合理,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易于理解,重点突出,通过这个行为管理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熟悉儿童行为管理的内容和目的,了解了儿童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基本熟悉了常用的非药物行为管理方法,但是,学生们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如案例分析和临床见习的环节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应增加临床见习次数,在临床见习和实习开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临床经验慢慢丰富,实际的问题也纷纷呈现出来,这时将课程和临床训练穿插进行,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我们今后课程调整的一个依据。通过该评价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行为管理课程的学习确实可以帮助口腔医学生熟悉和掌握接诊儿童口腔患者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学生们在理解能力、人文教育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且学生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接诊能力的反馈评估对于我们制定今后的课程方案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HousseinyA,FarsiN,AlamoudiN,BagherS,ElDerwiD.Assessmentforthechildren'sfearsurveyschedule-dentalsub-scale.JClinPediatrDent2014;39(1):40,6.

[2WilsonAR,BregaAG,CampagnaEJ,BraunPA,HendersonWG,BryantLL,BatlinerTS,QuissellDO,AlbinoJ.ValidationandImpactofCaregivers'OralHealthKnowledgeandBehavioronChildren'sOralHealthStatus.PediatrDent2016;38(1):47-54.

[3]PatelM,McTigueDJ,ThikkurissyS,FieldsHW.ParentalAtti-tudesTowardAdvancedBehaviorGuidanceTechniquesUsedinPediatricDentistry.PediatrDent2016;38(1):30,6.

[4]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作者:何 淼 宋光泰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