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康复医学论文

时间:2022-07-26 10:03:16

导语: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康复医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康复医学论文

1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性

1.1是康复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卫生部科教司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中明确指出,康复治疗师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康复医学要求康复工作者在整个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利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达到全面康复。因而,提升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帮助其把握康复行业“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要求。1.2是康复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国务院第675号法令《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阐明了康复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使康复服务行为得以规范化,这也是从法律角度对康复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如《条例》第21条及22条就明确指出:康复工作者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维护患者个人权益,禁止暴露残疾人隐私、欺侮残疾人的行为。1.3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必然要求。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每位康复工作者均需经历的难题。在康复医学界,人文关怀是康复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用自己的言行、生活、知识去关注患者,把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展现出来。若康复工作者关怀、关爱患者,便可拉近与患者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2影响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研究发现,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1]。家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启蒙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养成,当其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便能感知爱的价值,更能够带着爱和别人相处。然而,随着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出生,家长过多地注入情感,由关爱变成溺爱,这便导致学生缺乏同情心、任性冲动、自私自利,这类康复学生工作后便不会主动关爱患者,甚至会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给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难度,甚至激起医患矛盾。2.2学校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其修养及人文素质[2]。张丹等[3]研究发现,大学里一般设置辅导员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就业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但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也会因此大受影响。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充满正能量、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以带给学生友爱和谐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4]。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课时较少,仅占总课时的8%左右,远远低于国外的20%[5]。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医学人文教育机制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医学院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医学人类学、医学人权和医生等课程增加学生医患关系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在英国,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各个阶段,且特别强调通过临床实践方式加强人文关怀能力[6]。我国人文教育虽有较深的造诣,但医学与人文往往孤立发展,当然必然产生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欠缺实用性、针对性。主要问题有: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中一半以上对医学人文的认识不深[7];我国还未足够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尚无任何文件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医学人文课程,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医学人文课程师资缺乏,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为思政老师,其对医学领域的研究较薄弱,教学中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差[8]。2.3康复学生同理心水平。研究显示[9],学生的同理心水平影响人文素质水平。同理心又被称为共情、移情,共情素质较高的学生便能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情绪,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学生更富有同情心,在临床工作中更能够尊重他人,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友爱,接受患者的各种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促进康复[10]。

3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措施

3.1塑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父母应正视教育理念,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积极、乐观、友爱、懂礼貌的品质,避免盲目宠爱。父母作为启蒙老师,可通过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给孩子关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增强关怀意识。3.2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3.2.1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院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仁医”,不仅仅是技术精湛,更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因此医学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责任,且进一步明确人文课程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地位的理念。要营造充满爱的校园人文氛围,宣扬人文常识,引导康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辅导学生将人文知识消化吸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11]。3.2.2建立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现有情况,对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进行论证设计并优化整合,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着重解决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结合,从而提出适用于康复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在康复学生培养的各阶段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从内容方面来说,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导论、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课程[12]。笔者在对康复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康复医学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培养课程可以选择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社区康复服务四门。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计医患沟通技巧环节和心理辅导及咨询等内容,强化正确的康复服务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及“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素养。3.2.3改革人文课程评价机制。以往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多以理论评价为主,与评奖评优无关,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7]。因此,建议改革传统评价机制要以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建议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等多途径观察,鼓励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医生等不同群体参与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评价。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医学热点、进展、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也可选取相关影视作品进行赏评,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外,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开展医学人文专题报告、阅读人文期刊、写感悟等,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对医学人文有所领悟,并将人文关怀付诸实践。3.2.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建立教师培育机制,逐渐获得一支人文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康复医学人文教师。一则,加强思政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完善自身现有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尽量弥补康复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应尽可能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基础等医学知识;二则,激励康复专任教师参加相关人文培训、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康复专业教学与人文教学的整合;另外,鼓励教师多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临床康复工作岗位中对医学人文的具体要求,发现现代专业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出整改措施。3.3加强学生同理心培养同理心。[13]是医务人员能够理解患者内心的体验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认知的品质。可开展同理心培训[14],如先通过观看影片观察人物情绪及表情,提升认知;理论培训介绍同理心的意义、同理心在医疗中的价值等内容,培养康复学生同理心意识,再通过情感分享及交换、小组故事讨论、文学赏析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理解和体谅别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组织情感分享课、角色扮演课、社区义诊、助残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同理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要求44~48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同理心[15]。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定期对康复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并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及讲座,帮助舒缓学生不良情绪,同时实习带教老师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养成,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4结语

人文教育与康复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开展人文教育,培育学生职业道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人文教育案例,并结合我国康复专业教育现状和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改革,构建完善的符合临床康复工作需求的康复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具有精湛技能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康复医疗人才。

作者:耿姣姣 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