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10 08:32:06

导语: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摘要]心理健康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笔者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通过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目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阐述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及工作路径,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保障机制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因为“年龄大”“学历高”“心智成熟”而被视为不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但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原因导致的研究生暴力伤人、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引导研究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

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

1.1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对温州医科大学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1.9%。问卷计有90小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和F10其他等10个因子组成,每个因子采用1~5分的五级评分法,评分越高,代表相应的心理健康程度越低。评分≥2的因子视为阳性症状。问卷结果显示,SCL-90测试因子呈阳性的人数分布分别为:F1125名(占13.0%),F2319名(占33.1%),F3240名(占24.9%),F4246名(占25.5%),F5182名(占18.9%),F6135名(占14.0%),F7113名(占11.7%),F8194名(占20.1%),F993名(占9.6%),F10143名(占14.8%)。心理健康问题中表现度较高的因子依次是:F2、F4、F3、F8;表现度较低的因子分别为:F9、F7、F1。“压力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结合纸质问卷调查,本研究同时采用微信问答的方式对在读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婚恋情况、作息规律、压力来源等问题进行分析,回收有效问卷1339份。结果显示,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与科研方面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认为“压力过大、几乎不能承受”的占3.2%,认为“有较大压力”的占38.6%,认为“有点压力”的占56.3%,认为“基本没有压力”的占1.8%。1.2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SCL-90量表显示,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部分群体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心理健康疾病。如表现度位列前三的因子,强迫型人格通常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或确定性等典型行为,并且对不完美或不确定性的耐受程度较低,进而导致思虑过度、产生心理问题[2]。一方面,医学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需要长期维持严谨态度和缜密思维的状态,相较于其他群体更易于产生强迫症状;另一方面,导师以及父母高期望、严要求也构成了强迫症的外在压力源。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就内因而言,问卷数据显示,64.3%的研究生成长、成才经历都比较顺利,缺少困难和挫折磨砺,36.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缺乏自我情绪疏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些研究生在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或者经济、婚恋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对学习生活的不确定感甚至是恐惧感,进而出现自卑、封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从外因来说,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学历竞争日形加剧,医学研究生在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问题时易为社会思潮所裹挟,而一旦理解偏差或应对不当,往往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压力感和挫败感。

2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与路径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以全体研究生为对象,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服务、干预、实践、文化、支持、教育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2.1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①医学院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全面把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研究生心理问题创造条件。要建立全程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辅导模式,及时掌握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表现及其原因,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掘有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积极因素,不仅关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现实问题,而且要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问题,只有实践与理论齐抓、物质与意识共管,才能抓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②坚持提高全体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疏导个体心理问题相结合。针对心理困扰的研究生,根据不同程度进行分类干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因学习、生活、情感等原因出现情绪困扰的学生,要由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进行思想引导和情绪开导;对于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转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评估、处置,以帮助其获得最佳治疗方案。2.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①医学研究生长时间在高校的象牙塔中学习、生活,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容易产生非现实或理想化的思维和行为,进而引发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研究生通过社会调查、基层服务等活动来认识社会,并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回馈社会,从而加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全球化时代,高校还要创造条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走出国门,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树立起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例如要针对研究生新生开展“如何适应研究生生活”的新老生交流会、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其心理归属感;针对学业稳定期的研究生开设“情商与智商”“时间与情绪管理”等系列讲座,创造多维度的对话与交流平台;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发展论坛”等系列辅导,引导研究生及时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从容过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激发研究生潜能、减少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2.3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①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既可间接减轻应激反应,又可直接有益心理健康[3]。高校要引导研究生持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扩展具有社会支持力的人际交往圈,形成和谐的亲友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好学校、班级、老师、同学、朋友等各方面的情感支持,帮助学生修复创伤,舒缓压力,逐渐回归正常生活。②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高校要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树立与个人实际和社会需求相洽的发展目标;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善于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善于用理性、乐观和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建立和维护好自身心理适应机制,学会使用控制、分散、转移等多种方式来纾解心理压力,降低和缓解挫败感[4]。

3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优化体制机制,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3.1完善制度,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要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并成为校、院两级各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形式化、本科化等问题[5-6],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明确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职责与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普查、预防和干预机制;在机构设置上要实现相关职能机构的各司其职、有分有合,尤其是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通常设置在主管本科学生的学生处或学工部)的工作职能延伸并覆盖到研究生层面,并注重与学校研工部和各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办的协同管理。3.2加大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高校一方面要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经费,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要关注经济贫困生的压力疏解问题。高校在利用好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奖助学金等政策外,还要组织研究生通过助研、助教和助管以及担任学生辅导员(即“三助一辅”)等形式,开展定向、精准帮扶,及时缓解贫困研究生因经济困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促进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和科研统筹兼顾下的全面发展。3.3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高校要在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建设的基础上,配备专门人员,形成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人员、研究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三维管理网络,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在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中,有76.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关键因素,远高于研究生管理部门(23.2%)和辅导员或班主任(17.8%)[7]。因而,加强导师的“德育”意识至关重要,而引导研究生导师在良好和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及时介入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则更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认识和应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无论是导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在研讨与培训、理论与实战的良性循环中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8];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寻求具有专业技能和志愿服务精神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特长,合力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卫疾控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Z].2016-12-30.

[2]张众良,张仲明,李红.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06-313.

[3]张萌,黄建榕,梁瑞萍.近10年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以“T”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12-128.

[4]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75-76.

[5]张俐,刘波,刘云波,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预警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1):21-25.

[6]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5(1):21-25.

[7]郑卫荣.“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45-51.

[8]周霞,祝文燕.高校院系研究生生活指导室建设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22-26.

作者:郑曼曼 郑卫荣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