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1-11 09:01:29

导语:“医养结合”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随着“银发浪潮”扑面而来,青海省自200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青海省老年人口已经达到69.7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1.86%。目前,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9.8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70岁以上老人13.4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空巢老人约有15.5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2%;失能、半失能约有5.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8%。由此可见,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都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之路就成为西宁市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基本情况

(一)政策支持。西宁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推出一系列政策。1.在养老政策方面。民政部于2013年年底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2014年,青海省民政厅颁发《青海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青海省养老机构的许可管理工作,促进青海省养老机构事业健康发展;《养老机构431管理办法》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该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2.在医疗政策方面。2016年,西宁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宁市“医养结合”提供必要的政策基础和前提条件。(二)具体实施现状。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第二种是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机构,第三种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目前,西宁市处于推行“医养结合”的起步阶段,西宁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多是鼓励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目前推行“医养结合”机构的情况如下:城中区有6家医疗机构与11家养老机构;城西区有2家医疗机构与2家养老机构;城北区有5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大通县有6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湟中县有65家医疗机构与6家养老机构;湟源县有3家医疗机构与3家养老机构。笔者走访调研了城北区3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第一家是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属于医院内兴办养老机构的模式,其收费标准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护理内容包括: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对非进食患者协助进食/水、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床上温水擦浴等;第二家是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内设医养机构的模式,收费2300~4000元/月,护理内容有唤醒起床、提醒更换衣物、提醒更换床单(每周一次)、测血压等;第三家是城北区大堡子镇卫生院,该院是城北区中医院与卫生院共同建立,是西宁市最早建立的,但由于资质审核有些问题,所以暂时试行中断,目前已重新上报申报材料,正在审核中。

三、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西宁市地处西北民族地区,其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目前,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少,据调研,除在建的“医养结合”机构以及养老机构与医院只是实行签约绿色通道关系的机构,具体已经开始实行并只专注“医养结合”的机构只有3家,对于在民族地区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开设医院,必须满足硬性条件,如必须提供足够的床位数、专业医护人员及医疗硬件设备,然而这些过高的“门槛”使一些养老机构难以达到要求。(二)成本和收费较高。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为例,养老机构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后期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购置也是一笔大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机构的成本投入。对城北区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调研显示,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收费标准为2300~4000元/月不等;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收费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三)政府投入资金不足。西宁市于2016年刚刚试点“医养结合”,兴办起来的“医养结合”机构多为公办医院和养老机构,政府给予公办的机构投入大,而民办的相对较少,对于民办机构来说,资金压力成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最大困难。据调研,城北区最先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但仅有的3家“医养结合”中心都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其规模较小,其中大堡子镇卫生院于2016年试行,但试行时间很短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止,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资金的困难。(四)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这个古板的观念在全国老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西宁市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老了就应该跟着儿子居住,很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接受机构养老,认为机构养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且,西宁市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受宗教影响,孝道已成为他们的信仰内容之一,大多数少数民族子女不会把家中的老年人送入机构养老,大多会选择家庭养老。(五)缺少专业护理人员。据调研,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招聘的护工工资在1500~2000元,据城北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一名老人说:“我们这边主要是由两名护工照顾,平时负责打扫卫生、买饭、取药、代买东西等服务,就两名护工,护理其实也没啥难度,所以也不需要多少技能,毕竟都有医生护士。”并且大多数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医院,很少有人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护理员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大,但是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前西宁市人员配备充足的专业机构较少,专业人员配备的缺乏阻碍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中心护工谈到:“我们的应职要求是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也不需要我们具备护理专业执照。但是工资也就2000多元,工作难度也挺大的。”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人左右,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全国尚存在老年“医养结合”专业人员不足的状况。西宁市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员的缺乏更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需求。

四、完善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宣传力度。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媒体或网络加大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的区别与优势。一方面,定期宣传一些具有模范作用的养老机构,正确引导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关系,家庭养老作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可以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家庭及亲情是机构养老无法代替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逐步缩小,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老人们可以选择机构养老为自身提供服务。(二)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资金筹集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机构行业中,与各方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政府在其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加大对民间机构资金支持,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基金的保障,减轻民间机构的成本和经营压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三)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对于老人来说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并且对于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的独特位置,其气候条件更容易导致老人慢性病、肺病等几率的提高,因此,更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以解决老年人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四)转变社会养老理念。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西宁市是个多民族地区,信仰的力量使得养儿防老观念更加坚定,老人们难以接受将自己的父母送入养老院。西宁市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同时,政府及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老年人走进老人院,使老人真正了解“医”和“养”的服务内容、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使老人能享受到最好的养老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老人们的需求。(五)建设人才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人才建设资金的投入,建立医护服务人员定向培训制度,加大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各机构应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加强与青海大学、青海卫生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合作,设置相关专业,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医疗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13(9):129-130.

[2]程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J].中州学刊,2015(4):79-80.

[3]黄如意,胡善菊.山东省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SWOT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6(2):146-147.

作者:袁霞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