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时间:2022-09-14 02:46:14
导语: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存在教育理念不成熟、教育体系不健全、实践平台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可以从构建创新创业领导体系、师资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五大体系入手,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期和深水期,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和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使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高等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义务找准学校教育和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对接的着力点,建立健全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及智力支持,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致从2007年开始启动,这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展开几乎同步。经过十余年发展,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从无到有、从零散走向系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综合类院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基础弱,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成熟
当前医学院校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范畴认知不够,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综合类或理工类院校的事情;有的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就业等同起来,认为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有的把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拿名次作为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而医学生本人大多希望本科顺利毕业后继续考研或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医院和专业相符的单位,把创新创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和解决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医学生家庭也由于历经本科和研究生较长时间的学习投入,倾向技术性强、工作体面、就业较稳、收入可观的医护工作,把创新创业等同于“不务正业”,较少支持医学生承担创新创业风险。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由于医学院校明显的行业背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医学类专业知识为主,强调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的应用,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和创新创业相关性不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接触和思考时间比较少,且课程设置多、时间安排紧、学习任务重,课外也较少钻研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医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单一,不利于展开独立思考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科成绩在期末综合测评和奖助学金的评定中都是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占有较高的比重,而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比重则相对较低,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医学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为选修课,课时少、学分低,学生为了获取学分上课,对创新创业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和思考。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各高校陆续建立了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是,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医学生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对实践平台建设、运营进行准确定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在已经获批的三批共152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两所医药类高校入选,比例只有1.32%,在河南省已经开展的5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评审中,没有一所医学院校获批。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在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上,现有平台没有形成完整的渠道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扶持医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形成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资源整合、协调合作的格局,难以满足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鼓励、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运营的需求。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学生工作队伍或行政人员担任,属于“半路出家”,原所学专业与医学相关性不够大,个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又相对缺乏,支撑创新创业教学的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授课侧重理论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信息量少,缺乏创新性、专业性,实践和操作经验较少,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有创新创业愿望和勇于创新创业的学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工作体系构建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配套的工作体系,就目前状况看,可以从构建创新创业领导体系、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五大体系入手,通过有效的运转机制,不断增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
(一)建立创新创业领导体系
领导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能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有了领导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才能更好的执行和运转。这个领导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院系层面和学生层面,并通过部门联动的形式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
1.建立组织领导体制
可以从顶层设计开始,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校级副职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统一部署、协调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分管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决策执行、监督和日常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参照以上要求,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
2.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创新创业分管部门牵头,教务、科技、学工、团委、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参与,各教学单位抓具体落实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和实践的大学生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进行持续帮扶和全程指导。对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月或季度以例会形式协调解决。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对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社团等进行有效帮助、扶持,组建对创业有极大热情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综合性青年学生创业团队,宣传、引导和交流大学生创业理念、传播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打造创业服务品牌、宣传推广创业典型、营造创业舆论氛围。
(二)建设创新创业师资体系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智力保障,像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没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而要造就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除了要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师资资源外,还要对校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培育好、运用好。
1.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导师库建设是师资培养和储备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在校内可以聘请一些有创新创业意愿或经验、有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第二课堂带教经验等方面专长的教师进入创新创业导师库,同时,积极聘请行业领袖、企业精英、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校友等优秀人才入库。根据导师库专家的不同特点,择优选聘,负责创新创业课程讲授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
2.健全创新创业教师成长机制.制定创新创业导师管理规范,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和奖励机制;适时单列就业创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定期开展针对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创新创业业务培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经费预算纳入年度预算。
3.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创新创业的前瞻性研究,探索国家政策、社会扶持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为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理论先导。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采取有效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成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乃至课程建设一般都依托教学或科研单位,所以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创新创业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条件暂时不具备的高校,可以考虑和就业创业分管部门结合,依托就业创业分管部门开展工作。在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后期培养工作,如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培训、队伍建设、项目指导与选拔、学生课堂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工作;“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主要负责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估、指导、运行,创业场地及创业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创业孵化基地的指导与建设,政府各级各类创业扶植资金申请、使用与监管等工作。
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医学院校虽然专业性较强,也必须紧跟时代大潮,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具体落实方面,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调整,使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发表的论文、取得的专利以及开展的创新实验等,进行学分积累或学分转换。制定学分折算办法,对在线课程或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一定比例的互换。对有意愿休学从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可保留一定年限的学籍。
3.强化创业实训.依托校内外资源在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基础上,对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开展实训。组织开展创业指导讲座、模拟实训、创业典型经验分享、天使投资介绍等活动;采取结对子的形式,指定专业导师跟踪指导。通过创业实训,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战能力。
(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优良的服务体系,是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抓手,通过具体服务,有效落实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1.搭建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分管部门牵头,整合服务资源,建立以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政企互动为内容的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承担创业政策宣传咨询、项目征集开发与推荐、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的“一站式”服务等职能。在相关网站开辟专栏,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打造多渠道、便捷化的服务平台。开展个性化项目服务和全程式跟踪服务,根据创业人员不同的创业层次进行分类指导,为每位创业培训学员建立创业档案,促进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2.构建“一个中心,多个基地”创业孵化格局.医学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实验平台参与度更高,可以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整合全校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孵化基地建设,同时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或地域共建创业孵化基地,补充和满足创业的不同需要,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基地”创业孵化格局。
3.设立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高校可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困难家庭和自主创业等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研发项目或文化创意项目的,提供额度不等的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
4.理顺政府创业扶持机制.积极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畅通政府资金扶持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种子、起步、成长和扩张等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生存和发展资本,满足不同阶段对资本的不同需求。
5.打造品牌投融资平台.融资平台衔接银行贷款的便捷服务、寻求风险投资的社会资本、依靠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的运作模式,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与投融资洽谈会的形式,并经长期积淀,使之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知名品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靠和足够的资金保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导师库专家的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指导团,积极与创业大学生帮扶结对。
(五)构建创新创业文化体系
良好的文化体系,是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想引领和意识源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要从意识上培养,医学生传统的思维惯性使得他们在创新创业意识上要落后于综合院校,要从改变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文化为引领,逐步将医学生引入到全国创新创业的大潮中。
1.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舆论和媒体工具,传递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能量。对大学生中的创新创业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选树和表彰,逐渐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的浓郁舆论氛围。通过实地调研,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用身边的实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提升创新创业创业意愿。在创新创业专家、创业者和大学中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和咨询平台,同时做好绩效评估,落实相关奖励办法和保障措施。
2.设立创新创业名人堂和样本库.搜集、整理创新创业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卓越成就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创建创新创业名人堂和样本库,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文化长廊等形式,以鲜活的人物事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奋斗激情。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为抓手,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模式实现途径建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先导,针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同时结合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实际,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为抓手,重点强化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中,将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能力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是一个院系或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潜能,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意识到,具备了高精尖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善于创造、敢于创新和勇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就能走上全面发展的宽阔道路。积极发动学生的群体力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辅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要方面,家庭和社会要用积极采纳和接受的态度给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好用好创新创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协调好专业课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现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医学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和“创新创业”类别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符合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教育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对立志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实际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创业项目,指导创办企业。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对学生进行100%全覆盖的GYB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活动,立足医学专业特点,结合“互联网+”在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创翼等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澎湃的创业激情和坚定的创新创业自信。
(三)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聘请诸如知名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等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甚至专业课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理论教师相结合,建设一支以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成员为牵引的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专家型师资库。明确全体教师教育职责,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创新创业经历经验。同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导师的成长机制,把创新创业师资的培训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师资培训计划中,也可以邀请著名专家或专业团队进校培训,根据需要,选送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派出有关教师外出参加就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着力提升校外兼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导师参与相关科学研究,探索国家政策、社会扶持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先导。
(四)搭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办好用好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孵化中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校内外资源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团队开展实训,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创业指导讲座、模拟实训等相关活动,将学生在平台实践情况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院系、学校和校外三级竞赛机制,通过活动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竞赛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积极打造高校、企业创新联合体,对接优秀医药和成功创新型企业,建设学生进入其中实践实习的“绿色通道”。
(五)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创青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努力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广泛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引导。积极开展多样拓展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定期遴选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办训练营,不定期举办主题沙龙,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学校在认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充足的政策和物质支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扶植和引导医学卫生类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给予医学生创业失败救助帮助机会。企业要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向医学院校提供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与学校一起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05-13]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05-13].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3]卢连大.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7(3):43-48.
[4]黄晶莹,黄丽,韦秋逢,黄锁义.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2):33-34,160.
[5]李孟璐,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1-3,10.
[6]李雄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策略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6(1):84-87.
作者:崔金奇 吴世韫 吴震 单位:新乡医学院
- 上一篇:一篇标准的论文有哪些特征
- 下一篇:房屋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作用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