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肿瘤病患皮肤过敏效果评论

时间:2022-06-10 03:00:00

导语:治疗肿瘤病患皮肤过敏效果评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治疗肿瘤病患皮肤过敏效果评论

20世纪90年代初,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引入我国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发现由于导管、敷贴及胶布等相关因素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导管使用,而且增加病人痛苦及医疗负担。PICC相关皮肤过敏属于接触性皮炎的范畴,国外对其报道较少,国内个案报道比较多,其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纱布覆盖和炉甘石洗剂外涂,近年来逐渐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干预[1,2],鲜有关于纱布敷料和水胶体敷料治疗PICC相关皮肤过敏对照研究的报道。安普贴属于水胶体敷料的一种,多用于压疮的治疗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借鉴其治疗压疮的原理治疗皮肤过敏,通过与传统纱布治疗皮肤过敏愈合时间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1年8月10日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导管维护的肿瘤病人373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病人发生的皮肤过敏仅与PICC装置及相关维护材料有关。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皮肤过敏反应;非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破溃、渗液;皮肤疾病病人。373例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547导管日,发生PICC相关性皮肤过敏30例,符合诊断标准[3]。其中直肠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16例、神经外胚层瘤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过敏体质病人4例,研究中通过询问病史排除本次皮肤过敏与既往过敏史相关,仅与PICC装置及相关维护材料有关。两组病人分别采用便利取样方法收集资料。传统纱布组(对照组)17例:年龄46.4岁±8.9岁;导管留置时间129.06d±42.52d;男4例,女13例;置入部位:肘上6例,肘下11例;置入静脉:贵要静脉13例,肘正中静脉3例,头静脉1例。安普贴组(研究组)13例:年龄47.0岁±11.3岁;导管留置时间61.92d±42.52d;男3例,女10例;置入部位:肘上5例,肘下8例;置入静脉:贵要静脉10例,肘正中静脉2例,头静脉1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置入部位、置入静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

美国Bard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单腔PICC导管,英国Smith&Nephew公司的IV300010cm×12cm透明敷贴,法国URGO公司的10cm×10cm安普贴水胶体敷料,一次性无菌纱布,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的无针密闭T型输液正压接头,德国3M公司的易撕敷料胶带及美国Bard公司思乐扣(Statlock)导管固定器。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使用零角度拉伸的方法从皮肤完好部分开始由四周向中央、从下至上去除敷贴。②去除导管固定器。③乙醇消毒皮肤3遍,待干。④聚维酮碘消毒皮肤消毒3遍,并消毒穿刺点,待干。⑤更换正压接头,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正压封管。⑥安装导管固定器。⑦根据过敏范围覆盖无菌纱布,外层覆盖IV3000透明敷贴。⑧胶布固定敷贴外露部分并注明维护时间、日期及换药人。若未使用导管固定器,则省去②和⑥。研究组:①去除敷贴、固定器及消毒皮肤同对照组。②待聚维酮碘待干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脱碘,待干。③安装固定器,贴安普贴。贴安普贴时要将皮损部位完全遮盖。④固定敷贴外露部分,注明维护时间、日期及换药人。导管维护周期:正压接头、固定器的更换周期为7d。敷贴更换周期:对照组为2d1次,研究组为每周1次或2次[4]。敷料潮湿、松动、破裂及时更换,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5]。由取得中华护理学会PICC资格认证的专科护士完成。观察记录病人皮肤过敏发生时间、愈合时间,局部情况(红斑范围、皮疹范围、渗液范围、渗液量)及过敏程度。

1.2.3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轻度仅有轻微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约为5cm×5cm以内);中度表现为皮肤瘙痒感明显,皮肤过敏处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约为5cm×5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表现为瘙痒难忍,出现水疱、糜烂甚至渗出(面积在10cm×10cm以上),抓痒后可使渗液蔓延导致过敏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睡眠差,影响其生活甚至治疗效果[6]。

1.2.4疗效痊愈标准

瘙痒停止,渗出停止,丘疹、红斑消退,置管处皮损全部消退或留有色素沉着,无再次新发皮疹[7]。

1.2.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过敏平均愈合时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种方法对PICC相关过敏平均愈合时间见表1,不同过敏程度愈合时间见表2,其中对照组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3例;研究组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3例。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过敏平均愈合时间及不同过敏程度平均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过敏程度越严重皮肤平均愈合时间越长。目前,安普贴水胶体敷料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压疮的早期预防、轻度渗出性表皮损伤及愈合最后一阶段的伤口,效果显著[8,9]。本研究借鉴安普贴治疗伤口的机制用于治疗PICC相关皮肤过敏,结果发现安普贴因其特殊的结构、功效及特点,对皮肤过敏治愈效果优于纱布,原因如下:

3.1安普贴为水胶体结构具有促进修复功效

安普贴是一种由厚度为350μm的水状胶团构成的半渗透无菌水胶体敷料,外层背衬为聚氨酯,内层为水胶微粒构成的水胶粘性物质,有利于吸收渗液,减少炎性渗出,保持创面干燥,防止皮损蔓延。当与伤口接触时.安普贴的水胶微粒吸收伤口渗出物并膨胀,形成一层温和而湿润的凝胶填充层,产生微湿、微酸和低氧环境,加速坏死组织自溶,自行清创,为伤口提供愈合的良好环境,同时可以刺激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以及胶原纤维蛋白的合成,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和新生肉芽组织生成,促进局部愈合,使皮肤得以恢复其正常功能[10]。安普贴具有抗过敏、止痒功效,更换时无痛,病人舒适。此外还可防止外界水及细菌侵入,防止感染。与此相比,纱布敷料覆盖创面时,创面渗出物易与干燥真皮组织一起形成痂皮,上皮细胞被迫在痂下移行,妨碍上皮化;同时这种痂皮形成的干燥创面与敷料粘连,肉芽组织易长入纤维网眼中,换药揭起时引起疼痛,并形成新的创伤[11]。如果渗出物增多时会随着渗液的蔓延加重过敏程度或形成新的皮损。

3.2安普贴更换频次低减少创面刺激

研究组为无菌透明敷贴,渗液多时及时更换,本研究一般每周2次,渗液停止后,每周维护1次。维护频次降低,对伤口刺激小,病人舒适度增加,节省时间和人力。对照组为纱布敷料,2d更换1次,更换频次高,容易对刚愈合伤口形成刺激,不利于伤口愈合。本研究对照组1例皮肤过敏反应病人,最初皮肤过敏反应为中度过敏。每2天换1次纱布敷料,15d后发展为重度过敏表现,后改为使用安普贴,每周更换安普贴2次,使用安普贴7d后渗液减少50%,瘙痒停止,27d后病人痊愈,小斑丘疹全部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3.3安普贴有自粘性能妥善固定导管

安普贴为无菌黏性敷料,直接将导管粘贴于皮肤上,固定牢靠,防止导管活动摩擦皮肤。无菌纱布透气性高,但没有黏性固定作用,导致导管部分滑出,最终导致非计划性拔管[12]。而且纱布容易活动摩擦皮肤,引发新的皮损,延缓皮肤愈合。

3.4安普贴可透视方便创面观察

安普帖为透明敷料,可随时透过敷贴监测过敏愈合情况。纱布为不可透视敷料,不便于监测过敏局部愈合情况。

4小结

导管相关性皮肤过敏在留置PICC病人中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病人舒适度和导管使用寿命,增加病人痛苦和治疗费用。传统纱布治疗方法治愈时间比较长,耗费人力和时间。安普贴因其独特的水胶微粒结构、对创面刺激轻微、可牢固固定导管及可透视等优点,使过敏皮肤的平均愈合时间比纱布敷料治疗时间缩短,为治疗PICC相关性过敏带来了新思路。由于客观原因所限本研究抽样方法为便利抽样,便利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非抽样误差比较大,总体变异程度的同质性较低,有待于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