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际穴诊治踹痛认识
时间:2022-05-09 05:31:00
导语:鱼际穴诊治踹痛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鱼际穴首见于《灵枢?本输》,乃手太阴肺经之荥穴,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哮喘等肺系疾病[1。“荥输治外经”,作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又用于治疗手太阴经循行部位之痹痛,如肩内廉痛及肘挛指肿等。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巨刺鱼际穴尚可治疗脯痛,且未见诸相关文献报道。故不揣陋昧,述之于下。考“脯”,又写作“踹”,《说文》:“脯,腓肠也。”系胭下胫后隆起之肉,似肠在内,故名脯肠。又名腓肠、腓。腓者,肥也。即今之所谓腓肠肌处,俗称小腿肚,因此脯痛就是小腿腓肠肌处疼痛。该症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尤以坐骨神经病变引起者为多见,故腰椎问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都可出现,此外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亦是常见病因之一。
在经脉病候中。明确记载有脯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脯如裂”,“脯如裂”就是小腿腓肠肌处剧痛如同裂开。另《素问?脏气法时》记载:“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脯腑足皆痛。”说明肺之病变亦可引起脯痛,这就为用肺经之腧穴治疗脯痛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脯痛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为什么肺经病变也可以引起脯痛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为“脏腑别通”理论。此理论首载于明李梃《医学入门》转引之“五脏穿凿论”囝,后有医家称之为“脏腑互通”及“脏腑通治”。清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将之作为针灸临床取穴二十六法之一I3J。其后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将其称为“脏腑别通”,并在《针灸经纬》和《针灸宝典》中均列有专章论述,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针灸临床应用之,“极有疗效”,“更有立竿见影之功”“。据脏腑别通理论,肺与膀胱通,手太阴病变可导致“小便数而欠”、“溺色变”等膀胱之症状:而足太阳病变.亦可出现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皆是肺与膀胱通之佐证。临床上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通,即是通过治肺疗膀胱之病,乃肺与膀胱通理论临床应用之典范。其二为“十二经对冲”理论。中医学认为,营气在人体手足十二经脉中依次循环流注。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后人将这种流注次序与一天内十二时辰相配。如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申时膀胱经等。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与十二时辰相配的地支之间有一种对冲关系。其中,寅与申对冲,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对冲。具有对冲关系的脏腑、经脉在生理上有互相调节作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并互有调治作用同。综合上述理论,手太阴和足太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因此不仅足太阳经之病变可以出现脯痛,手太阴经在病理状态下亦可影响足太阳经而出现该症状,脯痛可取手太阴之腧穴进行治疗。
根据“荥输治外经”之取穴原则,治疗脯痛时,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和“输”穴太渊皆在选取之列,为何独取鱼际呢?笔者认为有以下2点理由。一为“体应全息”原则。“体应全息”由杨维杰在《针灸宝典》中提出,其中“体与体之对应”体现了形态结构相似的组织之间有某种全息对应关系。吴棹仙在《子午流注说难》载“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鱼际穴位于手之鱼腹,《素问?刺禁》:“刺脯肠内陷为肿。”马莳注:“脯肠,足鱼腹中承筋穴。”另《素问?刺腰痛》:“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脯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马莳注:“故脯形本如鱼腹,故鱼腹即脯也”这些都可说明足脯即足之鱼腹也。以位于手鱼腹之鱼际穴疗足之鱼腹病变,乃以上鱼腹治下鱼腹,远道巨刺,同体相感,平衡疏导,疗效自然更好。而太渊位于桡动脉之旁,故而与“脉”之关系较为密切,“脉会太渊”。故太渊多用于治疗无脉症、肺心痛及胸痹等血脉类疾患,加之太渊所在之处皮薄肉少。从体应的角度而言应该选取鱼际更合适。其二。据文献记载.鱼际穴能治疗“痹走胸背痛不得息”、“咳引尻痛”等症状。既然鱼际穴可以治疗肩背痛及尻痛等足太阳经之症候,那么治疗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之脯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运用鱼际穴治疗脯痛,既有《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肺病出现脯痛作为依据,体现了“脏腑别通”、“对冲取穴”、“以肉治肉”等取穴法则,亦符合《内经》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之古法针道。临床运用时,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病症引起的,脯痛也许是其中症状之一,取穴时应根据疾病特征,采取灵活之配穴法,整体治疗,而不能只着眼于局部,忽视整体。对于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等局部病变引起的脯痛.只要排除静脉栓塞及骨瘤等致病因素,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鱼际穴后按摩或活动局部,即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局部有脉络瘀滞显现.则结合局部刺血拔罐效果更佳。
- 上一篇:城管系统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 下一篇:领导在交通安全形势分析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