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脱垂症的诊治对策

时间:2022-09-30 10:57:00

导语:胃黏膜脱垂症的诊治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胃黏膜脱垂症的诊治对策

胃黏膜脱垂症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本病多见于30~60岁男性,男女比例为(2.5~3):1。我院胃镜室2006年7月~2009年7月诊断的资料完整的胃黏膜脱垂症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岁,临床表现腹胀22例,腹痛18例,反酸28例,烧心46例,嗳气45例,恶心33例。经过治疗患者基本痊愈,现将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2临床表现

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胃黏膜脱入幽门而不能立即复位者,可有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常与患者体位有关,右侧卧位易发病或使疼痛加重,左侧卧位可使疼痛减轻、缓解,甚至不发病。症状常与进食有明显关系,因为进食可促进胃蠕动,有利于黏膜脱垂的发生上腹部压痛可能是本病的惟一阳性体征。当脱垂的黏膜阻塞幽门管而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上腹部可扪及柔软而有压痛的肿块,并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

1.3检查

1.3.1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症的重要证据:十二指肠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损,呈蕈伞状;幽门管增宽;正常或增粗的胃黏膜皱襞通过幽门管而进入十二指肠球部。

1.3.2胃镜检查胃蠕动时可见胃窦黏膜进入幽门,或将幽门口封堵,胃松弛时该部黏膜可回复至胃内,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

1.4诊断要点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轻度脱垂症状不明显,严重脱垂的患者可有餐后上腹痛,无规律性,伴恶心、呕吐、腹胀及嗳气等症状。右侧卧位疼痛加重,重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查体上腹正中或右上腹有压痛。部分患者大便潜血阳性。X线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损,呈蕈伞状;幽门管增宽;正常或增粗的胃黏膜皱襞通过幽门管进入十二指肠球部。胃镜对诊断胃黏膜脱垂有一定帮助。

1.5鉴别诊断

胃黏膜脱垂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及食管裂孔疝同时存在,故本病临床表现颇多而缺乏特征性。因此,遇有较长时间的上腹部疼痛、不适或恶心、呕吐应进行X线钡餐检查。

2治疗

治疗原则为本病以内科治疗为主,但并无特效药物。有并发症时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2.1一般治疗

有症状时,宜软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戒烟酒,注意饮食规律,忌刺激性食物,餐后避免右侧卧位。

2.2用药常规

2.2.1普鲁苯辛,每次15mg,每日3次;复方氢氧化铝片,每次5~6片,每日3次,饭前嚼碎服;胃酸多者,可给予奥美拉唑(omepraxole)每次20mg,每日1次。

本病有幽门梗阻者宜补液、维持营养与电解质平衡,可放置鼻胃管,抽出胃内容物(或清洗)。

2.2.2腹痛时,可服用解痉止痛剂(如口服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片,以缓解幽门痉挛)、碱性药物等,但效果不显著;有幽门梗阻症状者,则应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洗胃、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伴有溃疡病和慢性胃炎者,应同时治疗。

3讨论

3.l医患沟通如诊断本病,经治医师应如实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特点、诊断方法和依据、治疗方案等,以使患者及家属能理解、配合。

3.2本病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内镜检查价值有限,确诊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本病尚需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鉴别。前者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与体位无关。X线钡餐检查可见到龛影。后者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出现腹痛时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镇静剂,但应尽量避免使用促胃动力药,以免加重黏膜脱垂。有幽门梗阻或消化道出血者应予相应处理。胃黏膜脱垂引起幽门嵌顿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并发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也应积极处理。

及时诊断胃黏膜脱垂症,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可望提高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水平,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