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多排螺旋CT特点及应用
时间:2022-05-14 04:57:00
导语:略论多排螺旋CT特点及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多层螺旋CT扫描机,通过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优化扫描方案,充分应用多种后处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器性能的不足,获得较满意的脑血管CTA图像。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本文还对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的差异及其与DSA的比较。对原发本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排螺旋CT特点脑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与普通螺旋CT比较
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广泛应用。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通常突然起病,以头痛、呕吐、昏迷、短时间内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多数为脑出血,对于头痛症状较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这时头颅CT扫描对于发现和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价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简称CTA,CTA对于脑动脉瘤的发现和诊断有着一定的优势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强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近年来,CTA正迅速成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与DSA相比,CTA的优势在于:1、无创。患者只需通过手臂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扫描即可完成检查,无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检查准备好后,注药到扫描完成不到一分钟,对于有些躁动患者给镇静药后也能检查。3、图象清晰、准确可靠。CT扫描完成后可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3D图象,从不同角度显示动脉瘤,反映动脉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动脉瘤颈、动脉瘤囊、瘤壁钙化和血栓形成等。CTA与CT结合,能更好地显示动脉内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围。在判断是否动脉近端或远端闭塞,选择动脉内溶栓抑或静脉溶栓,有重要参考价值。使用多层CT技术,能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整个行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还能显示侧支循环。另外还可模拟开颅并从手术野观察动脉瘤的指向、瘤颈的位置、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及颅底骨的空间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很好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颅内肿瘤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1]。CT脑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图像再经各种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三维(3D)血管影像。随着螺旋CT的普及,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细腻等优点,使CTA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和简便。本文应用64排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检查,探讨其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筛查方面的应用价值。
应用Philips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小剂量造影剂试验,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行CTA检查。CTA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从颅底向颅顶扫描。在肘静脉建立通道,经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0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3~22s。扫描条件为120kV,280mA,扫描层厚1.25mm,连续扫描采集,重建间隔0.625mm,输入原始数据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分别为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盖显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传统方法是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检查结果也作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对血管的良好显示,突显其在该领域的优越性。脑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地观察血管、肿瘤及病变周围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基本满足了临床需求,有助于手术及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因此有学者认为,MSCTA可作为血管性病变,特别是对动脉瘤筛选的首选方法,认为其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可以替代DSA。本组病例中动脉瘤为发病原因者占44%,略低于文献报道的54%~75%,其中大脑中动脉为好发部位。在CT血管成像的方法中又以MIP,SSD及VR应用最为普遍。
VR法是目前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最高级别的三维显示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并且显示物质为不同的灰度,在重建图像表现为不同的亮度。VR三维成像运用横断扫描的全部数据,具有信息丧失少,显示解剖结构准确,容易辨认等优点。由于VR法利用了CT机所采集的全部数据,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图像显示方面具有大部分CTA优点,如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检查时间短,无血管损伤及卒中的危险,可很好的显示钙化,不受金属夹限制,空间定位准确等,同时能透过骨骼,不阻挡血管结构的显示,具有良好的解剖参照标志,能显示重叠血管,鉴别血管管腔结构等优点。
MIP是最常用并最具诊断价值的一种方法。可以同时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可以从不同角度投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本身,还能显示钙化。SSD的优势是立体感强,病变与颅底骨二维重建可同时显示,故可明确病变与颅底骨的立体解剖关系,对于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很大帮助。但SSD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因为对重建前阈值的选择依赖性较强,常常因为不恰当的阈值选择而不能正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
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的差异及其与DSA的比较
在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中,VR及SSD均同时显示多支血管、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可以同时显示瘤体,瘤颈,并且明确动脉瘤与血管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外科医生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而MIP-CTA对钙化的显示比SSD及VR更敏感。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位置广泛的颅内血管钙斑的形成及位于瘤颈的钙化会提示外科医生在手术夹闭时难度增大。但与DSA相比,CTA也有其局限性,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显示脑循环从动脉到静脉的动态变化过程,只能显示某一时像的血管影像,故会遗漏其他时像的血管病变,目前主要用于动脉性病变的诊断。CTA的重建需要设阈值,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我们的经验表明,它对小血管的分辨率较差。SSD法重建的CTA能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但是有时骨结构会阻挡视野,通过技术可删除这些结构,但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较高的神经解剖知识。有文献报道,由于血管扭曲,血管壁粗糙导致CTA假阳性诊断,但在本组病例中并没有发生。急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查明病因,明确有没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本组病例表明MSCTA能够明确动脉瘤的部位,个数,大小并显示其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有无钙化和异常血供及瘤颈的大小及与周围颅骨的解剖关系。而且与DSA对比,MSCTA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经济且无创的方法,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起到良好的筛选作用。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安全、简便、较为可靠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主要血管中重度狭窄、桥血管、开口畸形显影效果好,对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高,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无创普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手段。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实用技术教程》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
《医学映像と医学の関係について》
《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与应用》
《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
《走进分子看影像》
- 上一篇:诠释B2C类型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优势
- 下一篇:小议建设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