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零风险救护院外急产的做法与体会
时间:2022-04-12 02:26:00
导语:深究零风险救护院外急产的做法与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由于产妇住院不及时,3小时之内分娩,给产妇和新生儿带来极大的危胁[1]。遂宁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共接128例急产妇呼救,在急救设施齐全、出诊迅速的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母婴均安全转送至院内接受继续治疗。为总结经验,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28例急产妇呼救。平均年龄28岁(22~40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87例。急救车到现场,胎儿娩出、胎盘未娩出47例,胎儿未完全娩出81例;发生脐带脱出8例;医护协助娩出胎儿、断脐、娩出胎盘,产妇输液、止血、新生儿窒息复苏、保暖,转运途中加强母婴监护。
1.2急救药械的准备药械配置按照四川省院前急救标准统一配置外,另备VitK、缩宫素、硫酸镁、一次性产包、会阴切开包、缝合包、新生儿心肺复苏包、胎心监护仪、转运暖箱及妇婴专用品等;为方便院前、院内衔接,车内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
1.3出诊人员准备我们接出诊任务多为内外科,一线均以内外科为主,为应对专科急诊病种,均安排5年以上富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24小时二线待命,以保证在接到调派3分钟之内出车。
2现场急救与护理
2.1产妇的急救立即协助医生行接生、断脐、娩出胎盘等处理,将胎盘初步检查后置于洁净塑料袋中带回医院做详细检查。若产妇出血较多,宫缩乏力,脉搏细弱,BP<100/60mmHg,快速准确执行医嘱,予缩宫素20U肌注或宫底注射;3L/分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升压、止血、抗休克治疗;按摩子宫促进宫缩减少出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等病情变化。
2.2临产孕妇护理宫缩强烈、剧痛者,心理安慰,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宫缩强度、频率,监测胎心及产程进展,必要时用宫缩抑制剂延缓产程;胎膜早破者,严禁起床活动,左侧卧位,臀下垫枕,防脐带脱出;脐带脱出者,立即还纳脐带;宫口开全者,做好接生准备,尽快结束分娩。
2.3新生儿处理迅速清理呼吸道、断脐、擦干身体表面羊水和血迹;检查全身情况、保暖、询问胎龄、目测身长、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2]。心率0次/分钟、呼吸0次/分钟、肌张力松弛、喉反射无反应、全身苍白各0分;心率<100次/分钟、呼吸浅慢不规则、四肢略屈曲、喉反射差、躯干红四肢青紫各1分;心率>100次/分钟、呼吸佳、四肢屈曲活动好、喉反射咳嗽恶心、全身粉红各2分。评分在7-10分为正常,经常规处理后抱于产妇面前,进行皮肤接触,指导早吸吮;4~7分缺氧较严重,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药;<4分缺氧严重,需紧急抢救,喉镜直视下插管给氧,按新生儿ABCDE复苏步骤抢救至复苏成功[4];缺氧较严重和严重的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10分钟再次评分,直到>8分。对早于救护车到达娩出的新生儿,除上述处理外,检查有无产伤,尽早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及维生素K1。
3转运护理措施
有下列情形者进行转运:产妇出血较多,经止血、扩容、升压处理血压仍较低;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经抢救窒息虽解除,但随时可出现生命危险。转运前应将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向家属阐明,并让家属在危重病员转运同意单上签字后再行转送医院;通知院内做好接诊抢救准备。
3.1快速转运及护理将产妇平卧担架上,低血压休克者,病人头应与救护车前进方向相反,以免加速作用致病人脑部缺血缺氧加重;保持静脉通路畅通;严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新生儿放置于转运暖箱内。
3.2详细交接到达医院后分别送入产科病房和新生儿病房,将院前急救过程中产妇、新生儿病情变化及抢救情况给病房医护人员详细交代。
3.3出诊结束,立即进行车内清洁、消毒,备齐用物;填写出诊护理记录,将产妇、新生儿出诊病例及危重病员转运同意书一并存档。
4体会
4.1出诊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熟练抢救流程,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解释到位,确保其知情权,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4.2120指挥中心调度员问清出诊地点、简要病情,快速调派网络医院出示现场;急救人员、车辆配置、药械准备充分,呈待命状。
4.3预防急产的发生回顾病例发现,多数产前检查不够,没有临产意识,应做好产前卫生宣教,定期行产前检查,根据孕妇个体差异,如宫颈条件、胎儿大小、羊水情况、胎先露高低、是否衔接、B超等,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有急产史者应在预产期前2周住院以保证安全分娩。
4.4做好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防止多胎多产;初次分娩有软产道损伤者及时修补;注意产褥期保健,促进腹壁、盆底肌肉张力恢复;积极处理隐藏的危险问题以预防急产发生。
参考文献:
[1]华苓,戴淑凤.分娩的准备与应对[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36-38.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
[3]杨锡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123.
- 上一篇:浅析加强健康教育利导逆反心理
- 下一篇:透析文化引领新课改下的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