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运动猝死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
时间:2022-04-02 03:02:00
导语:小议运动猝死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
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家的有关材料,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意外死亡[1]。随着一些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死亡,运动性猝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2]。而关于运动猝死,国外已经有不少文献报道,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将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发生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
1.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suddendeath)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痛、气急,也可无任何预兆就突然发生。Maron(1980)等对运动性猝死下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目前,有些学者如(Chris1989)、(Quigley2000)等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之内,认为在运动中或运动停止1h内发病并导致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但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death),症状发作后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1.2运动性猝死的特征
1.2.1性别与年龄
国内猝死者性别男女比例为7.2:1,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运动负荷小,对疲劳或其它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因素有关。研究报道,运动猝死的平均年龄为(30.8±17.9)岁[4]。
1.2.2时间与环境特征
国外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多发期一般为冬季,星期一以及商务9~11点或醒后的3h内。国内资料提示运动猝死也可能受时间戒律的影响,但尚未明确[5,6]。
1.2.3职业与项目特征
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9~67岁[7]。研究显示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强度较大或是竞争激烈的项目中,但是一些强度较小的项目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2运动性猝死的生理机制及外界因素
2.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占着很大的比例,Drory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运动猝死的病例中,心源性猝死占82%,李之俊等人的研究为87.5%。徐昕等人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82例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有58例70.73%,其中,又以心肌梗塞36.21%、先天性心脏病15.52%和心肌炎13.79%最常见。青年运动员心源性猝死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引起;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源性运动猝死则几乎全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冠心病引起[8-10]。
2.2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徐昕报道脑猝死13例,涉及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有高血压史。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其余年龄均大于40岁。李之俊报道脑猝死5例,4例脑溢血年龄40岁以上,1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Lynch研究了56例与运动有关的猝死,其中10例为脑溢血[11]。
2.3其他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时尤易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亡[12]。滥用药物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因素之一,滥用可卡因可引起冠状血管的痉挛,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挥发性药物的滥用也易造成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嗜酒不仅由于酒精的超剂量、心律失常及睡眠性呼吸抑制导致猝死,而且由于呕吐、慢性营养缺乏产生的急性电解质紊乱和酒精中毒性心肌病也可导致猝死。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也可使机体应激能力低下而致猝死[13-15]。
3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运动性猝死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难以救治,对竞技体育和健身锻炼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但并非不可防范,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只要多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因此应加大对运动性猝死的预防研究工作[2,12]184,117-179。
3.1对普通人群的预防
重视和加强各类人群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严格监测检查,以及识别可能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在进行健身运动之前,制定合理的健身运动处方。通过体育运动自我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方法,加强对运动过程中的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运动强度的医学监督和分析。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要量力而行,到了一定年龄须严格控制运动量。注意运动前中后出现的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宣传和普及预防运动中猝死的知识[16-19]。
3.2对专业运动员的预防
在运动员选材时必须对其进行常规的包括超声心动图在内的全面而系统的体格检查,以防患于未然。在训练时遵循科学训练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避免超负荷工作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运动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包括常规体检和赛前体检,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火后出现的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头痛、极度疲劳和不适等先兆症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20]88-90,367-371。
4小结
运动猝死尽管发生几率很小,但确是运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积极开展全面的调查工作,了解当前运动猝死的发生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才能对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产生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志君.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88-90.
[2]王云玲,胡启良.关于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183-185.
[3]PionnualaQuigley.AsurveyofthecausesofsuddendeathinsportintheRepublicofIreland[J].BrSportsMed,2000,34:258-261.
[4]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3-215.
[5]KohlHW.Physicalactivity,physicalfitness,andsuddencar-diacdeathJ[J].EpidemiologicReview,1992,14:537-581.
[6]BarryA,Franklin,JoelK.KahnJ[J].SportScienceReview,1995,4(2):85-1050.
[7]徐昕.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1004.
[8]ThomasW.Rowland,M.D.ScreeningforRiskofCardiacDeathinYoungAthletes[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107.
[9]DroryY,KramerMR,LevB.Exertionalsuddendeathinsoldiers[J].MedSciSportsExerc,1991,23(2):147-151.
[10]MaronBJ,RobertsWC,McAllisterHA,etal.Suddendeathinyoungathletes[J].Circulation,1980,62(2):218-219.
[11]LynchP.Soldiers,sport,andsuddendeath[J].Lancet,1980,1(8180):1235-1237.
[12]肖玉红,金瑞静,闫旭升.运动性猝死之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1):117-119.
[13]李之俊,高崇玄.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1-214.
[14]HohlHW3rd,PowellKE,GordonNF,etal.Physicalactivity,physicalfitnessandsuddencardiacdeath[J].EpidemiolRev,1992,14:37-58.
[15]林建棣.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预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6]MichaelPratt.Exerciseandsuddendeath:implicationsforhealthpolicy[J].SportSciencereview,1995,4(2):106-122.
[17]杨法香,单林娜,王金栋.运动诱发猝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8):766-768.
[18]曹士云.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6):687-688.
[19]赵宝椿.长跑时猝死之谜[N].中国电视报,2002-3-11(12).
[20]胡小琴,马云,宋卫平,等.运动员Marfan氏综合征的义务监督[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367-371.
- 上一篇:小议企业合并应注意事项
- 下一篇:谈论现代高层住宅的健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