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人相应论的发展价值
时间:2022-03-01 10:14:00
导语:探索天人相应论的发展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奠定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了天人相应思想。现代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方法,证实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生命活动必然与外部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和规律才能健康无病,逆自然规律而行必将发生疾病。“天人相应”对人们防病、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相应;《内经》;综述,指导性
天人相应观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两千年来,它始终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活动。天人相应,指天地自然与人息息相通,人能参合自然的变化而与之相适应。在天人相应观的指导下,历代医家在诊治和预防疾病时重视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等方面验证了其合理性、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兴起的五脏相关学说是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提出的理论学说,是对中医脏腑等相关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五脏相关学说包括人体和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即“天人相应”,五脏相关学说的天人整体观是对中医学气一元论和“天人相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理论研究
中医学中天人相应观源于《内经》。《内经》中“天人相应”指自然界和人的关系,强调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体,主要体现在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几个方面。
11人之生理与气候变化相应《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起源于自然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与天地相应,具有适应自然的能力,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时空变化同步,所以诸脏腑功能活动也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人必须把握天地四时的变化,才能维持和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
12人之病理与气候变化攸关《内经》认为如果人与自然不相适应,即自然界的变化超出了人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不能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则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六淫致病,“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这也说明在病变的过程中季节变化对脏腑病变的影响。同样,由于各脏腑属性的不同,在一日间脏腑的病情变化也有所区别,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说明了时间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是有规律性的,五脏疾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体现了脏与时相应的天人相应整体观。
13违逆四时可致疾病《内经》认为四时气候变化致使四时邪气的产生各不相同,因而其所发生的病证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即所谓季节性多发病。“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春病在肝,夏病在心,长夏病在脾,秋病在肺,冬病在肾,说明不同季节五脏病变的规律性。
14顺天之时,病可以期在治疗疾病时,《内经》认为无论是药物还是针灸治疗,都应根据四时气候、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灵枢·四时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冬取井荥。”所以针灸治疗在四时是不同的。药物治疗也是如此,如根据季节时令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内经》提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以及“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等因时施药的重要原则。
15顺时摄养,保健防病《内经》特别强调了顺应四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所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并具体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顺应四时之变化,调节生活起居,防止外邪的侵袭,由此体现了因时养生的重要性。
二、临床研究
《内经》强调“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以此作为防治疾病的准则,并具体提出“因天时而调血气”的论点,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1天人相应是构筑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也是临证之指南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节律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五脏的生理和病理也会随着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变化,历代著名医家借鉴这种变化规律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难经》也体现了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人相应观。如《难经·十五难》中描述人体脉象亦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相应,“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此四时之脉也”。刘桠认为《难经》是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阐明了弦、钩、毛、石诸脉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当令常脉,反之则为病脉,如“春脉弦,反者为病”。
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思想,创造性地将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临床实践。其中《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欲解时,最能体现张仲景对疾病预测的天人观。《伤寒论》说:“伤寒始发热之日,厥反九日而利……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汪栋材认为三阳病分别解于日出、日中、日入前后,三阴病解于夜半至天明左右,阳生阴长,有助于扶正,说明六经病欲解都与阳气活动有关。
孙思邈根据天人相应思想结合临床经验发展了中医学的养生思想,认为顺应四时,依时摄养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曰:“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孙思邈顺应自然养生方法对指导今人的防病养病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赵春妮等认为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为后世的老年养生学、老年病防治学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金元四大家的独特学术理论也体现了天人相应思想。刘完素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与自然界五运六气学说结合起来,把临床病证统归于“五运主病”、“六气为病”,体现了天人相应观;李东垣法自然界四时升降浮沉,强调人体精气运动随四季升降浮沉而变化;张从正以“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发病和治疗,根据天地人三部和人体上中下三部创造了独特的三邪理论;朱丹溪通过观察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及人体生长的变化过程,阐述了“阳有余阴不足”论。
22天人相应的科学性,得到了临床的初步验证现代中医临床医生从天人相应思想出发,更加注重因时施治,即顺应脏腑的时间特性治疗疾病。脏腑的时间特性主要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随四时气候、昼夜明暗、月象圆缺之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通过研究脏腑的时间特性发现脏腑疾病与季节气候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各科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指导。
金亚明分析了1987~1992年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资料,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的季节分布,以夏季发病率最高,冬季发病率最低;月相节律是望月发病率最高,下娥眉月发病率最低;发病时辰分布是夜半发病率最高,晚暮发病率最低。
孙蓉媚对某院1991年住院的中风患者(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65例中风住院患者中春夏季节发病108例,明显高于秋冬季节发病的57例,表明了中风与季节性发病密切相关。
苏斌对某医院2003年呼吸道疾病门诊和住院患者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各月均有呼吸道疾病发生,其中12、1、3、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6、7、8月份为低谷期,发病高峰是在冬春时节,夏季发病最少。有调查发现,在低温低湿季节,白喉、流感、百日咳等病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哮喘、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也明显增加。李敏等发现,秋季出生的哮喘儿童占全部病例的3205%,明显多于其他3季出生的患者,且哮喘发病年龄为(166±107)岁,早于春、夏、冬季出生的患者。
汪寿鹏等对109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四季中以夏季发病次数最多,其次是春季、冬季,在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时发现寒湿犯胃型、脾胃虚弱型多见于夏季,其次为春季,胃热阴虚型多见于冬季。说明季节气候变化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刘梅等选取某医院10年胃镜结果,观察消化性溃疡出血与季节的关系。结果发现: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发病有季节性特征,在秋末至春初时最易发生。
计庆明等结合1997~1999年南京市气象资料对这3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的住院高峰为2、3、4月份,抑郁症的住院高峰为9、10、11月份。精神分裂症高发的诱发气象条件是气压下降,日温差小;诱发抑郁症高发的气象条件是气压上升,日温差大。
三、实验研究
现代学者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应用实验手段研究五脏与四时气候相关关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骆永珍等根据“天人相应”的阴阳消长学说研究红细胞免疫的时辰变化。分别于一天中的子、午、卯、酉4个阴阳交替的时辰检测正常家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发现:家兔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峰值在酉时(17∶00-19∶00),为(1227±487)%;谷值在卯时(5∶00-7∶00),为(595±297)%,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
森和等应用多变量解析法对“天人相应”论进行科学探讨,选用与肾气相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17KS作为客观指标,连续3年测定健康成年男性昼、夜及1日平均尿中17KS的排泄量。将17KS排泄量、气象因素(14个变量)、尿量、生活时间的各变量数据输入大型计算机,应用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因素分析及周期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机体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子分析确定了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邪气)相对应的5个潜在因子。17KS排泄量的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气温、湿度的综合指标——不快指数是影响17KS的重要因子,某种程度上为中医病因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将17KS的年周期与四季周期相对应,发现了夏季高、冬季低的规律,并且不快指数、气温的变化周期与17KS排泄量周期相应。以上研究用生物气象学的综合方法证实“天人相应”是有科学依据的。
罗卫芳等首次从肾主生殖的角度入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所述“肾通于冬气”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表明:性腺功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冬季性腺功能处于较低水平,证明肾气旺于冬,而其主生殖的功能在冬季却相对减弱。
高德伟等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测定大鼠血清、小肠、肺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研究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的含量,研究这4个节气对人体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在以LDH同工酶为指标的分子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马淑然等采用松果腺切除大鼠模型,从脾脏指数与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两方面观察大鼠机体免疫功能的春秋二季状况,结果发现:脾脏指数和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都存在秋低春高的季节性规律。由此推测,肺应秋可能与脾脏在秋季T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在秋季肺脏调控机体免疫功能减弱的内在机制之一,也是秋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内在因素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内经》奠定了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代医家丰富了天人相应思想,现代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方法,证实了其科学性。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中医诊治疾病,不单单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时、地、人’把大环境以至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天人相应理论对防病和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峰.实用中医词典[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刘小斌,邱仕君,郑洪,等.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
[3]陈坚雄,邱仕君,肖莹.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89.
[4]刘桠.浅析《难经》中的整体观[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16.
[5]汪栋材.论张仲景的天人观[J].国医论坛,1991(6):9.
- 上一篇:分管公司安全述职述廉报告
- 下一篇:中学学生会新学期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