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预防策略

时间:2022-02-18 02:45:00

导语:剖析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预防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预防策略

摘要: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描述护士职场压力时最早提出的。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职业枯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职业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根据现代人对自己个人价值观实现的心理需求层次划分为5个阶段。(1)“蜜月期”。个人有旺盛充足的精力,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值,同时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2)“适应期”。开始接受正常的工作内容。慢慢进入角色并已习惯了频繁重复的工作内容;(3)“先期厌倦期”。开始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内容及单调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对个人晋升机会的渴求还没有完全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4)“后期挫折期”。个人的自信心受到威胁,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消减,出现了身心失调的不健康病症;(5)“淡漠期”。个人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心理衰竭状况,对周围人、事表现出极端的麻木不仁、冷漠态度。了解职业枯竭的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消解其中症状的困扰有很大帮助。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承受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工作环境中应急强度高,还要承受避免精神病人突然攻击的精神压力。为正确认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笔者就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

1.1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6]。精神科护士的情感枯竭程度中等,冷漠程度较高,职业效能感较高。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中情绪倦怠得分24.65±10.27,工作冷淡得分6.17±5.58,均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得分为31.31±9.51,属于高度倦怠;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护理工作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较大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精神科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工作辛苦,风险大、节律快、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大,产生职些倦怠的概率高。

1.2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高于女护士:精神科男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绪枯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上及工作压力源均高于女护士,在生活满意度评定、社会支持度评定、均低于女护士。而男护在工作承受能力、工作时间上优于女护士,且控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都强于女护士。因此消除职业倦怠对于发挥精神科男护士的独特优势,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3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高于综合科护士:梁正英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173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程度中等,职业效能敏感度较高,与综合科护士没有较大差距,但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精神科护士冷漠程度高。究其原因,与精神科护士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她们每天面对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病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与自制力,另外受到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相对造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

二、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特点

2.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其三维人格特征的特定维度和因子有关:段明君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成都市某医院55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和三维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情绪衰竭与RD2呈负相关。玩世不恭与NS3、NS4、HA4呈正相关,与RD2、RD呈负相关。成就感低与NS2、NS4、HA4、NS、HA呈负相关,与RD2、RD呈正相关(P<005)。因此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2.2精神、神经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程度较高:汤晓红采用李永鑫等编制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对某精神、神经专科医院27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本组护士工作倦怠160人,检出率70.48%,其中人格解体评分(10.15±6.83)分,检出77人,检出率33.92%,占工作倦怠护士的48.13%;中度倦怠中人格解体占77.05%,重度倦怠中人格解体占100%[16]。调查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人格解体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护士要正视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的存在,识别自己是否处于这个状态,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工作状态,提高应对和预测压力的认知能力,保障护士职业群体和服务对象的安全。

三、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3.1精神科护士总体应对方式是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焦虑程度存在明显交互作用解决问题、求助为精神科护士主要的应对方式:其中20-30岁、护龄1~5年的护士较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自责与工作倦怠3个维度和焦虑具有相关性;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枯竭和去人格化及焦虑具有相关性[17]。护士要正视和处置困难与应急,将工作中所遇负性体验及时释放,减少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倦状态,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一次成功感的体验,运用这样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效降低工作的倦怠感。

3.2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角色认知、工作满足感有关,充分提高个体的角色认知能力和工作成就感,可以作为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耗竭因子、去人格化因子得分为中度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高度耗竭。护士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与角色冲突呈正相关(r=0.356,r=0.372,P<0.01);与角色模糊及工作满足感呈负相关;个人成就感与角色模糊、工作满足感呈正相关,与角色冲突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角色冲突、工作满足感是主要预测因子[19]。其原因是精神科护士每天面对特殊的患者,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承受压力大,个人成就感也显得低,过大的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因此,要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内控感和心理适应能力,积极应对情绪困扰,提高个体角色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心理行为、认知管理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善于面对现实,适应自己的角色,使职业耗竭程度降至最低。

3.3自我效能感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影响,充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以保证提高工作绩效胡峥毅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职业倦怠问卷(MBI)对184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20]。结果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呈中等水平;进一步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职业倦怠量表的低个人成就感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

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不容乐观,将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及护理工作质量,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全社会的重视。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医院支持系统的完善与规范,关注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特殊成因,改善她们工作的外部环境,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神科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积极的应对技巧,降低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倦怠,激发她们的自豪感、责任感,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郝立,王艳.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4):350

[2]魏秋香.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22):1986-1987

[3]李倩,岳光,王玉兰.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角色认知、工作满足感相关性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300-301

[4]何晓艳.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20):46-47

[5]杨佩娣,陈思路.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研究与干预[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4):243-244

[6]何晓艳,黄东,刘琴,苏琴.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4):228-230

[7]梁正英,鲍立铣,刘伦,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