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变态反应透析
时间:2022-02-17 03:17:00
导语: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变态反应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不断有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发生过敏的报道,本文就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和临床上容易引起的过敏类型等进行简单介绍。
近年来,各医院皮肤科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后发生过敏现象的报道不断增多,人群中患病率为0.3%~4.8%,各报道间差异较大。现针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临床上引起的过敏类型等介绍如下:
1诊断方法
针对皮质类固醇制剂(CS)过敏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
1.1斑贴试验
是诊断CS接触过敏的主要依据,因为用乙醇做基质比用凡士林做基质可提供较高的敏感性,故大力推荐使用以乙醇做基质的试验,但该试验存在一些潜在性问题,如引起的刺激反应通常持续24~48h。
1.2皮内试验
用0.05ml(20mg/ml)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做皮内试验,48h观察结果,在皮内试验前应该选用同样化合物行刺皮试验,排除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的可能。此外在皮内试验时赋形剂对照是很重要的。
1.3其他试验方法
将CS制剂涂于正常皮肤上以诊断CS接触过敏,但该试验中药物的穿透不够。故临床上CS通常用于湿疹性皮肤,因其较完整的皮肤吸收更多。
皮质类固醇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当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皮炎加重或全身使用时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时,应考虑为皮质类固醇的变态反应。
2交叉反应
多数皮质类固醇变态反应的患者对数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存在交叉反应。目前提出四组可发生交叉反应的皮质类固醇,即A组:氢化可的松、疏氢可的松(tixocortolpivalate)和其相关化合物;B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安西奈德(amcinonide)和相关化合物;C组:倍他米松、地塞米松和化合物;D组:包括脂类如氢化可的松-17-丁酸盐、氯倍他松-17-丁酸盐。交叉反应一般在各个组中。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表明,疏氢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呈显著相关(P<0.01),实际上,疏氢可的松是检测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或相关化合物接触性过敏的一个很好的标志物。布地奈德对于检测属于丙酮缩合物组(B组)的皮质类固醇接触性过敏是一个最好的标志物,对属于脂类组中的一些皮质类固醇分子如氢化可的松-17-丁酸盐、泼尼卡脂和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似乎也是一种极好的指标剂。统计学分析证实疏氢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接触性变态反应明确关联,而对布奈德的的反应和对丙酮缩合物组及脂类组的反应之间呈强相关。
3临床表现
3.1周身过敏
口服及静点皮质类固醇激素亦可导致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曾有人报道关节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发生变态反应。尚桂英等报道1例有哮喘病史20余年的患者,在一次哮喘发作2h后予50%葡萄糖40ml加地塞米松5mg缓慢静注,静注过程中血压逐渐下降,意识不清,脉搏细弱,呼吸困难加重,停药后经积极抢救症状才逐渐减轻。
3.2接触过敏
CS是皮肤科的常用药物,同时也常被用来制成喷雾剂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尤其是哮喘。Pivalone是一种鼻喷雾剂,含有糖皮质激素21-巯基氢化可的松特戌酸盐(TP)(1%)及防腐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02%)。TP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在许多国家已有报道。推测是由于与其他皮质类固醇尤其是与仅少一个巯基的氢化可的松有交叉反应。Wilkinson对此进行了试验。疑为过敏性接触皮炎497例除用一组标准性过敏原做斑贴试验外,还用Pivalone做斑贴试验,所有Pivalone阳性者均用氢化可的松1mg皮内注射,以及用醋酸氢化可的松(1%乙醇溶液)一组类固醇及纯的TP做斑贴试验,以确定TP的敏感性。试验表明240例(4.8%)对Pivalon有过敏性,并且对TP亦有过敏性。这些病例诊断为引力性湿疹8例,手部湿疹5例,异位性湿疹3例,慢性光化性皮炎3例,过敏性接触性皮炎2例,会阴部湿疹1例,手足部湿疹及脂溢性湿疹各1例。其他类固醇斑贴试验有6例对丙酸氯氟美松霜(0.05%)呈阳性,1例对戊酸倍他米松霜呈阳性。
3.3临床特点
CS引起接触过敏(外用或喷雾)的患者,在口服或静脉接受CS后,常可在以前发生过敏性皮炎的部位发病。此外,大多数由于外用CS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患者为皮肤湿疹患者,另有报道小腿溃疡、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等患者CS过敏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对上述患者应注意询问清楚药物过敏史,并注意做好皮肤敏感试验,以避免出现过敏现象使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WilkinsonSM,CartwrightPH,EnglishJSC.Hydrocortisone:animportantcutaneousallergen[J].Lancet,1991,337:761-762.
[2]尚桂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治疗哮喘即刻过敏反应1例报告[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8,19(2):109.
[3]LauermaAI,ReitamoS.Finland:Contactallergytocorticosteroids[J].AmAcadDermatol,1993,28(4):618.
[4]刘正印.与布地奈德相关的过敏样反应[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1,4(1):19.
[5]林麟.皮质类固醇致接触性过敏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4):195-198.
- 上一篇:证券市场立法监管思考
- 下一篇:剖析音乐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和抽象的音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