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生婴儿院内感染隐患防控应对策略
时间:2022-01-19 09:54:00
导语:探究新生婴儿院内感染隐患防控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易感性和潜在隐患的特点,现对456例住院新生儿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潜在隐患原因,为预防院内感染提供必要的防控措施结果20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医院感染率为4.38%,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脐部、消化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结论:医院感染必须强化重点环节管理、综合监控、消除隐患、措施到位。坚持无菌技术原则,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控制外源性感染。规范运用抗生素,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缩短住院天数。
【关健词】综合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防控措施
近年来,院内感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是医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另外一些侵入性操作、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新生儿患儿456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共发生院内感染20例(4.38%),现就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
发生呼吸道感染包括新生儿肺部感染8例,主要为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75%。
1.1易感隐患
1.1.1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患儿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最主要隐患。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昏迷带鼻胃管、胃反射抑制、胃排空延迟及胃肠张力下降者则易发生误吸。当吸入菌量大、毒力高时患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1.2胃液酸度降低,新生儿胃酸浓度减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胃内细菌引起获得性肺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误吸胃液。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儿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入的重要因素。
1.1.3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正常的防御机能,其不利影响包括:(1)损伤鼻腔粘膜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2)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3)刺激气道分泌,氧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4)恶化口腔卫生,易并发鼻窦及鼻咽部炎症;(5)导管本身还可以成为细菌粘附繁殖和自鼻腔向后移行的便利通道。
1.1.4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完善、防御功能不健全,细菌病毒易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1.1.5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1)空气:新生儿监护室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尘埃,悬浮运动下能使之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2)手: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3)水和食物,鼻饲饮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误吸;
1.1.6呼吸治疗器械污染,氧气湿化瓶、液,气囊面罩、雾化器、导管等污染引起。
1.2防控措施: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全员强化培训教育,科内医务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感染知识,并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认真执行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责任制,凝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样本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确诊为院内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监测新生儿所有可凝感染源,找出致病菌,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防治误吸:
1.2.1.1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隐患因素,抬高头部后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而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主要原因。鼻饲时,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鼻饲后,及时清除口腔内容物。
1.2.1.2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喂完后竖起患儿,不断拍背部,将胃内空气排出。
1.2.1.3小儿胃管勿扭曲、挤压,定期更换,按时消毒。
1.2.2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每日3次,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PH值>7时,用2%硼酸水;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口腔有溃疡时,用制霉菌素粉沫涂抹口腔,并与鱼肝油软膏交替使用。
1.2.3营养护理:积极适量给患儿补充氨基酸、脂防乳、微量元素,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体质。
1.2.4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2.4.1洗手:严格按手卫生标准洗手,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3。洗手是为了消除手部皮肤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疾病的途径。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占30%。
1.2.4.2公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每48小时更换1次管道。如果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减少细菌吸入。氧气湿化瓶液体4小时更换1次,湿化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0小时。
1.2.4.3医务人员必须戴专用口罩、帽子,每4小时更换1次,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
1.2.5呼吸治疗机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湿化瓶、雾化器、气囊面罩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小时,晾干备用。
1.2.6适时吸痰,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二、脐部感染
本组共发生脐部感染5例(包括人院时脐炎,住院后又感染其它致病菌者),感染率为1.09%。
2.1易感隐患
2.1.1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等高危因素构成新生儿易感特性。
2.1.2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病床多,陪护多,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屋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于控制时,易引起交叉感染。
2.1.3与医务人员手、鼻带菌有关。
2.2防控措施
2.2.1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min。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3次,每次3小时。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同时擦拭床头柜、椅、床架、门把手、治疗车及各种监护仪等表面2次/日。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空气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乳酸熏蒸1小时。晨晚间开窗通风。
2.2.2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仪等,是消毒隔离的重点部位,新生儿暖箱温度一般控制在34~36℃,湿度控制在65%~75%。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同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胃管按时更换并冲洗消毒管口。使用一次性胃管,隔日更换1次。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应更换隔离衣,带口罩;换尿布、操作治疗前护士应洗手,有感冒及传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严格预防交叉感染。
2.2.3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纯母乳喂养,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陪护率,有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陪护患儿。
2.2.4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倡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5脐部每日用1%碘酊擦洗1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如发现患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炎症的发展。
2.2.6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安排病室,减少感染机会,因为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三、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消化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炎症、腹泻等,本组发生4例,感染率为0.87%,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差,医院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在新生儿病房易引起爆发流行。
3.1易感隐患
3.1.1母乳喂养新生儿前,母亲未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头消毒不彻底或连续使用;医务人员的手带有肠道致病菌均可引起新生儿患者的消化道感染。
3.1.2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抗生素不能合理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
3.1.3气候骤变,药物反应,易引起新生儿腹泻。
3.1.4鼻饲新生儿的流质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不准确。
3.2防控措施
3.2.1母乳喂养前要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奶头用沸水煮30分钟消毒后使用。接触新生儿的手应用肥皂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医务人员进入监护室要更换衣服、鞋等,戴口罩、帽子,禁止有病的陪护人进入监护室。
3.2.2新生儿消化功能不健全,母亲应忌食辛辣、冷等食物。给新生儿洗澡时间宜短,洗澡后及时在温箱内保暖。换尿布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防止受凉,腹部注意保暖。洗澡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min。澡池一人、一膜、一池、一用、一消毒。
3.2.3调整好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输注速度,一般鼻饲液温度以40~41℃为宜,过冷易引起腹泻,初起应鼻饲速度慢,10~20ml/h,数量宜小。如发现腹胀应随时调整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液速度。由于鼻饲管较细,应经常用温开水冲洗保持其通畅。加强吃奶及鼻饲用具的清洁消毒,确保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
四、皮肤软组织感染
发生院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临床常见有脓疱疮、药物疹感染等。
4.1易感隐患
4.1.1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诱发皮肤感染。
4.1.2皮肤薄嫩,易破损而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如尿布皮炎等。
4.1.3新生儿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药物疹,药物疹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感染。
4.1.4新生儿婴儿服、尿布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在操作治疗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婴儿用品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
4.2防控措施
4.2.1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在其预防能力尚未完善、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做好相应护理,如保持体温恒定,每日温开水洗澡,注意皮肤皱折处和外阴部清洗,同时涂抹婴儿粉。婴儿所用浴皂、扑粉、浴巾均为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2.2产后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使婴儿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增加自身免疫功能。
4.2.3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观念,接触新生儿患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液擦手,勤换尿布严防发生尿布皮炎,所用尿布均应高压消毒。wWw.gWyoO
4.2.4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引起药物疹,应找出引起药物疹的药物,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避免抓破,严防感染。
五、结论
总之,新生儿患儿院内感染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加强院、科、个人三级监督监测控制网络,认真执行各项院内感染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强化院内感染知的培训学习。重点抓好新生儿监护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穿刺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品消毒的方法。熟知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时间,定期做好工作人员体检;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合理运用抗生素;积极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外源性感染,坚持无菌技术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我院严格院内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内医务人员工作到位,职责明确,一年来,未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流行,全年院内感染发病率为4.38%。
参考文献:
[1]董秀华、武淑贤,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2期。
[2]李嫦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3]高琦、李桂臻、高眠、综合医院儿科病房感染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1(1):21
[4]俞慧菊、施剑能、朱建幸等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分析,当代儿科杂志,2006.8(3):242—244
- 上一篇:大学体育部工作规划
- 下一篇: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含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