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的原因论文

时间:2022-07-14 09:42:00

导语: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的原因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的原因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眼屈光不正患者眼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医学验光、合理使用调节麻痹剂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眼视光学门诊2003~2005年期间部分屈光不正患者356例的小瞳与散瞳验光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近视患者年龄<7岁,远视患者年龄<12岁,视力下降时间短,视疲劳程度重者,眼功能性调节发生率高,且程度较为严重。结论眼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发生与年龄、屈光不正性质、视疲劳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根据年龄大小、屈光不正性质及视疲劳程度,合理使用调节麻痹剂进行散瞳验光,确保此类患者戴上正确舒适的矫正眼镜。

目前学业负担过重,各行业竞争激烈,有限的视觉空间及户外活动减少,人们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睫状肌调节紧张度过高,常导致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在眼科为屈光不正患者进行验光配镜的过程中,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存在,对验光配镜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判断患眼有无调节痉挛存在,是选用常规小瞳检影验光与散瞳验光的主要依据。现将我院眼视光学门诊2003~2005年期间的部分屈光不正患者356例小瞳与散瞳验光结果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眼视光学门诊2003~2005年期间的部分屈光不正患者356例,均按程序测视力,做常规外眼及眼肌检查后,先行小瞳检影及电脑验光,据此结果进行综合试片,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时的最低度数给近视患者试戴镜片;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时的最高度数给远视患者试戴镜片。此度数作为临床屈光不正度数,试戴镜片无不适后,根据小瞳验光结果对屈光不正进行分类归并,近视、单纯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归入近视类;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复性远视散光、混合散光归入远视类。散光度数计入球镜度数。7岁以下出现近视,12岁以上出现远视,混合散光有剪动影者,用1%阿托品膏点眼,一天3次,共3天;7岁以上出现远视及轻度散光者,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散瞳,5分钟1次,连点6次,至瞳孔充分散大无对光反射时,行视网膜检影及电脑验光。试镜及作双眼平衡试验,近视者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时的最低度数,远视者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作为该眼的实际屈光不正度数。临床屈光不正度数与实际屈光不正度数的差值,定为眼功能性调节痉挛度。为减少误差,散瞳前后均由同一验光师进行验光试镜。

2结果

在356例屈光不正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2岁,其中男187例,女169例。远视患者37例,出现功能性调节痉挛33例,占89.2%;近视患者319例,出现功能性调节痉挛34例,占10.7%。共有眼功能性调节痉挛67例,占总数的18.8%。18岁以上暂未出现功能性调节痉挛病例。调节痉挛度数最高值达5.00D,最低为0.50D。结果显示:年龄越小,功能性调节痉挛出现率越高,调节痉挛的程度越严重,且以远视患者最为明显。近视患者出现功能性调节痉挛率相对较低,常在1.00D以下。在出现调节痉挛时,远视患者比近视患者的调节痉挛值要高得多。

3讨论

调节痉挛是指不合理用眼,用眼持续时间过长,副交感神经兴奋,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睫状肌产生持续性强直性收缩,致眼内压增加,使眼轴暂时变长,使近视程度加重,远视程度减轻。故进行医学验光时,应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解除睫状肌痉挛后所查得的屈光度值,才是准确可靠的。值得注意的是,远视及混合散光者,常因看远看近均不清楚,动用的调节过多,导致调节超前。

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干扰,我们常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视力下降时间长短、屈光不正的性质、眼疲劳症状的轻重程度,选用不同的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散瞳验光。对18岁以上者,多采用小瞳检影验光。

特殊情况下,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眼底检查、眼位情况,确定足矫与欠矫的,欠矫时一般不低于国际视力表的1.0视标。如裸眼视力在0.6~0.8左右,调节超前的近视患者,一般不宜及时配镜;调节滞后或者集合功能不全、近视伴有外斜、远视伴有内斜者,应足矫配镜,并定期严密观察眼位及视力变化情况。

视力下降早期是否需要配镜,应结合裸眼视力、双眼调节功能以及屈光不正性质,进行综合考虑。伴有调节滞后、眼轴过长、角膜曲率偏高的轻度近视患者,应及时配镜。控制用眼时间过长与近距离用眼,选择正确的医学验光配镜方法,合理配戴眼镜,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避免异常调节,减少功能性调节痉挛发生,维持正常的视觉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宋振英.眼科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5~183.

[2]施殿雄,林利人.眼科检查和诊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82~716.

[3]李子尊,申良茂.眼科争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