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2 04:48:00
导语: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痛经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治疗痛经复方425首,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痛经病的证治规律。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是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宫、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单味药使用频次为55次以上的药物(甘草除外)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红花、五灵脂、乌药、桃仁;配伍频次居前10位的多为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组合。结论研究表明:①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淤,寒凝血淤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为多见;②活血化淤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③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关键词】痛经;中药复方数据库;证治规律
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1],并以年青妇女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本研究拟以文献方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手段,整理、分析古今治疗痛经之方剂,总结痛经证型分布的趋向性及痛经组方用药的规律性,为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及科研工作者之新药研发,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复方收集本研究共收集痛经方剂425首,其中140首古代方是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选取;285首现代方剂来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妇产方药全书》《妇科常见病实用方》《古今效方临床应用-妇科卷》《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大典》等医药书籍及在《上海中医杂志》《北京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研究》等核心期刊杂志的论文。所收复方均符合药味完整、药量清楚、功效主治明确等要求。
1.2资料处理将方剂相关资料,如朝代、方源、方名、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主治、证型、功效等,利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再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来处理资料。
2研究结果
2.1证型分析通过对痛经方的主治证型进行分析,统计出每种证型的出现频次,可以发现其病证分型的趋向性,为确定其常见证型及分析痛经病因病机,提供依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425首方的主治证型中,除其它外,总结出证型31种。实证有13种,292例;虚证有4种,29例;虚实夹杂证有14种,95例。各类证型居前5位的按频次高低排序见表1。
2.2药物分析
2.2.1组方药类本研究所收集的425首中,组方用药涉及有312种,累计用药次数4039次。所有组方药物按照《中药学》分类,统计出各类药物出现频次和构成比(频次/累计用药次数)见表2。
2.2.2核心药物通过对痛经方的总体用药进行分析,统计每味药物的使用频数,找出用药频率较高者进行分析,发现其用药趋向性,找出核心药物,以探索其用药规律。在425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居前20位的药物见表3。药类据《中药学》分类排序,单味药据频次的高低依次排序。
表1痛经证型分类(略)
其它:原方主治无病机,而用药属寒热同用,虚实兼顾,仅凭药物较难归纳病机者
表2痛经方剂组方药类(略)
其它:系《中药学》未收载的药物
表3核心药物中居前20位及占该类药物的比例(略)
*此统计不含甘草
2.2.3药组药对药组药对由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组成。通过频繁项集找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药组药对,分析药组对于深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基本组成结构有较大意义。通过频繁项集挖掘出药组药对如表4~5所示。药组据使用频次高低排序,2味药药组取前20位,3味药药组、4味药药组取前10位。
表4治痛经复方常用的药组药对(2味药药组)(略)
表5治痛经复方常用的药组药对(3味药药组、4味药药组)(略)
3治痛经方剂配伍规律浅探
研究数据显示,痛经用药涉及19类,证型31种,其用药的广泛性,证型的复杂性,表明痛经遣药组方思路亦呈多样性。但据表1之主要证型、表2之组方药类及表3~5之核心药物和药组药对分析,活血、行气、补虚、温里、清热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用药框架。下面就其配伍理论进行阐述。
3.1活血化淤是中医治疗痛经最基本的配伍药类本研究的312种药味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为活血化淤药,在统计前10位频率最高的药中,活血化淤药就占了5种,提示痛经方的基本组成药物是活血化淤药。淤血引起痛经,既为原发病因,又是继发病因,无论是外感六淫之寒、湿、热,还是内伤七情之肝郁气滞及气血阴阳之亏损均可造成瘀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痛经患者,均有轻重不同的淤血存在,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卷4云:“若无淤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因此,活血化淤药的应用,既可消除病因,又寓“未病先防”之意。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2],活血化淤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3],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对活血化淤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
3.2行气、温里、清热、补血、补气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增效配伍药类表2之中行气药的使用频率高达12.5%,使用频次居前10味药中,行气药有两味,表明痛经方剂常配伍行气药。此配伍理论主要依据血随气行,亦随气滞。《女科经纶·月经门》谓:“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盖人身随血行,气一滞则血为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行气药的选用,一则多选用兼能活血之品,核心药物的川芎、`延胡索的使用率非常高,除取其活血之功外,亦取其行气之效。二则多用行气疏肝药,或善行下焦气滞之品,香附、乌药亦属此类。值得一提的是,解表药中使用率最高的柴胡,也是据此理而用。
《素问·举痛论》有“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由于寒凝血淤也为痛经之重要病因病机,因而遣药组方应配伍温里祛寒药。对于寒邪客于下焦,或阳虚不足,寒从内生者,温里药常用为主药。痛经配伍之温里药,既是消除病因以治本,又能温通血脉以治标,体现了“温则消而去之”的治法。
《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谓:“因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淤。”热邪致淤,淤致痛经,则痛经方剂常配用清热药,以消除病因。另外,淤血郁久,易于化热,故清热药的选用可“防患于未然”。清热药的选择,以凉血活血之赤芍、丹皮为佳;据肝主藏血调血理论,清肝之品如黄芩也是痛经方剂常用之品。
痛经配补血药依据有二:一是血虚是痛经的原因之一;二是淤血在痛经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淤血阻滞,新血不生,在淤血未去,新血未生,淤血而兼血虚的情况下,适当配伍养血药,具有补血活血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补虚药除甘草外,位居前3位的皆为补血药,充分表明补血药应用的重要性。而既能补血,又可活血之当归当属首选之品。
《景岳全书》卷38谓“凡妇女但遇经期必作痛…是素禀赋气血不足。”由于痛经可由气血虚弱,不荣则痛引起。故痛经方剂以补气之人参、白术、黄芪与补血的当归、白芍等相配,以气血双补。血虚致痛经,亦常配补气药,此乃“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能生矣”(《医学发明》)之意。《景岳全书》卷38又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气虚不能鼓动血行,也能引起血行不畅而发生淤滞。可见痛经方剂配伍补气药,既可治病求本,又能补气以生血,补气以行血,或增强补血之功,或助祛淤之力。
【参考文献】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痛经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治疗痛经复方425首,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痛经病的证治规律。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是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宫、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单味药使用频次为55次以上的药物(甘草除外)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红花、五灵脂、乌药、桃仁;配伍频次居前10位的多为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组合。结论研究表明:①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淤,寒凝血淤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为多见;②活血化淤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③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 上一篇:腠理概念探究论文
- 下一篇:林业系统民主评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