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2 04:45:00
导语: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生理机制;病机;治则;治法
在《黄帝内经》的多个篇章中可见关于睡眠的阐述。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称之为“卧”“目瞑”;对于其病变则多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嗜卧”“卧不安”“多卧”等。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的散论集中起来,就发现其对睡眠有深入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理论阐述。对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现就《黄帝内经》中的有关内容分论如下:
1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认为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由蹻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论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蹻脉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正是卫气的这种运行规律使得人体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阴分,阴气盛,故产生睡眠;白昼行于阳分,阳气盛,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在《营卫生会》篇中又对老人与壮年人的睡眠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与卫气的运行有关,指出老年人夜间不能熟睡,壮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2睡眠异常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把“不得卧”或“目不瞑”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进行系统的阐述,但对于多种涉及到睡眠异常的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症状表现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在《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导致“不得卧”“目不瞑”的原因有三。
2.1他病影响,卫气受阻《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其他疾病症状表现中可见“不得卧”“目不瞑”等症状表现,诸如咳喘、胃不和、呕吐、腹满等,均可见不得安卧的表现。如《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由其他病症影响导致“不得卧”“目不瞑”的病机,在《灵枢·大惑论第八十》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认为其他病症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使得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不能闭目安眠。
2.2邪客脏腑,气机失常在《黄帝内经》中,脾、胃、肝等脏腑感受邪气发生病变,可见“不得卧”“目不瞑”等症状。
如肝脏病变常见睡眠异常的症状表现,在《素问》中关于肝痹、肝雍等肝脏病变中均可出现睡眠异常的表现。在《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中论述肝痹的症状表现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而《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中描述肝雍的症状为“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由此可见,《素问》中对于肝脏出现的疾病表现中均可出现睡卧不安的症状。这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肝主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论述“人卧血归于肝”。肝脏受邪,影响其藏血功能,则血液运行受到影响,营卫亦不能进行正常循行,卫气运行异常就会发生“不得安卧”“不得卧”或“卧则惊”等症状表现。
脾胃发生病变亦可影响正常的睡眠。在《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中阐述伤寒病变传至阳明经时,表现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太阴之厥,则……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厥,逆也,太阴、阳明二经病变均可出现“不得卧”的表现,原因是二经受邪,则经气逆行,使得气机失常而影响睡眠。
邪气客于脏腑,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睡眠时间和质量的改变,其病机亦是由于影响到卫气的正常运行,卫气不能入阴,则夜寐不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记载:“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另外,睡眠异常不仅仅表现为“卧不安”“不得卧”,亦可有“多卧”“嗜卧”的异常表现。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论述了在针刺治疗时应该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秋天采用夏季的针刺方法,导致阴阳失和,就会“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记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而在现代医学中,急性肝炎的患者早期的症状表现可见嗜卧,发热;如果治疗方法得当,疾病向愈;如果不得法,反而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得安卧的症状。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于疾病的描述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至今对于临床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脏腑损伤,阴阳不和脏腑损伤,亦可影响到卫气的运行,导致阴阳不和,则夜寐不安。如《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太素》作“及精有所倚则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还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夜寐不安者均属于此。
3关于“不得卧”“目不瞑”等病变的治则及其方药、针刺治疗
无论脏腑病变还是邪气客于脏腑,脏腑损伤导致的睡眠异常,《黄帝内经》认为其机理是一致的,均为气机失常,从而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
基于此,在《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提出了对于“目不瞑”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调和阴阳,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并在此治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治疗方剂——半夏秫米汤,而且具体阐述了其方剂组成和煎服方法:“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能通阴阳和表里;秫米甘寒,可以滋养调和脾胃,脾胃气和,营卫之气方可正常化生、运行,则人才能安睡;流水千里,扬之万遍,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疗效。验之临床,半夏秫米汤适于肠胃痰湿壅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后世医家演绎经旨,用半夏秫米汤化裁,治不眠之证而奏效者甚众。如温胆汤方用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等药,治惊悸不眠,疗效很好,今人尤为喜用。
在《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中提出了由于阳气不能尽入阴分而致睡眠异常、呵欠连连的针刺治疗原则为:“泻足少阴,补足太阳”,从而使得阴阳调和,卫气运行正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思想,《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也提出“久卧伤气”。在《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养生思想的指导下,现代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亦不赖床,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 上一篇:名中医评选效应研究论文
- 下一篇:林场摆脱经济危困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