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8 08:18:00
导语: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薛生白;湿热;《湿热病篇》
清代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温病的重要专著,该书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其问世使后人辨治湿热性质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试从薛氏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机
薛氏认为湿热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在于脾虚湿停,外因在于湿热邪气,即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在湿热的发病机理方面,其强调湿热为病多是内外合邪,即素有内湿者易感受外湿,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并进一步影响脾运而助内湿。这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的湿热发病观点是一致的。他还指出,湿热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由阳明太阴受病”及“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这就说明在湿热病的病机转化方面,与中气的虚实密切相关,即“中气实者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反之,中气虚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
薛氏认为:“温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又谓:“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并进一步解释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所谓“上受”仍是指从“口鼻”而入。由此可见,薛氏认为湿热病邪由表入里者少见,而多从口鼻而入,困阻中焦脾胃。此外,薛氏在阐述传变趋势上,将其分为“湿遏卫阳”“湿在表分”“湿在肌肉”等邪在卫表;“湿热伤肺”“湿热阻遏膜原”“湿伏中焦”“湿滞阳明”“湿在下焦”等邪在气分;“邪灼心包,营血已耗”“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邪陷营分”“上下失血”等湿热化燥化火,入营动血。
3辨证要点
在湿热病的辨证方面,薛生白认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遂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由表入里、从上到下的立体辨证模式,即初期的卫气同病,中期的邪在气分,后期的邪入营血,其中邪在气分还分为邪在上焦、邪在中焦、邪在下焦。在这一模式中,薛氏注重辨舌,并把辨舌作为诊断湿热病各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湿热病篇》中共有七条原文论述辨舌,若见“舌白”或“舌遍体白”,多为湿未化热或湿重尚未蕴热之轻证;若见“舌根白,舌尖红”,乃“湿渐化热,余湿犹滞”;若见“舌光如镜”,乃“胃液受劫,胆火上冲”,为邪在中焦;若见“舌黄或焦红”“舌焦红或缩”“或舌无苔”,为热入营血;若见“舌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舌苔干缓起刺或转黑色”者,多为湿热化燥,热结致痉。此充分体现其“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决”的辨证思想。纵观该篇全貌,其于湿热病之辨证,除注重辨舌,还以脏腑、经络、六经、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综合运用为其最大特点。
4治疗方法
湿热病邪,热处湿中,湿中蕴热,两者相互搏结,其结果往往滞留于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难于速去。为此,叶天士指出:“湿热浊气,交扭混乱……必日分消”“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明确指出治疗湿热温病,当分解湿热邪。薛生白亦说:“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否则“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而三焦俱困矣”。可见,薛氏在治疗上继承了前人的湿热分治,三焦分治之法。
4.1卫气同病此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多为湿重于热,薛氏治以祛湿为主,兼以清热。如“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邪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大力子等味”,薛氏用辛温芳香之藿香、香薷以疏散表湿,辛凉疏风之薄荷、大力子以清表热,使湿热由表而去。
4.2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卫分停留时间不长,必直驱中土,滞留脾胃气分久而不解,故湿热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薛氏认为,气分证在湿热病中,病程最长,变化较多,应据其湿热孰轻孰重以及部位的不同,分为邪在上、中、下三焦治疗。邪在上焦,宜芳香宣化为主。如“初起壮热口渴,胸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蔽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鲜稻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薛氏所用药物皆轻清透化之品,以轻开上焦之气,使腠理通达、气机调畅,达到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清。邪在中焦,宜苦温燥湿为主。如“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六一散、佩兰叶等味”“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六一散、苍术、半夏、干菖蒲等味”,薛氏所用药物以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等燥化中焦之湿为主。病虽在中焦也可见有上焦之证,故加入桔梗、藿香清宣上焦,并以六一散清热利湿,引导湿热之邪自下而出。邪在下焦,则宜淡渗利湿为主。如“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薛氏其所用药物均性甘味淡,淡渗以利湿,使湿浊从小便而解。即刘河间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宣上、燥中、渗下三法在临床上往往又互相配合运用,不拘某一阶段。
4.3邪入营血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日久,易化热化燥,若病邪进一步深入可内传营血分,导致动风动血闭窍之证。如“壮热烦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荣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荣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此阶段,薛氏常配伍咸寒之品,以犀角凉血解毒、羚羊角清肝熄风。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予钩藤、鲜菖蒲、至宝丹之属。银花露芳香化湿,生地、玄参、连翘凉血养阴。若见湿热化燥,热结阳明,其亦用承气汤通泄肠胃之热。如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舌,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大承气汤下之”。由此可见,邪入营血后,病情复杂多变,所以薛氏治疗不拘一法,以清营解毒、开窍熄风、凉血止血、通腑泄热等多管齐下,分而治之。
5善后调理
湿热后期,邪恋脏腑,易阻碍气机,薛氏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病后调理之法。如“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薛氏以元米配芋术,隔日再饮,乃“宗仲景之法,取气不取味,走阳不走阴,以元米汤养阴逐湿,两擅其长”。若病后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则用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甘淡和胃,健脾除湿,升清降浊,使吐利自消;若见湿热余邪未清,胃气未醒之证,予五叶芦根汤宣畅气机,芳香醒胃,使祛邪而不伤正;若余邪内留,胆气不舒,致目瞑惊悸梦惕,予郁李仁滑可去着,泄除湿热余邪,姜汁炒枣仁、猪胆皮宁心安神又兼散邪。由此可见,薛氏善后调理注重脾胃肝胆,以健脾醒胃,疏泄肝胆来清除余邪,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中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融脏腑、八纲、经络、六经、三焦与卫气营血等辨证为一炉。虽在内容上略显庞杂,但对湿热病的辨治说理透彻,条分缕析,立法用药,皆有案可据,有法可循。因此,其辨证论治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更被后学奉为治疗湿热病之圭臬,故其是一篇研究湿热病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文献。
- 上一篇: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论文
- 下一篇:计生局长述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