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4 06:11:00
导语: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针刺方法;补泻方法;刺激量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在《内经》补泻法中,迎随补泻是补泻法的总则[1],徐疾补泻法是其它补泻法的基础。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我们从《内经》及后世补泻中加予探讨。
《灵枢·终始》中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谈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说明补法要比泻法刺激轻,如果留针时间相同,则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关于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中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摇大其孔,气其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在泻法中捻转用“切而转之”,出针时摇大其孔,在补法中捻转用“微旋”,出针按压针孔,因此可以说补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泻法的刺激量的。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作过这样的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夺其实也”。也即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徐疾补泻法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徐疾补泻法的关键在于速度及留针时间。由于补法中,进针时所用力量大,进针时间长,因此,补法的刺激量要比泻法的刺激量大。《素问·针解篇》将徐疾法解释为出针时间的长短:慢出针即留针时间长,疾出针指留针时间短,所以从刺激时间来看,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刺激量大,泻法相对于补法则刺激量小。
在《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提插补泻法,只是在《难经》中才得到进一步阐述。提插补泻法的关键在于指力的轻重。将针重插轻提为补,反复重提轻插为泻,分析其操作,显然重插轻提的刺激量要大于泻法轻插重提的刺激量。
《千金翼方》提出了“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在明代《金针赋》中“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捣臼”“龙虎交战”等补泻法就是一种分别在天地人部分层补泻的一种刺激量大的补泻法,无论是从刺激强度还是从行针次数上,都说明补法刺激量大,而泻法刺激量小。
因此,在同一补泻手法中,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中,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而徐疾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则正相反。针刺补泻与刺激量应根据生理状态病情虚实来决定。
2补泻分大小与刺激量的关系
在各种补泻法中,同一种补法或泻法,其刺激量是有大有小的。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了补泻要分大小。《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有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从原文分析可以看出,杨继洲首先提出了补泻的量的大小问题,即有刺激量大的大补大泻,也有刺激量小的平补平泻。
3临床运用
通过对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强弱大小是有区分的,同一种补泻法也有刺激量的大小。补泻手法的实质是因指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进针出针、留针时间、呼吸配合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则会引起刺激量的变化,因此补泻方法则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刺激量。
明确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对指导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针刺补泻效应是以受到刺激者本身的机能状况决定的。刺激量的大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刺激的强度、刺激方法和持续时间。同样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临床应分清虚实,判断病位及机体状况来选择强弱不同的刺激。
针刺补泻手法的强弱,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变化。对于年老、久病及婴幼儿,应选用弱刺激、少留针;对于针刺敏感及惧怕针刺者,应适当减小刺激量,以防病人发生晕针。现代经络研究表明,循经感传存在明显差异,如患者针感差,则可适当增强刺激或延长留针时间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
由于患者病位深浅不同、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疾病的寒热性质的不同,所以应根据患者机能状态、疾病虚实灵活施治。如杨继洲说:“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在临床中对各种脱证,证属虚象,则可采用大补之法,选用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等穴,施予大的刺激量;如对某些疼痛剧烈、持续不减或狂证等则可采用大刺激量的泻法。而对一些慢性疾病,需施以持续的大的刺激量,在临床上就可采用皮内针、穴位埋线、化脓灸或穴位注射来增强刺激,延长刺激时间。
应根据腧穴的特异性,选用适当的补泻量。如针刺人中、十二井穴、十宣穴等,病人反应强烈,其刺激量大,应掌握病人的适当情况,少留针或不留针。某些穴位如承山、外关穴等,针刺过量,则可能产生不适的后遗针感。另外,在临床上为增强穴位刺激量还可应用透穴法,如条口透承山、地仓透颊车、丘墟透照海等。
另外,患者针刺时,精神状态、思想情绪是否紧张、注意力是否集中,对针刺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补泻法及刺激量。
总之,针刺补泻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补法和泻法中,何种方法刺激量大,何种刺激量小,在《内经》及后世医家中,有不同论述。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机能状态、病情虚实、腧穴特异性等情况来选择刺激量不同的补泻法,以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寿康.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J].中国针灸,2003,23(12):725.
- 上一篇:中医学与生态医学论文
- 下一篇:醒脑通脉胶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