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情志失调论文
时间:2022-09-14 05:16:00
导语:糖尿病与情志失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从糖尿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与抑郁症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糖尿病有情志失调的关系。糖尿病诊治关注情志,从肝论治糖尿病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也是传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的表现。临床工作中关注不良情绪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认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段,取长补短,在基础治疗和西药降糖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中医药疏肝解郁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情志失调从肝论治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关于本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与肺、脾(胃)、肾相关,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入手。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失衡,社会压力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常伴有情志失调,应从新的切入点来认识糖尿病,以适应现代人群疾病特点。糖尿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糖尿病从肝论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1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1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社会压力、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四盛心源·消渴》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以上均说明了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热伤津的病理过程。肝主疏泄,对情志因素影响最大。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气机升降出入的调畅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基础。若情志失调,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耗伤阴津,则出现一系列病变。肝火犯肺,灼伤肺津,肺失治节,水津不布,则口渴多饮。木郁克土,肝火内灼,脾失健运,津液不行,胃失濡养,虚火化食,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旺盛,损耗肾阴,肾阴不足,统摄无权,气化失常,开阖失司,则尿多而甜。故肝失条达,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肺、胃、肾阴津,均可发为消渴。病程日久,患者忧郁焦虑,气郁日甚,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变证丛生。同时血气瘀阻,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更加耗伤阴津。可见,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1.2糖尿病从肝入手的中医治疗
历代医家也认识到情志失调对消渴的影响,故提出调节情志,行气解郁的治则。《古今医统》说:“凡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廖,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丹溪心法·消渴》中有用顺气散(川楝子、枳壳、赤芍、大黄)治疗消渴的记载。近年来,也有医家采用疏肝解郁之法治疗糖尿病,收效理想。倪海洋等[1]以丹栀逍遥散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李瑾等[2]治疗糖尿病从调肝活血入手,适当配合润肺、理脾、滋肾之法,取得较好的疗效。邹如政等[3]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以疏肝、清肝、活肝、养肝、滋肝为法辨证治疗糖尿病。张延群等[4]对20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消渴病不仅与肺、脾胃、肾病变有关,而且与肝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糖尿病,调畅气机,扶正祛邪,活血通络,不仅使患者躯体症状得到缓解,还可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研究
2.1糖尿病与精神抑郁的关系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数十年来已被公认。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及突然的创伤等,可引起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不良易产生脑、心、肾、眼、神经、血管等多方面的慢性并发症。长期的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和每日用药给患者生活造成种种不便,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对疗效的不满和对可能的结局的担忧,使患者普遍存在精神、思维、情感、性格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动异常,表现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多愁善感、悲观绝望,还可伴有躯体症状,如倦怠乏力、周身不适、头晕、失眠等。患者对治疗缺乏耐心、信心和恒心,依从性降低,因而造成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良,一方面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又加重情志躯体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相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何玉玲等[5]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病程的长短、血糖的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的多少相关。刘彦君等[6]调查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糖尿病复杂的治疗方法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越长、控制越差、并发症越多,抑郁症越重。刘蕴玲等[7]发现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增加,抗抑郁治疗有助于血糖的控制。李勇等[8]研究发现伴抑郁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较其他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群高,可能成为血管并发症的因素之一。黄雪芳等[9]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社会支持可改善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
2.2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首先进行基础治疗,尤其重视糖尿病教育,辅以心理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特点,“知己知彼”,树立信心,消除急躁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心理治疗无效,则加用抗抑郁药。李丰雪等[10]将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77例随机分组,在降糖治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前、后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糖脂代谢水平检测,通过对照治疗发现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梁志清等[11]探讨氟西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紊乱,加重了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氟西汀干预治疗抑郁症可改善抑郁症和糖脂代谢。
3讨论
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疗工作的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以人为本”是我们医疗工作的要求。糖尿病作为一种发病率迅速增长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压力、情志失调关系密切。临床工作中关注不良情绪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从肝论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也是传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的表现。西医的抗抑郁药虽能改善症状,但有禁忌症,不良反应较多,长期服用甚至出现认知障碍。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较全面地处理了身心同治的问题。笔者认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段,取长补短,在基础治疗和西药降糖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中医药疏肝解郁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海洋,刘刚,罗苏生,等.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577.
[2]李瑾,王思明,史秀珍.调肝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8):451.
[3]邹如政,周水平,安峻青.糖尿病从肝辨治五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21.
[4]张延群,韩清.208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血糖关系分析[J].中医杂志,1996,37(10):617.
[5]何玉玲,张治坤,肖常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210.
[6]刘彦君,宋晓菲,王爱红,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2):123.
[7]刘蕴玲,陈少华,杨华杰.抑郁情绪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14.
[8]李勇,吴爱勤,贺丹军,等.伴抑郁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22.
[9]黄雪芳,宋磊,李铁军,等.社会支持对伴有抑郁的2型糖尿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187.
[10]李丰雪,王玲.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0):31.
[11]梁志清,唐灵,曾爱源.氟西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16.
- 上一篇:外感热病治疗经验论文
- 下一篇:五脏六腑尿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