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病机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18 01:11:00
导语:痰瘀互结病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痰饮;瘀血;难治病;综述文献
瘀血、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1]。方永奇等[2]通过对痰证293例的实验研究表明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脑血流量减少,从而证实了痰能致瘀。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变[3]。
1痰瘀与脂肪肝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中医学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胁痛、积证的范畴,多由痰湿、瘀血停积于肝所致。在临床中以祛湿活血为主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中医学认为,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脂浊痰湿内生;或因年长体衰,肾精气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津液脂浊停聚亦可为痰为湿。由于痰湿内蕴,或肝失疏泄,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进而痰湿、瘀血内结,停积于肝,遂形成胁痛、积证。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脂肪肝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喜食高脂、高糖类食物或嗜酒,皆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饮酒或劳逸失常,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脂浊不归正化,生湿化痰,痰湿内蕴,即发为本病[5]。《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停聚,瘀血内生,停积于肝而成。
2痰瘀与肝纤维化
中医学并无肝纤维化一词,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故肝纤维化仍属肝积之症[6]。齐洪军等[7]认为痰瘀互阻于肝络是形成肝硬化的总病机和共同的病理过程。慢性肝病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始动病因为湿热毒邪外袭。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犯脾胃,损伤肝肾,毒邪未尽,而正气已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肝络阻滞。另一方面,正虚邪恋,毒滞经络,入久化热,灼津生痰;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生痰;毒邪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终成脂浊,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肝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滞肝络。
肝纤维化属积证范畴,中医古籍对积证的病因病机有详尽的阐述,如《景岳全书·积聚》云:“积聚之病,凡饮食、气血、风寒之属,皆能致之……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疒徵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医门法律·脏病》也曰:“脏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胁痛,肝火旺,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当代名中医李寿山教授在论及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及预防肝硬化时指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趋于稳定时,其病机有如下特点:其一,湿热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则成脂浊,而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其二,疫毒内伏,着于肝体,郁滞肝气,劫伤肝阴,下耗肾水,精血亏虚,久则勋瘀成积,体用失调,肝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而成肝硬化顽疾[8]。
3痰瘀与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虽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之病名,但有这种病证的记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所论治的胸痹症、心痛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颇为一致。因此,临床上应用张仲景治胸痹、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有效。邓铁涛教授认为,正气内虚是决定因素,心阳心阴内虚是本病的根本,痰与瘀是其标,痰瘀属实,故冠心病属标实本虚之证。《岳美中论医集》在“冠心病治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篇中指出:“本病老年人多见,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迂滞,易成痰浊血瘀。”说明冠心病为常见老年病,其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瘀同病。”[9]正如《继志堂医案》载:“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与瘀血交阻膈间。”
脑血管疾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对于中风,历来医家论述不一,虽有张仲景主风、刘河间主火、朱丹溪主痰、张景岳主虚之说,但中风的发生总不出虚(阳虚、气虚)、火(心火、肝火)、风(内风)、气(气逆)、血(血瘀)、痰六端,皆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阴阳偏盛偏衰而致,且中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风热渐减,气逆渐平,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而导致这些症状最直接的因素是痰浊、瘀血痹阻经络[10]。如《证因脉治》说:“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或胃热生痰,流入经隧,踞绝道路,气血不得往还。”《医方考》也说:“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活络丹主之。”
4痰瘀与恶性肿瘤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多是由于机体受到外源性致癌物质的诱导,导致机体细胞突变,在机体免疫体系监视功能低下或缺乏时,未能及时杀伤和消除恶变细胞或不能阻止其恶性增殖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主要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所致。外因六淫邪毒,内因七情内伤,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紊乱,最终形成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诸如噎膈、反胃、疒徵瘕积聚、石瘿、乳岩等病症,尽管名称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机体瘤体的存在,而这些瘤体的形成和存在又多与痰有关。如脑肿瘤多表现为风痰夹瘀,脉络受阻;食管、贲门癌早期为肝气夹痰,晚期则痰瘀互结,阻遏胸膈,痰瘀凝结;软组织肉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寒痰凝滞或痰凝瘀阻,或痰毒蕴结等[11]。故元·朱丹溪说:“诸病多因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清·高锦庭也说:“痰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5痰瘀与月经不调、带下、不孕
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诸如经候不调、带下之患,在脏腑功能虚损、气血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瘀者居多[3]。如万全《万氏妇人科》中谓:“盖妇女之身,内在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隧流利,无所碍滞,则血气和畅,经水应期。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脂痰凝塞,元室之户不开,夹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乃为浊、为带、为闭经、为无子之病。”从女性的生理特点而言,经、带、胎、产、乳均与精血气密切相关。月经为血所化,分娩需气推动,分娩以后血为乳以营养婴儿。因此,气机瘀滞,痰湿继生也是妇人病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6痰瘀与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诸多医家一致认为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而致,气血衰弱,津液匮乏,不荣肌肤脏腑所致,水谷不化,水湿与水谷交阻脾胃,直走大肠而泻下完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化生痰湿,气液俱耗则见干枯羸瘦。李士材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中膈,瘀而成痰。”《医门法律》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尤在泾也明确指出:“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为饮。”就小儿疳积来说,痰、饮、水湿内阻是很突出的[12]。
津血同源,津液留滞而为痰,痰滞气阻则血瘀。临床所见,肌肤甲错、腹大肢瘦、青筋暴露等表现为血瘀征象。王清任谓:“午后潮热,至晚尤甚,乃瘀血也;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至肚大坚硬成块,皆血瘀凝结而成。”由此可知,疳积亦与痰瘀有关。
7展望
痰饮瘀血致病广泛,且见症复杂,现代医学一些尚无病因治疗或疗效不佳的疾病,也多是临床的疑难杂病重症,多与此相关。我们认为,气机阻滞对痰饮和瘀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原因相互交结,使临床上的疾病显示出疑、难、杂、重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禀赋,抓住痰瘀互结的病机,运用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为疑难杂病重症的辨证治疗开辟新路径,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俊生.略论痰淤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6):247
[2]方永奇,黄可儿,李小兵.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1992,14(6):33-34
[3]于俊生.略论痰淤同病的病证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9):13-15
[4]杨钦河,刘菊妍,陈孝银,等.祛湿活血法为主治疗脂肪肝56例[J].新中医,2002,34(2):60-61
[5]潘丰满,杨钦河,沈英森,等.祛湿活血法为主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4,22(6):23-24
[6]白宇宁,刘绍能,姚乃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74-77
[7]齐洪军,胡曼菁.从“痰瘀”角度浅析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及治疗[J].四川中医,2004,22(6):26-28
[8]于家军,李戈,李志民.李寿山教授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483-484
[9]董汉良.从痰淤同病角度探讨常见老年病的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1981,5(11):21-23
[10]马骏.化痰通瘀治疗恢复期中风3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552
[11]王庆才.恶性肿瘤从痰论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5):209-211
[12]董汉良.从痰瘀同治角度探讨小儿疳积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1982,(11):19,18
- 上一篇:拖拉机报废回收管理制度
- 下一篇:中西治疗精神分裂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