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浅谈
时间:2022-03-18 12:29:00
导语: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浅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提出当前青少年上网失控成瘾,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及成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分析、调查、分段,自身与社会、邻里、家庭、学校互相配合。结果:科学分析,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结论:通过青少年网络成瘾评价分析及诊断标准,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青少年重新认识网络瘾的危害,达到标本兼治。
【关键词】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症
1基本概况
当今社会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千变万化,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需求也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而电脑网络发展与运用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都市人易“感”职业倦怠症,因感到职业压力大而郁郁寡欢,浑身疼痛;为逃避职业压力经常酗酒、上黄色网站。这样的人在上班族中越来越多。但对于年幼无智的青少年来说,最容易患上电脑网络上瘾症,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总数的13.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假日期间上网的人员就更多了。如何把握住自己是一大难题。需要社会、邻里、家庭、学校等的相互关心、配合与正面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2何为网络成瘾症
医学上,成瘾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成瘾物质所引起的依赖性和行为冲动甚至失控,但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La)实际上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运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者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使用网络且无法离线也不想离线,进而开始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活动与社交就称为网络成瘾症。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行为,包括无法克制的使用网络、超出预期的使用时间、当无法使用时会烦躁不安或想尽办法上网;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尤其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依赖者具有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交往等特征,并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不喜欢遵守社会习俗,而且在个性上往往更为敏感、谨慎、崇高个人主义。对学习、工作跟本不感兴趣,厌烦心理严重;既使在知道网络已对自己生活或周围的家人或朋友造成伤害,却无法停止网络的使用;经由网络行为可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尤其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感、罪恶感。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科学家认为,经常玩视频游戏者,由于不断地出现暴力,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强化这些过程。长此以往,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大打出手。科学家还一致认为,传基因和经历不良的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导致冲动和暴力的潜在原因,使孩子将来处于更大的社会犯罪风险之中。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与青少年犯错高危人群是有着密切的亲和关系。因此,防止青少年染上网络成瘾症,前景可谓路漫漫。
3人为什么会网络成瘾
从生理因素上分析,上网刺激分泌神经荷尔蒙适应戒断症状,可以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而成为网络上瘾的成因之一。从个人心理因素上讲,有以下几点:①补偿作用:许多网虫可能就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带来的压力,进而躲到网络的世界中;②替代作用: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③幻想与认同作用: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在线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④生理需求:网络上大量色情信息和容易获得各式各样的虚拟行为,大大满足了众人对性的需求;⑤安全需求:网络的匿名特质也给人在人际交往间和显露出真实自我一份保护与安全感;⑥爱与隶属需求:虚拟小区的互动也能人被他人关心爱护欣赏鼓励等爱与隶属需求。如果从网络特性因素上探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安全性、自由性使人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们交际时的陌生和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主权扩大。在加上行为的不受限故可让人在网中想做什么尽情发泄或满足欲望,所以容易成瘾。
4网瘾表现的形式
4.1网络游戏成瘾这种形式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患者不分昼夜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4.2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并到了成瘾的程度。网络交际成瘾又可分为交友成瘾和网恋成瘾两种。交友成瘾者多在现实生活中有孤僻、自卑等极端性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极不合群,只能在网络中谈心、宣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网友成为自己心灵的寄托。与网络交友成瘾不同的是,网恋成瘾者交谈的双方通常是异性关系,并在网上确立了恋爱关系,不可遏止的越陷越深,这类群体多是失恋者或未曾恋爱者。网恋可发展成现实在的恋爱,但往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4.3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4.4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这种现象与以强迫性物品收集为主的强迫症类似。他们下网后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既使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总想查看或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
4.5网络技术成瘾这类人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度中不能自拔,这与电脑程序员的工作不同,网络技术成瘾的人往往没有目的,没有计划。
5自测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通过对网络使有者的调查研究,现阶段医务界初步定为以下10条诊断标准,如果受试者肯定的回答超过5条,就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了。①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②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③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④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⑤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⑥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⑦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学业或朋友关系;⑧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⑨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干劲;⑩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6网瘾由轻到重的四个阶段
目前判断网瘾轻重并无一个特别准确的标准,通常根据网瘾不同程度的表现,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并有四种相应的“脱瘾”方法。
6.1依赖网络症状: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靠自己动脑思考完成,而是全部依赖互联网。对症下药:家长和学校除了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和危害,预防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外,还要在网络的使用、坐姿、上网时间上进行指导,特别是生理上的健康指导,比如上网的时候注意眼睛的健康、维生素的正常摄入等。
6.2迷恋网络症状:一天不上网就觉得难受,但在外界的干扰下还是可以控制的。对症下药:家长要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控制和干扰。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把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避免亲子关系恶化。可能为孩子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孩子一起旅游、参观,用体验式的现实活动来控制孩子对互联网的过度沉迷。
6.3网络成瘾症状:意志力已经被网络摧垮了,不上网就失魂落魄,再怎么干预也没用。对症下药:进行封闭式心理治疗,必要时由临床医生加以诊断。同时对电脑进行控制,比如对电脑进行防火墙的设置。家长与孩子约法三章,限制孩子的上网内容、时间和地点。同时转移孩子的兴趣,在培养自信心等方面鼓励孩子。在营养上也要加强,因为沉迷网络常令孩子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身体机能也受到破坏。
6.4完全沉迷症状:孩子全身心沉迷到网络中,每天上网超过10小时,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对症下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带孩子到专业医院或网络成瘾治疗中心进行封闭式治疗,初见成效后还应该在社区、学校的帮助下长期进行辅助配合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学校在此阶段应该配合家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有兴趣、有地方、更广泛地学习,愿意与人交流。比如可能运用团体治疗的方法,从网上拉到网下,让孩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7讨论
要防范和应对网络成瘾行为,我们首先应做到加强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沟通维系技巧训练,其目的是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与自我肯定,学习新的嗜好,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等,可通过社团活动的推动、信息素养的培育和举办正规的电玩比赛等方法具体实施;也可应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治疗等方法,如:根据网络成瘾者不断的练习,增强技术,争取过关的心理特点,把游戏破关的难度增加,让他们不断挫折,虽然不断尝试新技巧仍经常失败,他们就可能失去耐性不得不放弃。其次,应让孩子了解上网的目的意义,目前上网无非是找资料、聊天、娱乐、找朋友等,饭后休息、压力大时和情绪起伏大时等,如果孩子的目的为有益的就不应反对,同时要教育孩子搞好学习时间规划,应在完成作业及功课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上网。父母、教师、辅导人员应具备网络使用的基本技术,知道孩子去哪些聊天室,并教导孩子适当的自我保护技巧,能共同和孩子讨论上网的相关话题或者是共同上网,也可以其人之身反制其人之道;通过网络匿名、虚拟的特性,成为孩子们聊天、联机的对象,以了解其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可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并提供正确知识和建议。
除了以上措施以外,家长应注意计算机设备的摆放位置,不能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卧房内,应放在书房或客厅里,可以善用各种的网络使用记录监控软件,在非规定上网时段,将计算机联机功能上锁等网络监控及限制手段,进一步规范孩子的上网行为。
8结果
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症,采取分析、对照、排查、监控,解除上网成瘾青少年的压力,拓展孩子的思路,正面引导。给家庭、社会带来稳定,创建和谐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关注网瘾拯救孩子[J].中国健康教育,2006,6(16):18.
[2]许龙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消除网络成瘾[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4(9):28.
[3]罗春燕,周月芳.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情况[J].中国校医,2003,17(3):197~199.
- 上一篇:剖宫产手术分析论文
- 下一篇: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