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检查论文
时间:2022-02-18 01:46:00
导语:前列腺炎检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一种常见病,约占泌尿外科门诊病人的25%,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不很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尿动力学可对其下尿路症状作出客观反映,为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的CP患者20例,年龄20~40岁,平均2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会阴部酸胀、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及排尿不畅症状,所有病例均排除有肾、输尿管疾病、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睾丸及附睾炎等疾病。20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国际健康学会(NIH)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1]。
1.2检测方法:采用丹迪公司的尿动力学分析仪和自制半卧位床,对20例CP患者进行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肌电图同步检测、尿道测压。膀胱测压时用生理盐水按50ml/min持续膀胱灌注,尿道测压时生理盐水灌注速度为2ml/min,导管退出速度为2mm/S。检测前患者常规停药一周。
1.3诊断标准:①最大尿流率(Qmax)以<15ml/S者为可疑下尿路梗阻,②膀胱出口梗阻(BOO)由A―G图诊断分为梗阻区(O区),非梗阻区(N区),及混合区(M区),③不稳定膀胱,在膀胱充盈时出现自发或诱发无抑制的收缩波且压力≥1.47kPa(15cmH2O),④低顺应性膀胱:膀胱空虚静止压≥1.47kPa(15cmH2O),或充盈后压力上升值≥1.47kPa(15cmH2O)或较少的膀胱容量增加伴迅速压力升高,⑤在排尿期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不静息或加强为外括约肌功能失调[2]。
2结果
本组20例病人,膀胱出口梗阻11例(55%),不稳定膀胱9例(45%),低顺应性膀胱5例(25%),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35%)。其中,不稳定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6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膀胱出口梗阻4例,不稳定膀胱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CP)的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病程漫长,呈反复性发作,难以根治,近年来成为泌尿外科的主要难题之一,对CP患者的疗效欠佳,原因是人们对CP的病因认识有争议,尤其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否有病原体感染意见不一,另外,人们对CP患者可能并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和精神、心理问题认识不足[3]。
本次尿动力学检查发现CP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按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膀胱出口梗阻,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低顺应性膀胱。众所周知,前列腺包膜、前列腺实质、膀胱颈部平滑肌内均有丰富的α-受体,而CP患者的局部血流特征又表现为进出前列腺包膜和实质内的血流量增多[4]。这种局部充血现象会兴奋α-受体,引发前列腺包膜,膀胱颈和前列腺内平滑肌收缩,造成膀胱颈压和前列腺压增高[5],引起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表现出排尿不畅、费力、会阴部酸胀等。要克服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则会继发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性膀胱,此时患者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等。而CP患者中的会阴部酸胀会人为地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导致排尿不畅和尿流率下降,加上间断或持续性的盆腔、肛周肌肉痉挛,则是造成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膀胱出口梗阻、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本检查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总之,尿动力学检查对CP患者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有深层次的了解,我们依据这些功能障碍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治疗后多数病人拒绝再次尿动力学检查,故根据自觉症状改善的程度来制定疗效仍缺乏一定客观性。同时,尿动力学检查中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仪器因素造成的结果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