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形态转变现况分析

时间:2022-03-14 09:48:08

导语:民族工艺形态转变现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工艺形态转变现况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工艺,将面临传承无人、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方式不当、传播影响不大的局面。对于传统工艺我们要深思,它的形态转变应用何种方式,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再创新,将民族工艺的传统表现与现代内容相结合;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运用线上资源共享和线下当地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模式,寻求新的出路。

关键词:民族工艺;物用形态;文化形态;再创新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各少数民族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手工艺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心手相连的古老艺术,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利用,是无数先民经过辛苦劳动产生的宝贵技艺;任何民族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相关,它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与再创新十分必要。我们刨根问底民族工艺的形态,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把传统民族工艺优良的部分融入现代设计中,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形象可视化的方式保留下来,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民族工艺的再创新。

一、民族工艺的历史价值

(一)民族传统工艺与原始艺术一样,具有美化人民群众生活的工艺价值

随着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发展,我们越是要强调少数民族工艺的多元化;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为放任自然的状态,其现状让人堪忧。传统工艺的用品大多与少数民族、民间的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和交换价值;具有实用功能、物美价廉的现代化产品的出现,借助现代市场网络发达,对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更全面的影响。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代替了传统的人背驮,现代种类丰富的服装替代了传统的少数民族服装,在这种实用功能转变的普遍现象下,传统工艺依托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衰退的形势不可阻挡。此外,重经济轻传统手工艺的思想也越来越影响民族工艺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现代思想创新,甚至许多手工艺在市场中难以占有一席之地,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手工艺人才逐渐流失,许多珍贵的民族技艺再也无法重现;这些历史社会背景导致民族工艺的发展举步难行。

(二)民族手工艺是对原始社会发展的见证

民族工艺和各个发展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物质生产技能的进步,让我们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礼仪和它的社会文化。民族工艺又是一种研究民族物质、精神文化的造型语言。民族工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包含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从审美角度来看,民族工艺的器型、颜色、纹样符号等也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居住环境、民俗信仰、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同,展现出不同的特色,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民族工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物质生产技能的进步,也美化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了不同少数民族的人情面貌、礼仪风俗和文化内涵;对于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者又可作为研究对象。

二、民族工艺的现状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族工艺不管是内涵还是外延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旧的、落后的被淘汰,传统民族手工艺正面临着“走进去难,走出来更难”的局面,有的工艺技法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而另一些则通过蜕变获得重生。

(一)作为历史遗留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考量

由于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的原因,还有与文化的隔绝,一部分没有受到或者较少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影响的民族工艺保存下来,如偏远地区被保留下来的“原生态”工艺,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制伞手工艺作为一项手工艺制伞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实用和把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避雨遮阳,在节庆时歌舞娱乐,在民俗礼仪中都用得上。由于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方便、更经济、更多样的伞具出现,手工伞的用途被限制在当地旅游领域中,仅作为旅游商品而存在。随着时光流逝,当一批批老工匠告别人世后,傣族制伞工艺也将面临失传。众多手工艺中只有少部分特别的、特殊的民族工艺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保护,其成为一个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传承人我们应该进行思想上的的引导,要依托网络化科技的力量来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

(二)民族工艺也是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设计的一部分

民族工艺作为一种延续物,从最初的功用形态到现在艺术形态的表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从经济和利益的角度来被使用。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在科学技术便捷的今天,遇到各种生存和发展问题,决定了传统的民族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脱离。比如云南的民族工艺市场,研究民族工艺必然要了解滇西北地区的工艺项目,云南省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材料种类多;当地旅游市场出现的种种民族工艺吸引着消费者(见图1),而出现的以民族工艺为延续的旅游纪念品总是千篇一律,所以,云南省的民族工艺在产品衍生过程中出现“走遍云南一个样”的现象。同时,在市场上广泛流行的机械化复制的仿制手工艺产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工艺特性和质量,产品在外形上也完全没有创意性,完全抛弃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所带来的原生态魅力,从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

(三)民族工艺逐渐失传

传统民族工艺虽然时间悠久、工艺独特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要以此为生非常困难。现代的年轻人对民族工艺的历史文化、制作技艺、材料等认识不够深入,在追逐潮流中开始国外化。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的技艺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劳动大众的勤劳和质朴的特点,掌握一门民族工艺技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一门民族工艺,因此,许多民族工艺面临后继无人、消亡的困境。

(四)民族工艺保护和传承形式单一、老旧

以前传统手工艺以“口耳相传、父传子、婆传媳”等方式来一代一代延续;这种传承、保护手段不仅落后,而且会出现资料残旧、丢失等现象,我们更应该借助现代科技化手段来实现民族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工艺壮锦是一门技艺难、成本高的工艺,从明朝时代的盛行到今日的衰退,从精美的花纹漂亮的服装到纯艺术品,现如今存在保护困难的现象。单纯追求壮锦从平面美术形式转向日常用品,比如生产壮锦的包、挂饰、围巾等,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能将壮锦的历史文化、工艺技能、精美实物保护起来,民族工艺最终还是要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三、民族工艺从功用形态到文化形态再到物用形态的转变 

(一)功用形态

工艺起源于实用手工艺,手工艺最早起源于自产自用,原始人用石头、皮、树等材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之需,创造出满足其生活需求的器物,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对器物加以改造和加工,使其具有美观的外形、实用的功能、民族性文化特点等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并且各种生活类实用品和生产器物是按照民众的使用习惯、崇拜喜好而制作出来的。而种类繁多的民族手工艺广泛地运用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民众的以物易物、衣食住行,以及节庆仪礼、岁时节令,无不体现出民族工艺的功能作用。对于传统民族工艺来说,不管是本体性的创造,还是附加的装饰,其主要目的还是生存。比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品,其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最常见的盆、罐、鼎等,在器型上不难看出其功能作用。民族印染工艺、刺绣工艺、雕刻工艺等都体现出民族工艺的功用形态;民族工艺本身是依附于当地文化的,社会的发展及需求推进当地文化的改变,传统的民族工艺必然与社会产生脱节;因此,原先的功能形态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被文化形态而替代。

(二)文化形态

在很大程度上民族工艺都是被时代的发展所左右的,时代的进步导致传统工艺的衰退。当今社会手工艺制作者创造工艺不再是为了生存或者满足生活的需求,而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去感受手工制作的快乐和工艺的表现创造力。正因为手工艺没有了实用性,现代创造者将自己的情感尽情地表现出来,而更多的体现出工艺的艺术性、设计、文化性等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现。比如大理白族扎染,仍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扎染技法,白族文化受外来的影响也相对较少。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是可根据各种图形、图案、纹饰扎出蓝底白花的布料,这些布料可根据穿着和使用习惯制作衣裙或者桌布、围腰、床单、窗帘等实用的日常用品;现如今这种实用性功能早已转化为精神文化形态,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或只是当地旅游业的一种展示资源。丽江白沙古镇保留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但扎染的种类仍以日常用品为主,旅游者也就走马观花地欣赏一遍,对于其工艺技法真正了解的甚少。从现代保护意义上来说,也只是选择独特、优秀的类别通过政府、民间组织或者基金等方式来扶持,使得民族工艺的文化形态可以得以延续和传承。

四、民族工艺的再创新

(一)在深入研究民族工艺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化再设计

要将传统工艺中的工艺制作流程、取材、功用等与当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也能充分展示民族工艺的魅力,就需要我们坚持创造、创新和再设计。而创新需要借助“新的传承人”,他们必须具备现代设计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对民族工艺及其历史文化、工艺流程等内涵进行研究,并能将其转化到设计中。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研发就是很好的例子,故宫博物院文创设计不单单是创意表面上的运用,而是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展开再设计,深入挖掘故宫文化元素作为载体进行创意设计。文创产品全名为文化创意产品,它将工艺的文化元素、特殊符号等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其目的是满足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并且能将这种具有文化特色的体验带回家,延长其旅游体验。对于现在民族工艺创新市场的文创设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意性,大多数产品只是将工艺品的外形、文化含义等进行套用,可以说是复制粘贴的模式。民族工艺需要创新,更需要基于传统工艺的文化根源,它不是简单的借用、搬运,更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更需要借助现代设计方式和市场营销手段,需要对传统的民族工艺内外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找到传统工艺中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相契合之处。

(二)在大数据时代下,思考民族工艺、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工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整合民族工艺相关资料,比如民族工艺制作流程可以通过可视化图片设计或者制作成三维动画来展示制作的步骤,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更为方便地整理、收集和记录民族工艺,并且可以使我们整理制作的成果以一种更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大众,更好地进行民族工艺的现代创新,以及促进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方式记录民族图案,并形成数据库或者建立虚拟民族工艺博物馆等,使民族工艺再设计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保障,更便于设计提供素材及软件技术支持,使设计更体现民族文化、工艺魅力,进而使传统手工艺得到大众的认可,具有民族工艺的文化特点。云南省剑川木雕被称为“西南第一雕”,是非常著名的民族工艺,现如今存在于建筑中作为装饰来使用,面临材料昂贵,仅能使用纯粹的装饰性木头雕刻家具等问题,可利用现代技术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探索出新的木雕文化产品形式,也可提出数字化保护的思路。

五、总结

民族工艺原用于民众日常生活所需,也就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物用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物用形态被忽视、被淡化,而原有的文化形态被赋予了新的功能,部分民族工艺走向了纯艺术的方向。现代人对工艺、设计或者艺术的审美带有极强的原创性,或者需要符合实际生活或者工作的设计,设计中隐含着工艺的文化形态。民族工艺的出路应该是运用现代科技,将实用形态、文化形态和物用形态结合起来,而不是分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工艺形态的转换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新材料的出现、技术的不断提升增加了民族工艺的产量,也使得工艺精细化、品质化。

参考文献:

[1]符菱雁.传统工艺品的“守正”与“创新再设计”[J].四川戏剧,2021(4):78-81.

[2]周光钰,高宇佳.基于云南民族文化下的文创产品发展设想[J].流行色,2020(5):87-88.

[3]柏贵喜.文化基因的类型及其识别原则:基于民族工艺文化的一种构说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6):57-64.

[4]韩玉江.传统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传承与发展探析:以中国四大名陶之泥兴陶制作为例[J].陶瓷,2021(3):99-100.

[5]樊苗苗.论民族工艺与日常生活:以广西壮锦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56-59.

[6]吕林雪,满山.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中的应用[J].民艺,2018(6):49-53.

[7]龚建培.手工印染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