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
时间:2022-02-21 09:44:20
导语: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当下步入新时代、树立新标杆以及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大环境下,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增设新的课程内容,并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标杆的要求,这何尝不是一件具有建设性、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事?作者在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中,一直在接纳、在思考和探索,试图寻求一种有别于过去且展望未来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学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模式,抑或称“教学范式”,是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规范,在西方教学领域盛行了半个多世纪,并形成相对成熟的一种集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为一体的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理论。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形成和推广这一理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诚然,这些教学模式有部分已经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大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实施,而且均属小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的教学实践。而音乐教育教学,特别是音乐表演主科教学和室内乐教学等是否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抑或在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基础上,探寻适合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并逐渐形成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音乐表演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以及新标杆的要求,这是笔者提出建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之目的所在。
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秉持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理念,就是培养未来出类拔萃、勇于攀登艺术高峰且具备综合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对于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人才的筛选无疑至关重要,但是,科学的教学体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就更为重要。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音乐表演教学的特殊性。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普通义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音乐表演教学,不但在教学理念与义务教育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学方式方面与义务教育更有较大差异。以音乐表演主科教学为例,其方式是一对一授课模式,普通义务教育是集体授课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是个性化教学为主旨,另一个是非个性化集体授教为主导。同时普通义务教育是教师课前准备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事前设计安排后进行施教,而音乐表演教学是教师依据现场施教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两种形式迥异、授教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情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特殊,在传授知识与接受教育方面也很不一样。因此,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摸式,即集引导性、模仿性、启发性以及散发性四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音乐表演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毋庸置疑,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引导性和模仿性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很有成效的。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音乐表演中的每种技巧技能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具体实践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也就是形成动作或智力活动的自动化模式。例如,小提琴演奏技术中的运弓、换把和揉弦;钢琴演奏技术中的连奏、断奏和转指等;声乐演唱技术中的发声、呼吸和咬字等。这些技能都是依据教师口传心授,学生内心领会,直接模仿学习,再经日积月累,不断磨练,逐渐形成演奏、演唱和指挥技术或技能。这是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成就的结果。然而,当学生进入中、高级学习阶段,这两种模式又不利于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口传”容易让学生下意识走上模仿的学习之路,而且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不容置喙地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方法和理念。这种传统的引导性和模仿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不再适合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创感时代的今天,会让刚萌生自主意识的学生无所适从,在未来遇见具独创性和挑战性的事情就更显其平庸而无从置喙。当然,不否认学生在初学阶段和在演奏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但是,启发性和散发性教学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在学生处于中、高级学习阶段时,如何调整和改变过去陈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主动的学习和启发性的教学,以及具有现代意识且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成为重中之重,这是21世纪新时代、新思维给予我们的新挑战。当然,这只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一个侧面,其他音乐基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因时代变迁而适时调整或转变,这是历史使然。由此看来,构建新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调整和转换,以及其他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重奏、室内乐和音乐理论课等)的重新建构,这些都是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况且,这些不同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音乐表演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应该是建立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基础上的教育实践。
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类别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音乐表演教学包括主科教学,室内乐教学,合奏、合唱教学,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视唱练耳和乐理),音乐技术理论教学(音乐欣赏、和声和作品分析)等[3]。这些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基本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各大音乐院校附中及部分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基本上都实施这些教学模式。笔者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领域从事教育实践多年,深深感悟到,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在掌握演奏技能和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提高人文素养和音乐修养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瓶颈和短板,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的说来,全面而有效的基础教育是学生未来成才和成功的关键;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才和成功的前提条件;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以及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成才和成功的决定因素。当然,有些方面应该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更新方面着手。下面是笔者尝试调适和增设的教学课程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几个方向:主科教学,室内乐教学,合奏、合唱教学,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音乐技术理论教学(和声、作品分析和音乐赏析),乐器艺术史教学(钢琴艺术史、西洋乐器史、民族乐器史、声乐艺术史)等人文学科课程。
(一)主科教学
首先,音乐表演主科教学,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乐器演奏技能、指挥动作技术以及演绎音乐内涵进行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实践。这是音乐表演教学的主要部分,是音乐表演教学的核心,其他教学均围绕主科教学的需求而存在,是其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和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是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摇篮,音乐表演主科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践,音乐表演人才的基础教育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中完成的。主科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主科教学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六种方式,分别是:初级阶段的引导性和示范性方式,中级阶段的巩固性和拓展性方式,高级阶段的启发性和发散性方式。这六种方式适用于器乐教学、声乐教学和指挥教学实践中。1.初级阶段在教师的指导和敦促下,通过引导性和示范性方式,让学生不断反复练习基本动作,逐渐形成集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一体的基本演奏、演唱和指挥动作系统。例如,西洋弦乐器和民族弓弦乐器演奏的坐姿、持琴、夹琴,右手的握弓、运弓、换弓、分弓,左手的按弦、击弦、活指、把位等;钢琴和其他键盘乐器演奏的坐姿、手指支撑、放松、站立,以及走动训练,手指起落、触键、发音(五指均匀)、连奏、断奏、音阶、琶音、双音、和弦、转指、简单复调等;西洋管乐和民族吹奏乐的持管/号、口型、呼吸、舌动、按键等。这些动作系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和规范下,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示范性动作,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学习,强化肌肉记忆训练,逐渐形成下意识程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音乐表演技能。2.中级阶段在形成技能动作系统以及掌握基本演唱、演奏和指挥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巩固和强化所取得的成果,向纵深方向拓展,包括扩大演奏、演唱音域和难度,为步入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西洋弦乐器和民族弓弦乐器演奏右手的快速分弓、顿弓、连顿弓、跳弓、抛弓等各种复杂弓法;左手的高难度换把、换弦、揉弦、双音、和弦等。钢琴和其他键盘乐器演奏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跳音、音色、综合技巧训练(连奏和断奏相结合),八度练习、属七和弦、作品篇幅、音乐风格、音乐结构、复杂多声部等。西洋管乐和民族吹奏乐的良好气息(运气、换气)、断奏吐音、声音概念、音域扩展、内心听觉等。这些表演技能学生均在初级阶段已掌握且在中级阶段得以强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系统,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表演技能以外的音乐表现、情感表达、风格把握、表演意蕴等阐释音乐的诸多要素或称“软实力”,在此阶段需列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与表演技能一起共同承担主科教学的重任。简言之,音乐表演中的表演技能与音乐表现应该在教学中交相辉映、并肩前行,共同创造完美的教学效果。3.高级阶段掌握全面的表演技能,并达到相当的高度,每种技能只在谱上标示相对的符号或提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启发性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精准地把握技能,有创造性地阐释音乐,前提条件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此外,发散性思维可以作为教学的方向标。在高级阶段学习中发挥作用,“发散性”是心理学概念,意指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在音乐表演中表现为演绎音乐的多种渠道和多种可能性。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未来的道路上自主前行,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表演风格。
(二)室内乐教学
室内乐是指两件乐器以上组合的演奏形式和两个声部以上组合的演唱形式,是相对于大型交响乐队演奏和合唱队演唱而言的小型器乐表演和重唱表演形式。这些重奏、重唱组合可能是纯管乐器组合、纯弦乐器组合、管乐器和弦乐器组合、纯声乐组合、乐器和声乐组合[4];也可能是某一件乐器组成的室内乐演奏形式等。室内乐教学是建立在不同乐器组合基础上,由学生重奏/重唱组演奏或演唱。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均属小组课教学模式,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外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附属中学以及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时代的变迁,室内乐组合形式和演奏、演唱样式的更迭和转型,寻求一种新的、适应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标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例如,风靡全球的大提琴重奏组合,流行甚广的长笛重奏组合、单簧管重奏组合,还有正在兴起的双钢琴重奏组合等。这些重奏/合奏(Ensemble)组合逐渐形成新的表演态势,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且颇受不同受众的欢迎。而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是不是也要紧跟而上、顺势而为呢?从中西音乐文化视野来看,近年来中外作曲家依据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乐器组合,创作了许多现代、当代的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载体,且成为国际作曲比赛的风向标。这是21世纪文化碰撞、艺术相融、音乐相通的结晶,是时代使然。面对新趋势、新理念和新形势,应该从室内乐基础教学着手,依据乐器组合和作品特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室内乐创作形态来看,传统的西方室内乐创作趋于饱和,新颖的东方室内乐创作正在崛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民族室内乐”一词应运而生。新时代提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语境下,民族室内乐演奏形式应运而生,形势喜人。大量民族室内乐作品问世,音乐表演形态出现前所未有的民族风趋势,民族器乐话语得到重视,华夏器乐文化得以重塑。相对而言,新语境下的民族室内乐教学显得滞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势必以作品为导向,以乐器组合为基点,适时调配受教人员,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要求和演奏水准,这是笔者提出构建新的室内乐教学模式之原因所在。简言之,新的室内乐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传统室内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伴随着年代的更迭、艺术思潮的衍变、音乐创作的发展、乐器组合的演变、表演形式的创新,教学模式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样改变,室内乐教学作为音乐表演专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合奏、合唱教学
合奏、合唱教学分为西洋管弦乐合奏和民族管弦乐合奏以及男女声合唱三部分。这种纯器乐组合的合奏和纯声乐组合的合唱表演实践在国内艺术院校已成为常态化课程出现,这是一种教师为主导(指挥),众多学生共同参与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的集体授课教学模式。就西洋管弦乐队授课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合奏作品、合格的演奏人员,这些都是实施乐队教学的前提条件。当然,所演奏的作品均是流行于18、19和20世纪的经典作品,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等。民族管弦乐队也不例外,除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外,作品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小,传统传承下来的器乐作品有限,改编和创作的合奏作品居多,特别是现代、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应该作为主要教材在合奏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来看,合奏、合唱课教学应该是仅次于室内乐教学的教学实践,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未来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人才以及合唱队演唱人才的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相互聆听、共同合作为目的,与室内乐教学模式相类似。合奏、合唱课教学模式不同于主科教学,与主科教学强调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有很大差异。合奏、合唱课教学要求一切规范、统一和标准化,如弓法、指法和音色等。简言之,必须遵循统一性、规范性和团队合作的原则。然而,在传统的合奏、合唱课教学实践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合奏、合唱课教学等同于职业乐团、合唱团排练。当然,对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排练模式是无可非议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稍加调适和转换?也就是说,教师(指挥)在主导教学的同时,可以采用共同研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事先布置案头工作,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有备而来,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特点、风格特征、演奏版本、音乐感悟等。当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在考虑之内。简言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激活思维、滤清思路、活跃气氛、尽情演绎。做到理论与实践互动,理性与感性交融,形成相对活跃、充满生机的乐队合奏教学实践。从教学的目标看,就是将合奏、合唱课以各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但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案,而且在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历史、人文、艺术等),使之相互结合、共融共通,使合奏、合唱课教学活动,既有实践性和互动性,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主修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多年系统专业的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训练,因为这两门课程是专业音乐教育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我国现阶段音乐院校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基本上延续苏联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音乐基础理论从综合性基础理论课程拆分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程,而视唱练耳又被细分为“视唱”和“练耳”两大类别。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直持续至今。当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略有改变,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增加了中国调式音阶、传统乐理以及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但是,总体而言,仍然是受欧美影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应对艺术院校高考、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等音乐基础理论考试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在新时期、新标杆和新理念的大环境下,重拾传统音乐文化,回归传统音乐文明,重视“音乐母语”基础教育,对传统音乐理论的回溯与重构应该是当下音乐理论界、音乐教育界,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领域当务之急的要事。与此同时,有选择地吸纳西方现代技法基础理论,将西方现代技法基本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也就是说,从音乐基础理论着手,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大传统基础理论部分的比重,适量介绍西方现代先锋派基本乐理知识,在具体的教材编订和教学中付诸实践,尝试以篇、章和节篇幅将这些内容嵌入理论教科书中,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曲式、传统旋宫转调、传统记谱法以及传统乐律等;西方现代音乐的不规则、非对称性节奏和节拍运用;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和声等新技法、新思维和新理念。尽可能做到既能应对院校高考又能兼顾当下发展,既可回望传统又可面向未来,民族性与世界性双向前行,本土化与多元化双轨并进。所有这些均从基础的基础开始,为培养未来全面发展的音乐表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音乐技术理论教学
音乐技术理论是西方音乐理论形态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实用性的领域,是针对作曲系学生必修的技术理论课程,其中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以及复调四大件。所有这些均属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技术理论范畴,在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等均属大学生主修的课程,特别是作曲系学生必修的实用性理论课。这些技术理论内容包括旋律走向、节奏组合、和声序进、曲式结构、乐器配置、多声复调等,其中曲式结构、节奏组合以及和声序进是构成音乐的主要方面。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形式范畴,专门讲述音乐的结构规律,是理解音乐作品基本框架的切入口。和声和配器是构成音乐作品音响效果的有效方式,和声序进是讲述和弦与调性的逻辑关系,是深入理解音乐内部结构的密钥。所有这些在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古典音乐基本上是在这些技术理论的框架内完成的。因此,在创作或演绎这些经典作品同时,要对这些技术理论有所了解,而且是越早越好。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这些技术理论应该是最佳时间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所了解,而且专业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所演奏的作品是西方古典、浪漫时期以及中国民族传统经典作品。除了解决演奏技术问题外,对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控,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是势在必得的要务。因此,建议在学生高中阶段开设作品分析与和声课程,以每周两个学时,两个学期一年为好。由于这两门课程理论性偏低,思辨性较强,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面向表演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材编订、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尽可能与学生所能企及的理论水平相当。从具体分析音乐作品入手,特别是作品分析课程,多从作品的结构、作品的风格和作品的内容着手,具体到乐句、乐段、高潮的划分以及全曲的结构布局等。和声课程对表演专业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和弦功能序进以及调性逻辑分析,与作品分析课程相结合,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过程。此外,在教材甄选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多选择18、19世纪的器乐作品。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乐以及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代表,尽可能剖析作品的结构形式,理解作品的逻辑内核,阐释作品的音乐内涵。对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因此,在高中学习阶段开设和声与作品分析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六)乐器艺术史教学
在音乐表演专业领域,分别有西洋乐器表演、民族乐器表演和声乐艺术表演等。西洋乐器表演包括管乐器、弦乐器、键盘(古钢琴、手风琴和钢琴)以及打击乐器。管乐器又分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以及大管;铜管乐器有小号、圆号、长号以及大号;弦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当然还有各种样式的打击乐器等。民族乐器分为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弓弦乐器有板胡、高胡、二胡;弹拨乐器有扬琴、柳琴、琵琶、中阮;吹管乐器有笛子、喉管、箫、笙、唢呐;还有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鼓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表演都是目前音乐院校附中、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所涵盖的专业范围。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演奏技巧技能同时,应该对自己从的事专业器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乐器艺术史课程,让学生深入系统了解乐器起源、乐器特性、历史沿革、作品文献以及表演风格等。课程可分为弦乐艺术史、管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以及民族乐器史。必修课或选修课均可,每周两个学时,两个学期,一个学年为好。教学模式以授课、视频、声频以及现场演示方式呈现。其实,乐器艺术史课程目前在国内艺术院校均有开设,是专为大学本科学生设立的。而在中学阶段开设乐器艺术史课程,旨在让学生早点接触乐器文化的历史沿革、乐器演奏的基本特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的认知、发展与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三、新时代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体系的确立措施
通过上述六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了解到,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学是一个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有别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和教学实践,是培养未来全面发展、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音乐表演人才的基础进程,是演奏、演唱技术与演奏、演唱技能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传承音乐文化使命的良好开端。所有这些均通过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得以实现,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教学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音乐表演教学体系中,主科教学是核心,是主导,其他教学仅仅是其补充和支撑。主科教学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过程。教是以生为本,学是以师为导,而且教与学的方法和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定律说明,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是无可挑剔的;某一位演奏家的演绎是权威的;某一位大师的阐释是无懈可击的。他们教授的演绎方法和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权威性和普遍性,只代表某一时期某一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演绎方式。因此,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因为,音乐表演实践是二度创作的艺术化再创造行为,音乐作品的教与学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室内乐教学、合奏和合唱课教学是主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主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室内乐演奏和集体大合奏体现出来。当然,主科教学更关注独奏和个性的培养,室内乐、合奏和合唱更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强调集体的团队精神。无论是声音的协调和谐,还是节奏节拍的规范统一,抑或组合搭配和整体团队的默契等,都需要大家的配合与协作。因此,两者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仅次于主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是专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应该是与主科教学并轨前行的教学实践,主科教学中的乐理知识和练耳训练均以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为基础,主科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音乐技术理论教学是更深层次、更高端的理论教学,是触及音乐本体内核的前提条件。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而言,既是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结构、阐释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素养。至于乐器艺术史教学,可以归属于人文学科教学范畴,是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交融的基础性学科,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而言,也是应该尽早涉猎的基础性理论。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教学体系应该是中等艺术职业学校音乐表演教育教学重点实施的教学范畴,而且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成熟且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论,在未来的音乐表演教育教学中起着引领和方向标的作用。当然,教与学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持开放的思想、敏锐的目光、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眼看四方,耳听八方”,带着质疑的眼光去学习、去努力、去思考,而不是无条件去盲从、去接纳、去行动。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有素养、有个性,且有自己想法和独特见解的音乐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米莉·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戴维·埃利奥斯.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谢嘉辛、李小莹,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华伦·安德生,伊恩·芬朗,N·C·卡彭特等.音乐教育学:音乐词典条目汇辑(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M].邹爱民、马东风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黄海昌 肖婷 单位:深圳艺术学校弦乐科
- 上一篇:学校德育教育开展立德树人的新举措
- 下一篇:新形势下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中等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