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研究

时间:2022-12-10 08:57:13

导语: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涌入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教育中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凸显出其重要性。本文首先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联进行了深刻辨析,在调查分析艺术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兼容实施的困境基础上,从文化教育、渗透德育、拓展实践三方面,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导善、求真、启智的功效,营造和谐互动的艺术德育生态,促使德育工作着眼点从单一学科转移到艺术教育整合学科,促进艺术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的创新。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

所谓德育教育,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等品质的教育,是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与学生智体美等个体发展联系紧密。艺术类高校的艺术专业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品味提升功能,教育本质与德育教育相呼应,两者在方法上相得益彰,在教育实效上相互促进。在融合教育中不仅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技能,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出有信仰、有担当、有艺术才华的时代艺人。

一、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联辨析

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都是艺术类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指导学生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等。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

总书记曾指出:“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思想、价值,提升道德品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艺术教育是促进德育教育发展形式,并通过一定的艺术作品如歌曲、舞蹈、艺术文本等来传递一定的文化、思想及道德,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从专业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美术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中,提升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将道德情感融入于艺术作品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德育教育提升艺术教育内涵

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指引正确的方向,推动学生的正确成长,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身处于元多社会形态中,只有在高尚道德的支撑下,大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成长为人格独立的人才,才能够避免受到不良艺术文化的影响,才能够追求更高的道德与艺术境界,实现完美人生。因此,“德”与“美”的统一,艺术教育是实现道德进步的方式,德育教育为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与方向。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兼容实施的困境

(一)艺术教育中忽视文化渗透

据调查,由于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的问题,有多于一半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主攻专业课,对其所学专业课程情结更加浓厚,而文化基础以及人文素质都相对比传统专业大学生薄弱。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忽视了艺术中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化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内涵。其次,专业教学中,还忽视了艺术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导致文化水平相对低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中更加体会不到文化的滋养,艺术、文化严重脱离。

(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单一

艺术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匮乏,在艺术教育中受限于专业技能,对艺术元素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图片、视觉文字等方面,融合手段较为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既有德育的机械性问题。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但是,在各种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的方式只是口头“蜻蜓点水”式引入,没有针对专业内容融入相关的德育内容,导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效果不理想。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匮乏

在调查中了解到,90%的学生参加艺术实践都是参加学校的艺术社团,其他方面的实践活动很少。虽然社团实践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融合教育目标远远不仅如此,教师组织的融合实践过于匮乏,没有根据学生德育情况、专业内容及学生的思政动态等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再加上互联网时代,艺术类学生思想多元发展,逐渐出现功利性、物质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移,审美人格丢失。为此,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洗涤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四)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发展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具开放性、叛逆性等特点,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逐渐变为“两面人”。社会的转型升级,促使人们更加功利化,金钱至上也成为了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很多大学生出现依赖物质、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现象,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发展。大学生的这种表现也为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的创新路径

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兼容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情感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艺术类大学生专业与德育功能兼容的创新探索中,通过汲取多年教育经验,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应该遵循科学性、渗透性、内化性等原则,从加强文化教育、创新教育方式、重视教育实践、强化自我教育四方面入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尝试将德育内容予以兼容,将艺术审美立美理念贯穿于德育过程中,塑造能全面渗透德育内容的艺术教育。

(一)加强文化课程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艺术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才能够使学生得到艺术的升华。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在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艺术家,无疑都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由于我国的教育、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因素,艺术类大学生人文底蕴差于普通大学生,再加上他们心理上对文化课程的忽视与疏远,而且社会上很多人对艺术专业本身就存在偏见,很多人认为学习艺术专业无非就是学习吹拉弹唱舞蹈画画,对其文化知识要求不高,导致艺术类学生感觉学好专业课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凸显其重要性。首先,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在对其进行人文素质修养培养管理时,应主要以疏导方式为主,尽量不要采取单一说教,否则不仅不能够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视,还会令其产生叛逆心态。比如在文化课程中结合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邀请知名艺术家到校讲座、答疑,通常艺术类大学生对老艺术家都是比较崇拜的,对这些艺术家话语重视程度更高。除了教师授课方面,还需要学生干部及党员不断支持教师工作,首先提升学生干部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及榜样带动作用,能够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带动艺术类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积极性。其次是针对提高文化素质修养,要全面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上。可借鉴国内开展这类活动成功的高校经验,比如早在2006年我国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为了提高校内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开始着手建立实施文明修身文化活动工程。另外,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文化考察的结果加入到学生期末德育考评之中,不断强化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加强日常管理。针对那些对文化课程学习懈怠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教育指导,纠正其错误认知。1.创新融合教育方式,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在当下这个社会发展变化复杂的时代,大学生能够随时获得全球各地的多元化信息,其不仅受到校内文化熏陶,还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因此若不能在校内强化纠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学生很容易进入社会后就走向歧途。而且,艺术院校传统的显性教育,直截了当的教育方式,对于个性强、独立性强的艺术类学生来说,其教育效果甚微,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适得其反。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多采用隐性渗透教育方式,将德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于无形,提升品质修养。(1)贯彻渗透式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分运用教育载体条件下,创设艺术、德育氛围,创设相应情境,让环境影响学生,让氛围带动学生,引领学生深入艺术学习,感悟有品质的艺术人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思想。整个教育过程是不自觉、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需要借助各种多样的教育载体,比如教学活动、环境、多媒体、文化以及管理措施等,通过这些教育载体充分将教育内容和目的融入其中,并借此来向学生传递核心的教育理念,从心灵深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实现内化于心的教育效果。渗透式教育也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性、对新生事物的新鲜等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渗透教育。如运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新鲜的网络指导、竞争性的比赛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热情,深陷情感熏陶中,出发心灵的感应与认知。同时教学中还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艺术、科技文化等活动节日,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特长,而且这些权威的艺术活动其文化氛围也是极高的,可以让其在参与过程中逐步感受较强的文化氛围,以此逐渐步入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2)发挥艺术类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德育教学工作不能仅仅体现在文化课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对文化课程重视程度就不高,其兴趣多集中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上,因此要真正对其实施德育教育,还是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实现艺术类专业的德育功能上。校方首先需要对艺术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要先改变自身教育理念,从培训中不断学习如何将德育工作自然融入到艺术专业教学之中,并用自身的高尚气质、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此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次是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够仅仅局限于静态传授专业知识,要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三维教学内容贯彻到专业课堂之中,在专业学习中受到文化精神陶冶,让其德育精神得到全面深化,真正化入广大艺术类大学生的精神之中。最后,从两者结合点出发,运用理论渗透教育方式,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创设教育场景,促进德育的升华。如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考虑将红色歌谣文化因素纳入艺术教育的声音和美术课程中,在教材编制中充分考虑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发展特征,使红色歌谣传播价值趋向和主流意识符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质、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需求。2.重视融合教育实践,提升德育教育效能实践是落实教育的重要形式,如实习、社会服务、校园活动、比赛等丰富的实践形式都能够将德育内涵展现出来。创新的融合教育实践,应该融合艺术教育的红色艺术资源、文化资源,融合艺术资源的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凸显出课程的德育性、思想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人文性。高校可以根据其实施情况,在校内创设各类文化活动,比如读书节、党史学习活动等,以此来提高艺术类学生内在修养,让其充分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名人艺术品进校园展览,在观看高雅艺术的同时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让学生透过艺术感悟生活,树立生活自信,更加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学艺”的道理。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参观,延展自己的艺术范围,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将社会实践成果化,体会到成功的感觉。移动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教师注重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好校园网、抖音等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新的教育平台中大放异彩。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艺术类学生推送教育资源,资源渗透教育,传递正能量,展现真艺术,如在网络搜寻更多的名人、艺人的艺术作品,在网络学习平台运用VR技术、全景技术对艺术品进行360度无死角展示,并加以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高科技的欣赏中陶冶性情,启发心灵,拓展思维,发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是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如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到社区进行文艺慰问演出;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走进山区,为山区人们设计房屋结构、装饰等,使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提升山区人们的幸福感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制作成“微视频”形式进行推广,激励其他学生的参与,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社会添彩。

(二)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建设有效引导机制

无论是学习哪门专业的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仅需要通过教育提升,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我教育,只有自己知道学习、知道改善,才能够有根本上的改变。自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并不断通过激励、监管、构建、凸显以及超越来实现自我提升。艺术类院校的自我教育并不是说放任自流,学生怎样发展都可以,这样会带来相反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从中进行监督和引导、调节和纠正。同时,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隐性地引导学生帮助去自觉、积极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并为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早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帮助学生辨明是非真伪,如区分学校、社会中存在的善恶美丑以及真伪。另外,还需要建立自我教育监督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监督,通过学生的表现、艺术作品等指出学生还需要提升的方面,并且对学生的提升方式进行指导。然后,还可以运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参与等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表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改进与提升。大部分艺术类学生都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因此校方应通过建立有效的自我教育引导机制,来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教育。该引导机制需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要有榜样学生作为示范对象,将自我教育方式给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才有一个模板用来参照;第二是要充分涵盖我国从古至今以及国外等文化资源,提取其中先进的思想理论提升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境界;第三是要大力弘扬正气,利用社会正能量真实事件进行教育引导,给学生明确思想道德发展方向,注意将正面和反面教案相结合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效能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应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提升意识、创新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新时代艺术教育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将艺术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素养的高水平艺术人才。这就需要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完善学校培训机制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要尊重艺术类学生的发展特点,摸准艺术类学生的需求点,准确把握教育方向,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融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在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艺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自身素养提升、教学方式的创新等,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艺术德育融合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实践经验。最后,学校创设学习平台,促进思政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探讨,有效提升双方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融合,提升育人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融合德育教育,要基于其成长轨迹和性格特点,在当下这个多元化文化互相冲击的环境下,其在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困境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教育、隐性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教师提升等方面提升两者融合的实效性,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追求知、情、信、意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金艳.心存高远,上下求索——谈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J].艺术教育,2019(07):288-289.

[2]蔡莉莉,黄海.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73-74.

[3]张晓宁,张群.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4):272-273.

[4]张霞.新时代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策略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1(15):104-106.

[5]刘维佳.音乐艺术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实践[J].今古文创,2020(14):82-83.

[6]郑玮.现代化德育融入艺术设计院校的板块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9):119-121.

[7]张绍华.艺术实践教学的德育教育探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2):37-39.

[8]王小迁,秦峰,张晓清.艺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探究[J].电影画刊,2017(10):60-62.

作者: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