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动物雕塑艺术表达方式

时间:2022-07-08 11:55:56

导语:传统动物雕塑艺术表达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动物雕塑艺术表达方式

摘要: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随着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及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其中不同时期的动物雕塑其文化特点及艺术特征区别较大。通过分析传统动物雕塑艺术的元素构成,了解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从艺术表达的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内容,进一步从多元化视角传承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思想。

关键词:动物雕塑;艺术表达;思想核心;传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构建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文化思想体系。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发展,通过基于对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审美的传承,集成中国历史文化中多种文化元素,针对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进行内容分析,可以提高现代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对探索传统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石器时代。由于早期阶段雕刻工艺较为简单,加之缺乏具有广泛实用性工具,石器时代动物雕塑艺术形态较为单一。而在距今6000年的后洼遗址中,动物雕塑俨然形成多个不同文化体系,动物类型也从家禽向野生动物、昆虫进行拓展,该阶段仍然是以石雕为主。随着动物雕塑工艺的逐步研究及雕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商代动物雕塑开始向玉石、玉器进行过渡。同时,该阶段大部分动物雕塑逐步与宗教文化产生联系,铜器动物雕塑也在这一时代得到充分传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动物雕塑则更多以保留实用性原则为主,尤其在酒樽与青铜鼎中有大量动物纹饰,近代出土的战国晚期青铜器甚至将部分动物进行立体化雕塑设计,使其所呈现的艺术效果、观赏价值得以大幅提高。汉代的动物雕塑在艺术形式、艺术内涵上基本保留秦代、战国时期特点,但在艺术表达方式及艺术内容上有所拓展,陶塑、木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运用。汉代动物雕塑不再局限于传递贵族阶层文化艺术思想,部分园林、建筑中开始应用常见的动物雕塑,逐渐在文化艺术创作上向大众艺术兼容,使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元素丰富性得到再次提升。到唐代为止,中国传统动物雕塑颜色使用方面一直缺乏创新,直至唐代中期漆雕的兴起,使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在艺术发展中逐渐向艺术写实进行靠拢,以写实艺术为主导的雕塑艺术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动物雕塑发展产生部分间接影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宋代动物雕塑艺术发展已然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宋代《梦粱录》中部分内容,对面塑进行了明确记载,呈现了南宋盛世的时代景象。虽然面塑起源于汉代,但由于工艺相对复杂,加之艺术传承难度较高,导致面塑未能在汉代得到广泛关注,在汉代文学作品及诗词中也对面塑少有提及。[1]宋代面塑不再拘泥于器物及景象塑造,人物、动物面塑是宋代面塑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宋代动物雕塑艺术传承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明清两代对于动物雕塑的传承,可以说承继了我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精华,仅明孝陵中的动物雕塑便集成了多个雕塑艺术流派,对材料的使用包含花岗岩、大理石及砂岩等多个材质,在雕塑形式方面同样融入圆雕、浮雕等多种样式,地宫结构也多采用动物雕塑进行装饰,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文化特点。随着对历史文化艺术挖掘深度的逐步提升及工艺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近现代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为我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发展传承夯实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文化艺术构成元素

1.宗教文化唐代的贵族阶层及皇家艺术雕塑对动物选择多以象、战马为背景。受家族文化影响,战马是唐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因此,将战马作为动物雕塑主要背景,是唐代李氏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而“象”则是佛教文化中的思想图腾,正是由于唐代对佛教文化的大力推崇,使“象”成为唐代动物雕塑的主要背景。这其中,佛教对于动物雕塑的运用,更多是表达内在文化思想,通过动物雕塑勾勒和谐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正因如此,自唐代开始,佛教的宗教文化始终对我国动物雕塑艺术发展产生影响,也是唐代动物雕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道教也对我国动物雕塑艺术发展形成深远影响。道教追求自然、和谐文化思想,受道教文化影响,唐代平民阶层所接触动物雕塑,均是以道教文化思想作为核心引导。例如,黑虎、青牛、黄龙、白鹿等,均在唐代尊为神灵,平民阶层更是以祭拜道教动物作为祈祷的主要方式。相比于贵族阶层所推崇的佛教文化,道教对于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影响更多是在艺术文化思想上的渗透。近年来出土的唐代历史文物,就有大量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动物雕塑,一定程度代表平民阶层的思想诉求。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唐代对于佛教、道教文化的推广,为中国传统动物雕刻艺术发展加入了多元化内容元素,对后世动物雕塑艺术创作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2.大众文化与贵族文化早期阶段,由于我国古代政治体系多数是围绕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展开,因此,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大众文化与贵族文化存在本质区别。尤其是在宋代,大众文化与贵族文化形成艺术文化结构冲突,致使宋代文化艺术发展开始向多元化领域拓展。在动物雕塑方面,贵族文化为主导的动物雕塑倾向于传递自然和谐的意境,而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动物雕塑则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态及生活现状。例如,大足石窟的动物雕塑,在创作意境与艺术表达方面,不同文化思想对动物雕塑中动物形态的刻画有较大区别。其中,《养鸡女》的艺术刻画,虽然中心思想是传递平民百姓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但从动物优雅姿态及高超雕刻工艺角度来看,该雕塑仍然是以贵族视角审视百姓生活,未能从大众文化角度做好雕塑作品的艺术设计,导致该动物雕塑作品在文化思想上产生一定冲突。而反观《牧牛图》,则以平民视角进行艺术刻画,动物神态及动作的设计,均是以表达真实环境现状作为基础。所以,大众文化与贵族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特点

1.实用性中国的传统动物雕塑并不是单一面向艺术鉴赏价值的艺术创作,在保持雕塑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实用性。尤其在部分器皿方面,大量融入猪、鱼、鸟等动物,而在家具、建筑方面,则以虎、龙等野兽及神话动物为主导。从艺术表达的寓意来看,将家禽作为器皿动物雕刻的主要模板,更多是从温饱的角度传递艺术思想,而将龙、虎等野兽及神话动物运用于建筑设计及家具设计,则是从保持安定、祥和及风调雨顺的角度进行祈福。[2]因此,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兼顾艺术价值及使用价值两个主要特点,在传递核心艺术思想的同时,也为艺术传承提供切实保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充分融合,为动物雕塑赋予更丰富的含义,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含蓄、内敛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2.观赏性突出动物雕塑的观赏性,是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唐代的三彩鞍马与赵州桥浮雕等,均是围绕强化艺术观赏价值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唐三彩鞍马对颜色、工艺的运用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采用较为鲜艳的颜色进行勾勒,基础工艺也以可塑性较高的陶瓷工艺作为基础,使三彩鞍马这一雕塑的立体化视觉得到充分增强。而赵州桥浮雕则是将神话动物蛟龙作为雕刻基础,在佩饰上加入竹节、花饰等元素,让赵州桥浮雕呈现较为祥和的背景环境,极大提升了赵州桥整体艺术美感。此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观赏价值相对较高,使其在文物界备受追捧,文物收藏家也对动物雕塑较为青睐。一方面,通过艺术观赏提升个人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其中所蕴含的祥和寓意,也使收藏者在心理上得到充分慰藉,进而,使中国传统动物雕刻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环境中得到广泛关注。3.真实性描绘真实的时代背景,也是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于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模式相对单一,对于环境背景的塑造及真实环境反馈,大部分采用画作、雕刻及文字书写方式进行传播。其中,雕刻艺术的发展与雕塑艺术传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唐代“三彩驼载奏乐俑”的雕塑题材,是以丝绸之路作为环境背景,通过人与骆驼的动态交互,呈现唐代丝绸之路的和谐景象。[3]这其中,骆驼的艺术刻画摆脱了汉代中规中矩的创作模式,而是利用骆驼头部向上姿态,传递唐代昂扬向上的核心思想,陶俑人物动态的转变,也反映出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通过和谐艺术表述,使“三彩驼载奏乐俑”传递丰富的内容信息,提高了该动物雕塑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为唐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部分内容参考,同时也对后世更好地了解唐代动物雕塑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

1.视觉感受(1)雕塑颜色、结构模型。合理运用不同颜色进行动物神态勾勒,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动物雕塑的视觉观感体验。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对颜色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石器时代到汉代,动物雕塑的颜色更多是以较为庄严、肃穆的冷色调为主,黑色、蓝色及金色,是这一时期动物雕塑的主要色调。而从唐代开始,动物雕塑的颜色逐步基于环境背景、佩饰的变化进行变化,颜色种类也从单一色调向多元化进行演变,在“三彩鞍马”中对颜色的运用有六种以上,对多种颜色的运用对于突出动物动态变化效果大有帮助,充分赋予动物雕塑生命活力。在结构模型的塑造方面,传统动物雕刻艺术注重对艺术作品动态意境的突出,进一步采用立体化结构设计进行雕塑模型制作,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强化动物雕塑视觉感官效果,以实现对视觉艺术感受的充分提升。(2)雕塑材料、雕塑形式。不同材料的选择决定动物雕塑整体视觉效果。传统动物雕塑对材料的选择,部分是运用土陶、花岗岩、大理石或砂岩。其中,陶俑在中国传统动物雕塑中占有一半以上比例。之所以大部分传统动物雕塑都是陶塑形式,主要是由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可塑性,对于更好掌握雕塑细节具有一定帮助,有利于针对雕塑细节进行精细化打磨。而在雕塑形式上,圆雕、浮雕和透雕在传统动物雕塑的形象刻画方面应用较为普遍。圆雕由于在立体化视觉感受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在小型、中型动物雕塑中更为常见。而浮雕的艺术创作更便于长期留存,不容易产生结构性腐蚀问题,所以在大型动物雕塑中运用较为普遍。著名的昭陵六骏便是以浮雕作为基础进行动物雕刻的艺术创作。透雕由于工艺相对复杂,在汉代早期并不常见,随着雕刻工艺水平的逐步发展,清代末期透雕在动物雕刻中逐渐增多,对于动物雕塑的艺术塑造也实现了艺术维度的进一步提升。2.情感传递(1)雕塑寓意。利用雕塑承载吉祥寓意是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重要艺术情感。其中,传统动物雕塑的设计对于吉祥寓意的运用可以说达到较高的思想维度。例如,炳灵寺石窟中对动物雕塑的雕刻,既承载佛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同时又围绕丝绸之路进行心灵祈福,祈祷获得神灵的庇佑。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并非是单一从视觉感受角度进行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思想,对于更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部分动物雕塑在祭祀活动中出现,也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寄托,通过较为内敛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使传统动物雕塑的文化影响力有所提升,为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雕塑艺术内涵。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说,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主要从文化、艺术感知力两个维度进行布局,通过融入丰富的历史元素,使动物雕塑能更好地传递文化艺术信息。例如,唐代“昭陵六骏”,从艺术鉴赏角度进行品味,该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展现六匹骏马的不同形态;但从艺术内涵角度来说,“昭陵六骏”表达的是唐太宗对生前战马的喜爱,通过对“昭陵六骏”艺术内涵的理解,能提高鉴赏者对雕塑艺术研究的沉浸体验。[4]所以,只有将艺术内涵、艺术审美进行双向融合,方能更好地体会出动物雕塑营造出的环境意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主要从视觉审美以及艺术内涵两个维度进行表述。不同时期动物雕塑受艺术特点、艺术元素的影响,其艺术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归根结底,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有着直接关系,其时代背景的变化及文化思想的转变,始终对动物雕塑艺术发展产生影响。做好对传统动物雕塑艺术表达的分析,将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魏小杰.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74-176.

[2]赵顺辉.山西宋代寺观彩塑艺术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3]权威.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看中国传统雕塑之意象表达[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5):36-37.

[4]葛春晓.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与3D数字技术结合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1):145-146.

作者:何文宏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