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和打印技术的绘画艺术创作
时间:2022-04-22 02:52:33
导语:数字影像和打印技术的绘画艺术创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利用各种新技术辅助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在每个时代都是一件具有争议的事情,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出现了大量使用艺术微喷技术制作的作品,有不少甚至获得了等级奖项,社会一阵哗然。不少人认为这样的作品并非艺术家一笔一划描绘出来的,已经违背了艺术作品的初衷,已经超出美术作品范畴,属于作弊行为,不应获得美展奖项。但我们稍微回顾一下美术史就不难发现,绘画艺术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艺术家们都非常乐意尝试将新技术运用在绘画创作上,也正是新技术的不断融入,才使得绘画有了更多变化和发展。本文将从技术特点、艺术伦理及市场规律等几个方面试图论证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和打印技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可行性。技术特点:随着喷墨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于收藏级喷绘作品的需求,艺术微喷技术应运而生。
本质上讲,艺术微喷技术就是一种高级彩喷打印技术,相较于普通彩喷技术,它的特点是:色彩控制精准、打印精细度高、材质适应广泛、材质稳定性好保存时间长。而这些技术特点,正好能满足艺术家的创作要求。绘画艺术家相较于普通人,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通过长期训练达成的眼脑手合一的绘画造型能力,所以艺术家对于作品的色彩控制要求是极高的,而艺术微喷技术的色彩管理系统结合高分辨率的喷头,能为艺术家提供精确稳定的色彩控制及极度精细的细节表现,能够将艺术家从大量重复的细节描绘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效率,也能给艺术家留出更多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思想性的拔高。另一方面,目前通过艺术微喷技术制作出来的彩色画面,宣称可以做到100年不褪色,这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不少绘画颜料的稳定性。而且艺术微喷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在各种绘画专用纸张、画布甚至板材上进行喷绘打印。综上几点,艺术微喷从技术特点层面来看,目前已经完全具备作为辅助手段用于艺术家绘画创作的要求。艺术伦理:关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艺术品范畴,这是一个困扰哲学家、美学家几百年的老问题。不同的理论体系都对其有自己的一套阐释,但似乎又谁也没有找到一套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定标准。
正如同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定义“艺术”同样是难的。但是大体上主流的判断标准有如下几条:(1)艺术品首先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不能是自然存在的物体,就像山川、河流、岩石,再美,也没有人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而用岩石雕成的雕塑就能称之为艺术品。(2)艺术品要具有不可复制性。油画《蒙娜丽莎》是艺术品,而《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不是艺术品。(3)艺术品一定是灌注了艺术家的精神内涵,为了非实用目的而制作的虚幻时空结构。艺术微喷技术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运用于绘画创作,本质上跟西方十五世纪画家们开始使用的暗箱没有区别。当代艺术届,利用投影、3D打印等新技术辅助艺术创作也早已不是新鲜事。
实际上运用这些新技术创造出来的作品完全可以符合上面所提到的关于艺术品的特征,打印技术的运用,并不会削弱艺术家对于作品本身的创造力,只不过是转换了一种表现工具而已,透过这种技术,艺术家依然表达的是个人的、艺术化的、精神性的主题,绝对不存在“作弊”或者“走捷径”,因为将各种元素按美的规律进行组合创造,并不是技术和机器所能取代的。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喷绘打印技术听起来容易跟“易复制”和“量产”联系起来,所以多数艺术家在新技术的市场认可度还不明确的情况下都避而不谈自己的作品是否利用了新技术。就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这一点,其实版画已经向我们给了答案,版画是印刷技术的衍生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一版多印,但绝对不会有人提出版画不属于艺术品。所以说从艺术伦理的角度来讲,艺术家运用新技术来方便自己的创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家当下研究如何利用数码影像技术和打印技术进行绘画创作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顺应绘画艺术发展潮流的。市场也亟待对这一类绘画作品建立正确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雅昌艺术:2019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2]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3]顾平.艺术概论教程[M].辽宁美术出版社.
[4]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金洪勇,刘红芳.色貌模型在跨媒体颜色复制中的应用[J].印刷杂志,2007(12).
作者:罗玮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 下一篇:高校公共书法艺术教育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