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验对曹文轩艺术风格的影响
时间:2022-03-31 09:20:20
导语:童年经验对曹文轩艺术风格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曹文轩是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在其作品中,既有单纯勇敢的少年,也有温柔坚韧的少女,这融入了他童年的独特经历,所以让使其作品独具特色。童年经验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来源,也是作家创作理念生成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将结其艺术作品,从作家童年经验的角度,对他的儿童文学风格进行论述。
曹文轩(1954-),盐城人,北京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在儿童文学教育观方面,他提倡从感受苦难和塑造民族性格来论述思想维度。在儿童文学人生观方面,他主张以温暖心灵的感动和哀而不伤的悲悯情怀来论述情感维度。曹文轩的作品中,既有单纯勇敢的少年,也有温柔坚韧的少女,这融入了他童年的独特经历,所以让文章变得与众不同。有学者认为,童年经验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来源,也是作家创作理念生成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将结其艺术作品,从作家童年经验的角度,对他的儿童文学风格进行论述。希望能对曹文轩艺术成就的揭橥及作家自身同年经验对其创作影响的探索有所裨益。
一、乡土情怀浓郁真挚
“油麻地”是曹文轩文学作品中具有标志性的地名,即使故事中没有提及,读者也可以通过他的描述了解它就是作者想表现的那块土地: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原本就是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1水乡的柔顺孕育了“油麻地”人温润的品质,浩浩汤汤的苇荡则给予了人们踏实稳妥的安全感。那些少年们就这样成长着,携带着漫漫滩涂流露出的哀愁,刚毅而又坚强。曹文轩在接受央视《读书》栏目采访时透露: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在现实生活中有映射,比如自己的父亲就是《草房子》中的小学校长桑乔,而自己就是那个“特别的”桑桑。在对曹文轩的独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他出生在盐城龙港村,父亲是当地小学的校长,“油麻地”即使经过了艺术改造,但其独特的景色却与其家乡如出一辙,有着他最难以割舍的记忆与最美好的童年,如那父亲与他亲手在学校种下的一株株梧桐枝叶。
二、文字清新自然、富有童趣
曹文轩曾在他的作品《草房子》中提到:“一个人其实是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他的文字身后隐藏着童年的影子。在他步入大学之前,农村孩子的身份给他带来了20年的乡村生活记忆,给予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即便后来他愈飞愈高,也始终饱含着浓烈的乡村依恋。换而言之,这种对农村的依恋,也是对美的不懈追求与留恋。伴随着孩子们的不断成长,儿童心理变化具有了鲜明的多变性与独特性,我们要想知道怎样才能适度地表现孩子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点,只有弯下身子,去亲近孩子们从而了解他们奇妙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深度的儿童文学作品。正如《草房子》中那个独一无二的桑桑,他真挚善良、向往美好的性格总是让人心头暖意浓浓。例如,他为了保护被混混欺负的纸月,以自己被打了一顿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后来还联合板仓小学以及当地政府来保护纸月。又比如,他积极地去守护蒋老师与白雀之间的爱情,作为小信使来回奔波在两个村庄。这就是一个少年的美好所在,他让我们想起遥远而又温馨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所搭建的童话世界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氛围所浸染。作者以优美的文笔重现了记忆中无比真实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写作构思,将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在只言片语间呈现。这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憧憬未来的男孩女孩之间的故事,有些许懵懂,但更显纯真。同时,曹文轩还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孩童成长时身体的外在变化。作品中多处有描写少年少女身体发育的特殊时期,真实美好地烘托出了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如《青铜葵花》中写道:“女儿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他比熟悉自己还要熟悉女儿女儿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玉”。2他将故事的小主人公葵花比作一块儿洁白的玉,以此来暗示葵花的美丽淘气,受人疼爱,这里表现出了少女在成长过程中那纯洁天真的美,同时也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喜爱。作家在写恶时,亦无大恶,在人性本善上有着极致的追求,即使是屠夫拿着尖刀追上了秃鹤,也只是挥舞了两下,叫了声“小秃子”,便放他离去。这种人性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温暖而又美好,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将人性美与诗性美相结合的不懈追求
著名学者温儒敏先生这样评价曹文轩:“曹文轩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是对人性美的关怀”。3“今日之世界,文学的标准究竞是由谁来确立的?”曹文轩曾经在《草房子》的序言中进行论述,他认为文学的标准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大奖的评选可以决定的。我们追求已久的标准——“深刻”,也不尽然是对的。它带来了太多的邪恶、丑陋、嗜血、色情,将美锁了起来,不见天日。当我们回望历史,不妨思考将对美的追求作为文学的标准。人们可以发现这是怎样的恰到好处,让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判它、认识它。所以曹文轩为了今天的人可以感受到美,便将目光投向了苦难的少年,写他们的生死决别、漂泊浪荡、中流击水、叱咤风云,一切都是当今孩子们缺乏的。这种美妙的可读性让他的审美标准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接受,同时还获得了成年人的喜爱与追捧,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弗洛伊德曾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人的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活动具有指导性。归根结底,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者将苦难作为自己写作的源泉,以曾经那段宏大的时代历史作为架构,真真切切地创造了美。同时,文学形象塑造的客体是作家历史经验,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便在化为文字的过程中升华蜕变,将童年经验与社会生活结合,相互映射、相得益彰。于是乎,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就凭借其精准细腻的笔触享誉文坛,可以说童年经验对他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重新叙写自己的童年历程,一切就是那么熟悉,他只是用笔将自己踏过的路再走了一遍,在创作的过程中握住了那种对美笃定的意念。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一样,曹文轩也常常热衷于回望自己的童年经验,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的年少经历为原型。真正感同身受、引人共鸣的文字是无法虚构想象出来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匠心独具。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惊天动地的童年经历,但大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维创造方式,只要善于把握,总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曹文轩,就是这样一个独具慧眼、感情丰富的作家,将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化为环境氛围融入自己的作品,达至大美之境。
四、追溯回忆,关注儿童心理
每个人都拥有一段难忘的童年回忆,对作家而言,这段童年回忆是其文学艺术作品的底版。童年经验构成了作者最初生活的环境,是作者性格、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当他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通常会寄予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段历史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进行反复地咀嚼回味,并从中汲取那些旁人未曾领悟的人生哲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从而对作家自身的创作风格与价值定位产生重要影响。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成长是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在接受人民日报访谈时说:“艰苦生活是我提笔写作的一大原因,也是我今天创作的基础”4。生于上世纪中期的曹文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等事件,可谓历经磨难。但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年少时经历的那些更易铭刻在心。年少的经历让曹文轩把视线聚焦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上,把自己童年经验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他故事里的少年正像前面说的那样,在历经百般磨砺之后成长、独立。无论是油麻地还是三角地,那都是男孩儿女孩儿们性格养成的热土。他们走出农村,各奔天涯,不同的人生际遇下有着相同的成长烦恼,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既是一抹浓重的画笔,让人生丰富多彩,也是一口巨大的筛子,让迎难而上者,收获成长。
作者:白文龙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 上一篇:浅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发展
- 下一篇:医学生临床实习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