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对比
时间:2022-02-27 03:10:48
导语:浅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对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传入日本后结合自身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本自己独特的、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标志。文章以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史、日本传统庭园史等理论为基础,利用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力图通过浅析中日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探究两者间形成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本土化;差异性
1引言
中日古典园林皆是世界东方造园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战国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已十分频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古典园林的发展。虽然在某种层面上来说中日两国的造园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诸多相似性,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入日本后结合自身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标志性。
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园林,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当时社会制度、宗教意识、人文环境的反映。因此,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并受到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影响的,最终形成有一定规律性又相对独立的体系。2.1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社会动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此时涌现出的儒家和道家对当时直至现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造园方面,儒道两家对待自然的主张基本一致,共同成为中国古典造园哲学的基础。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立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追求和人的个体精神的展现,提倡园林建造的重点是要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道法自然,即不留痕迹的在自然中融入个体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仿造自然。而儒家也提倡园林应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原本的自然条件并模仿自然,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另外,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物比德”的思想则不仅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还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会自然的美。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的美都是对人的反映,是因为其与人本身在本质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共鸣。因此,儒道两家对于园林中自然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于统治的需要,将儒家思想的地位提高并作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造园的主导思想。受儒家“入世”思想的指导,唐、宋时期之后,中国古典园林中生活功能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园林日趋世俗化,至此,中日园林发展慢慢走向不同的道路。2.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轨迹。从封建时期开始,中国古人进入农耕文明,当基本温饱、世代繁衍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有了对精神的追求,尤其是统治阶级。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最初的形态是商周时期的苑囿,是供帝王狩猎兼作游玩的场所。到了秦汉时期,被称为“宫苑”的皇家园林基本形成。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参与造园。诗词、画作被当作造园主题并将文学思想带入到审美意识形态中;发展至宋朝,写意的审美意识也渐渐成为造园的主导思想。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猛,造园活动空前活跃,园林数量陡增,中国古典园林达到空前绝后的巅峰时期,此时也造就了许多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2.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若以使用人群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大类,其中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私家园林又可按地域大致划分为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私家园林。若依照园林特色可分为一池三山、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聚景园、文人园等多种园林类型。
3日本古典园林的发展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对日本古典园林的产生、发展及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日本古典园林原始雏形是上古时代祭祀的神池。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在祭池中筑岛象征了早期日本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此时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对日本园林的影响较小。到了飞鸟时代,日本脱离了原先的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此时中国文化开始向日本大量输出。直至奈良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处于鼎盛时期,中国的佛教、道教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对日本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池苑。平安时代延续着奈良时代的发展,受我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宗教文化的极大发展,甚至对日本宫廷文化和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在全盘吸收唐朝文化的同时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遣唐使制度的废止,正式宣布日本开始着力发展本土文化,完成汉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也标志着日本古典园林进入了从对中国古典园林完全模仿到借鉴创新的阶段。日本武士政权的诞生,传统贵族文化的没落,使僧侣代替原先的贵族成为社会文化阶层的代表。巫山禅僧开始参与园林的建造,园林佛教禅宗化,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日本,由此日本古典园林出现了全新的审美导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枯山水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并作为独有的园林风格在本土流传开来。并且,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传入,日本又新创立了自己朴素淡雅、富有禅理的茶道,产生了新的小型园林——茶庭。随后,日本古典园林在江户时期得到跨越式发展,园林数量增加且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遍及全国。除枯山水等本土风格得到继续发展外,大名园林和庶民园林也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日本园林的主要形式。
4中日园林差异化的原因
4.1自然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中国和日本国土相近,但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截然不同,造就了两国相似不相同的文化。同时两国文化上的差别也导致了中日园林的差异化。中国国土面积大,河网密布,拥有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因此古典园林往往和当地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以山水为主体的、具有地域性的古典园林格局。如我国北方山多水少,气候干旱,除皇家园林挖土成湖外,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或郊邑风景区多以山景为主,园中植物多选择松柏,花草则主要以盆景的形式出现,总体风格大气豪放;南方则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园中常设有水景且所占面积较大,园中植物多样,四季不同,为保证采光和通风,建筑一般较为通透。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以北海道等四个大岛及六千多个小岛共同组成的群岛国家,四面环海,山地、湖泊众多,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又因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地质灾害多,园林往往面积较小,规模不大,园中植物也多为天然植被或微型盆景。因此,日本古典园林常以海岛型和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而闻名。4.2人文环境。4.2.1造园者。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多为文人根据诗画和园主个人志趣建造,因此常把私家园林建在城市之中,园外市井生活的繁荣便利和园内山水的优美在满足园主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看似隔绝和隐居的、能反映寄情山水和超脱心理的、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出的园林是一种假性的隐居地,是对园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达,它充分地满足了园主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心情,又为园主失意不得志时提供了解脱反省的理由和场所。中日两国的园林建造虽都受佛教的影响,但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儒、道家思想并以儒学为尊,直至东汉时期佛教才传入,而当佛教传入日本时,日本尚未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因此佛教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造园思想体系影响较小,对日本的影响较大。且日本古典园林多由僧侣设计建造并使用,园林中充斥着超脱和物我两忘的思想。因此,虽然早期中日两国都有“舍宅为寺”,但中国古典园林始终充斥着文人气息,而日本园林始终弥漫着禅意。4.2.2理景方法。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常以诗文典故命名或题词,配以松、竹、梅、菊、兰等象征高洁、超脱、淡薄名利等高贵品质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人格志趣,并因园中面积较大,兼具居住和游玩的功能,常根据诗画场景意境设计多条园中游线达到移步换景、一园聚百景的效果。日本古典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少见过于复杂的理景方式,多采用朴素纯粹的构图方式,以小见大是日本园林中最常见的造园手法。并且僧侣既是园林的建造者也是使用者,日本园林常以寺、院、神社等命名,或私家园林则多以园主姓氏命名。4.2.3情感追求。园林的最终建成效果与造园者的成长背景、阅历经验、思维方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道家提倡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提升,体现在园林里,展现的是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精神。园林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可玩、可看、可游的、随四季变化的、动态的享乐之地。而日本的哲学思想中,美与哀是相关的,他们追求的是对残花、残月、落叶的淡淡的哀愁与宁静的美的统一,是情感感官与文化内涵的共鸣和统一。日本园林面积较小,难以做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多游线多主题的园林景观,因此多展现的是静态的、单株的、极致枯淡的情感氛围。
5中日造园手法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自然山水园,但两者造园理念不尽相同,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以人为本,日本古典园林偏重自然,因此,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言中国园林是在“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则是“自然中见人工”。5.1理水。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亲水,因此对真水的处理十分成熟。无水不成园,尤其南方的私家园林皆以水景为园林中心,并根据需要用廊、桥、堤、岛加以划分出不同大小、主题、意境的水面空间。中国园林理水根据小聚大分,不同手法处理出聚散、开合、曲直、收放等不同的水面,写意地象征着自然界中的溪、河、湖、瀑,起到了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并常将水源设置于平台下,增加景深,给人无尽之感,刻意营造人们探寻水源的好奇心。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方式,用理性、抽象的手法表现海景,溪瀑。特别是枯水以砂面耙成水纹曲线象征波浪万重,又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环状的水形,象征水流湍急的态势,甚至利用不同石组的配列而构成“枯拢”,以象征无水之瀑布,是真正写意的无水之水。日本古典园林中,观赏式的水面空间很小,以聚为主,一般只重视源头的交代并以溪瀑的形式出现。另外,日本园林水岸处理一般以土坡直接入水,岸石也只以自然石块单层砌筑,没有中国园林的多层叠砌做法。5.2置石。中国虽地大物博,喜好玲珑剔透的奇珍异石,但在园林选石上主要以湖石为主,少量黄石和英石,并以瘦、透、漏、皱为审美标准,常以石的拟态为主题意向,即用玩赏的心态既欣赏石的纹理质地、造型姿态又赋予其精神内涵。日本则将石视为神明信仰并用“注连绳”围住加以供奉,其欣赏的是石的原生状态。中国园林的石体通常较为高大,竖置,与园林的宽广开阔呼应,力图展现石头的俊秀挺拔,表达了园主旷达豪迈的性格。而日本园林的石体通常较为低矮,卧置,半埋于土中,石上生有苔藓,力图展现石头的天然美,增加了园林的横向张力,更表达了园主谦虚恭敬的心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头作为园林的附加点缀,根据布局的需要形成多种多样的置石方式,主要有孤置、对置、群置、散置等。在日本古典园林中,相比于石头与园间的艺术表达,更强调通过石头的组合放置展现出神秘的、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因此多采用点置、散置的置石方式。5.3花木。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不仅是园林氛围的烘托者,更是反映了园主的文化内涵和性格志趣。因此,中国园林常选用象征高尚气节和美好祝愿的松、柏、梅、兰、竹、菊、莲、牡丹、桂花等植物,且追求树枝树干的姿态美、多种多样的色彩美和清幽淡雅的气味美。花木的配置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作为园中主题或边际点缀的孤植、呼应园中轴线彰显庄严气势的对植、展示花木特性的丛植和创造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的群植为主。日本的园林植物种类虽不及中国多样,但受到中国的影响,对植物品类的喜好大致相同,如梅兰竹菊等。又因收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和追求空寂冥想的需要,大量使用苔藓类植被和常绿植物,少有花卉。在日本古典园林中,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并不多,多以某一两种植物为主,再辅以一两种植物用于点景,层次清楚而简洁。
参考文献
[1]任肖甜.人文自然对中日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罗丹荔.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比较[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孙银宝.中日古典园林石景艺术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2.
[4]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23.
[5]赵书彬,龙方.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比较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4):64-66.
作者:吴桂宁 姚蕴芳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上一篇:酥油花艺术数字化建设构想
- 下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艺术化设计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