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介诗词艺术表现设计策略

时间:2022-12-24 09:11:05

导语:引介诗词艺术表现设计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引介诗词艺术表现设计策略

摘要:诗词艺术是一种具有高度感染力的文学表现艺术,带给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将诗词文学的表现力转换为空间设计的感染力,可以极大地增强空间的场所认同感与体验性。诗词文学中词语的以景喻情、句式的跳跃、凝练的语言以及非常态组合等艺术表现特征,对叙事性空间的场所营造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提炼出四种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空间隐喻与象征、时空蒙太奇、空间叠印与非常态组合。

关键词:叙事性设计;隐喻与象征;时空蒙太奇;空间叠印;非常态组合

在现代主义迈向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环境的营建已从对功能空间的关注转到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叙事性的空间更加注重人们在场所中的情感体验与场所认同,其设计策略可以从诗词文学的创作手法得到一些启示。“城市空间很难像文学、影视作品那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由物质形态构成的三维实体和空间不具备通俗的可读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诗歌,其叙事技巧在于遣词造句、隐喻与象征的修辞和主题精神的演绎。”[1]诗词文学的创作手法:以景喻情、句式跳跃、凝练的语言和非常态组合,引介于场所空间的营造,将诗词之情转换为空间之感,提出叙事性设计策略,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体验性与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以景喻情——空间隐喻与象征

诗词文学善于以景喻情、托物言志,运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在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更为形象地表达诗文的主题思想。艾青说过,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的方法才能产生持久的魅力。隐喻与象征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把设计主题所要表达的抽象意义转化为具体的物体、可感触的东西。因此,隐喻与象征是诗词艺术持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和语言特征。隐喻,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为“意义的转换”。起初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运用于诗歌当中。它借助感性形象、物象与景象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怀,以形象化的客观物体或景象承载难以言表情感,表达诗文的内在思想与意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借朝雨和杨柳营造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又借朝雨、杨柳生发送别的心绪。首句对朝雨、杨柳的描写是以景喻情,隐喻作者对故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语言学中,隐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形象的客观景物描绘表达主观朦胧深远的意义。英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柯勒律治(Coleridge)将隐喻从修辞论提高到艺术本体论的层次,他认为隐喻不是单纯的修辞现象,而是一种想象思维。在空间设计中,隐喻是以物质要素为载体,表达形而之上的“道”,使设计作品脱离了形而下者的“器”的境界。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欧文斯湖大地景观以隐喻的方式叙述了场地历史与特征,提供了一个物种栖息地。从前的欧文斯湖储备着湖水,由于湖水被引入洛杉矶水道用于生活供水导致1926年该湖的干枯,干枯的湖泊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粉尘污染源。设计师受欧文斯谷的历史环境的启发,在达到“降低粉尘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的设计目标基础上,在场地中设置了一组大小不同的锥形石丘,其形状和方向模仿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季风时节疾风吹过山谷湖泊水面,形成层层白浪的形态。这些由岩石建造的地形被喻为“白浪”,隐喻了这片场地历史的样貌。此外,Plover广场的景观廊架设计亦采用隐喻手法,灵感源于当地濒临绝种的鸟类SnowyPlover的翅膀。成群的水鸟符号化地构成了金属遮阳构筑物顶板的轮廓剪影,喻示曾经场地的活力与对未来的展望。该设计获得了2017ASLA通用设计类荣誉奖。欧文斯湖大地景观运用隐喻的设计手法,营造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生物栖息地,在塑造未来的同时尊重场所环境的历史(如图1)所示。与借事物形态特征与意象来隐喻有所不同的是,象征更侧重于类比、比照。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如隐喻那样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诗人的艺术构思所赋予的特定阐释的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即通过象征体所暗示的象征义并非象征体本身所固有,而是诗人通过艺术构思所赋予,是诗人主观情思的外化。[2]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可以认为夕阳象征大唐帝国衰亡的命运,也可以认为它象征世间一切事物好景不常的哲理。“象征的修辞手法总是在诗篇中创造两个各自完整而又相互和谐的境界。诗篇描写的物质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读者一旦突破外在境界而进入隐蔽境界,就会获得某种诗趣”。[2]因此,象征所带来的功效便显现,诗词富有意趣,空间场所富于生活的体验与意义。通天塔花园的设计通过过程性与动态性的表现,向人们演示了一个花园从生长、发展到衰退、复活的全部过程,象征地揭示了景观的主题:人类在改造自然局限性。通天塔花园位于德国埃森市威斯特法伦镇,设计师取意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的画作《通天塔》——该作品表现人类建造一座冲天巨塔却遭到挫败,寓意人类在自然面前局限性。设计师直言不讳地将在运用自然材料时面对自然进程所遇到的局限性作为作品的表现方式:设计师在场地上把稻草垛成勃鲁盖尔画中高塔的模样,春天洒满草种后,草垛很快便铺满郁郁的青草;夏季进行浇灌;这一繁荣景观从秋天开始转折,草垛在肥料的推动下开始枯黄腐烂,整个变化过程从秋到冬,直到来年的春天,此时剩下的只有成堆的腐烂稻草。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就融入了“衰退”的概念,设计衍化的过程重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定格影像,其寓意在过程中逐步呈现。通过稻草的四季演化,叙述了事物从诞生到衰亡的历程,象征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局限性,成为景观创作的主题(如图2)所示。隐喻与象征的成立依赖观众本身的文化积累和空间体验。隐喻与象征的相同点在于其暗示性,超越单纯塑造形态与色调的美感,追求人和场所的互动,在设计中追求人文感。借助隐喻与象征,阐释景观的主题。

二、句式跳跃——时空蒙太奇

诗词艺术表现为了追求语言精炼与意境深远的统一,句式跳跃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在空间设计中,可表现为时空蒙太奇处理——包括空间蒙太奇和时间蒙太奇。诗词语言中,不乏存在句式跳跃的表现艺术,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出现三次跳跃: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可是他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处一下子跳到了写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浓浓的思念之情。诗人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夜雨”、“秋”等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地渲染了凄凉、孤寂、愁思的情感。从来信问期的事件,到巴山夜雨的写景,从事到景的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第三、四句在时间上的跳跃到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时情形,他日相聚西窗前,诉说此时的情景与思念,表现出浓郁的情思。诗词灵活多变的句式跳跃打破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却体现出内在意脉和感情逻辑性。句式跳跃伴随着空间场景的跳跃与转换。一个空间场景跳跃到另一空间场景,勾勒出一个情节又一个情节的变化与进程,或递进或并列,主题与思想在转换间展现,在建筑学意义上,这是一种空间蒙太奇式编排组合的方法。诗词句式的跳跃组合,表现为不同要素的共时态呈现。时空的蒙太奇手法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在空间编排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场景或空间要素并置,同时呈现,联合成一个看似错位或矛盾的整体空间,通过特意营造的冲突,更生动地表达设计的主题。跳跃性的空间编排可以使人们获得多重的空间体验,体现空间的趣味感。如弗兰克•赖特(FrankLloydWright)的流水别墅,一种建筑与瀑布的空间蒙太奇组合,实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同构。时间蒙太奇,即把不同时间的场景要素并置在同一空间中,以达到共时性的在场与历史时效性的消失,通常给人带来深刻的记忆及梦幻般的空间体验。时间的跳跃,使空间更具有张力。在城市景观中,时空的“历史性闪现”,可称为一种关于历史记忆的时间蒙太奇转换。澳门大西洋银行总部办公大楼建于1910年,位于澳门近代最繁华的骑楼商业街“新马路”与南湾的转角处。原大楼是一座二层的西洋古典建筑,在其扩建工程中,为存续城市历史记忆,保留了二层高的原建筑立面,在外立面之后建造了一个17层的现代建筑。带有拱顶的原建筑外立面延续了传统骑楼商业街的特色,而新建大楼弧形玻璃幕墙的外立面彰显着浓烈的现代信息,二者并置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交响曲。(如图3)时间蒙太奇的手法构建了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与城市记忆的完整性,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这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三、凝练的语言——空间叠印

诗词是高度精炼的艺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的语言必须凝炼而生动,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更深广的生活,从而收到以少胜多、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语言的凝炼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的精心锤炼与并列叙述,读者在脑海中将词义进行空间上的叠合,叠合后的空间构成一幅连续、完整的图景,以达成意义的合成与升华。这一有趣的叙述方式在空间营造中可演绎为空间叠印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造中,设计师王澍将“一半湖山一半城”的杭州传统城市观念作为设计的主题,总体构成上几乎是杭州城市传统格局再阐释。建筑延绵起伏的屋顶与象山的自然山体相互呼应,楼梯在建筑外墙上连续蔓延,与屋顶一同构成一座延绵起伏的“山”,这种建筑形态的“地形再造”诠释着人们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城市建筑要遵循自然山水的脉络生长。按王澍的话说,它意在“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建筑与象山,相互叠印,描绘出“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意象(如图4)所示。除了形态上的叠印,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叠合也充满了叙事性。宁波博物馆建筑墙体来自一种叫作“瓦爿”的建造传统,用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等砌筑成建筑墙体。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残砖碎瓦来自曾经在原址附近的已被拆毁的三十个村落,没有一块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来自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每一块砖瓦都有一段自己的往事,有的还雕刻着自己的身世来源,勾勒出曾经生活的痕迹。与它对话的是竹条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一种现代性的建造技术,现代感的混凝土墙与传统瓦爿在此叠印,完成一场与“时间”的交易。

四、非常态组合

非常态组合是指表达上的打破常规的逻辑表达,呈现出一种事物非正常状态的关联组合形式,如“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秦观、张孝祥中数量词与名词的关联组合在语言逻辑上的错乱的、非常态的,突破了一般语言的常态化的表意模式,于是“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一船明月”产生了反常合道、意趣横生的美感效应。异质景观并置、场所要素的变异等,均与诗词中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一船明月”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呈现一种打破逻辑关系的非连续性,创造了充满意趣的空间。[3]例如,场所要素的变异,笔者在江南某旧厂房改建设计方案中,提取原厂房建筑外立面上纵横交错的管道形态,抽象化地运用在改造后的公共景观设施中。按常理,工业管道与景观设施是不可同时并置于同一场景中的,设计将工业管道形态与市民休闲功能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场所记忆,也表现成为一种场所要素的非常态组合方式(如图5)所示。

从诗词叙事到空间叙事,学科的跨界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生成方式。引介诗词艺术叙事手法,给空间制造有意味的故事与情境,可以促发体验者丰富的心理体验,从而生成场所记忆与场所认同。通过类比诗词创作特征与空间设计方法,提出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场所空间将如同诗词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作者:李沁茹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