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2-24 09:05:49
导语: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改进艺术设计教育,适应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呈现出规模扩大、格局调整、区域化等新特征,研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产学研脱节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通过发展创新教育、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等方式改进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路径
艺术设计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优化的生存形式而进行的涉及艺术、科技、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性学科,艺术设计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运用广泛,并随着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兴起迎来新机遇。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需求的设计作品。设计教育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是发展艺术设计的基础和保障。在中国迈入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下,如何让艺术设计教育促进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适应和引领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并与时俱进解决新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文化自信,实践文化强国战略,是艺术设计教育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系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是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1]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初级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升级,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创意提升低端制造业水平的需要。[2]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更美好便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参与了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现代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更以创新驱动科技,渗透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在内的文化产业核心层,介入及带动了由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结成的文化产业各相关层。[3]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密切关联,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它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产业核心,也就是文化创意人才,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会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进步。美国、德国、日本等文化创意产业强国均实现了产业反哺教育,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日益增加,占GDP比重逐渐提高。统计数据看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7360亿元增长至2015年27235亿元,增加近3倍,GDP占比也由2.43%增长至3.97%。产业规模的扩大基于法人单位的增加,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由2008年46.08万个增长至2015年114.03万个,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法人单位中,占比最重的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2015年为例,占比约29%。从趋势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产业周期的起步阶段,发展时间和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品供给和需求还存在短缺和不匹配的问题,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环境下,娱乐经济即将迎来空前发展。因经济下行的口红效应(即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影视行业率先起步。从其他领域来看,新闻出版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尝试融合新媒体,数字出版、在线教育、影视等新业态前景值得期待;演艺业逐渐回暖并理性发展,更多新业态成型,行业要求将趋向创新性及高质量;在线视频、直播、VR+影视等新媒体业态都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从政策层面看,“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确立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可以预见,未来文化产业仍将获得政策青睐。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二)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出台: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重点工作”中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出。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是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2016年起,北京、上海等地也纷纷出台“十三五文创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创产业。随着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2017年4月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和引导。2017年5月,国务院出台《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纲要》,将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年10月,“”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激活文化产业新动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网络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引导、扶持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三)重点行业发展呈现新态势:近几年,特别是2017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加速,电影产业的产业整合及国际化开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发展呈现新态势。一是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转型升级,四跨(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整合。二是影视产业链各公司IP开发,泛娱乐布局,互联网化和“走出去”,院线/影院整合以及开发非票房收入。三是精品游戏的开发和游戏企业稳固东南亚市场,大力拓展日韩、中东和印度市场。四是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各省市“十三五”文创产业支持政策,中央、地方文化创意重大项目建设将会快速发展,尤其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文化产业发展领先省市。五是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应用也将得到支持和发展。电影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已连续数年票房收入仅次于北美,位居世界第二。2016年,在优质大片缺失、票补力度减弱、监管趋严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电影票房市场发展步伐放缓。我国网络游戏行业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7%,[4]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市场。虽然游戏收入依旧增长,但游戏用户数量的增速正呈现不断放缓趋势。2017年上半年末,我国游戏用户规模达5.07亿人,同比增长3.6%,增速继续下滑。这表明我国游戏市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户规模渐趋稳定。鉴于游戏产品的高更新频度,游戏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动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国内动漫行业产值仅为471亿元,到2016年已达1320亿元,2010至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18.7%,2017年规模达到近1500亿元。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面临产业链不完整,动漫产品原创能力不足,题材单一,动漫从业人员质量不高,创造性、复合型动漫人才奇缺,从业人员构成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瓶颈。其中人才问题是制约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地区特色逐步显现1.区域集群特征显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已经呈现高聚集度特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和云南等省市为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西部四大集群,其中三大经济带优势显著,发展水平和影响力领先优势明显,中西部发展较为滞后,但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统计,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天津、江西、辽宁。具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凭借强劲的创新研发动力、政策支持力度和经济实力,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化发展,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珠三角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稳定,数字出版产值占全国20%,动漫产值约占全国1/3,网络音乐产值约占全国2/3,游戏产业产值占全国70%,游艺游戏设备生产和演艺设备制造产值占全国80%以上,优势在于制造业发达,但核心创意少。京津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稍显分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规模和结构、空间集聚、政策创新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意研发力量雄厚,电影票房、文艺演出、出版和网络游戏出口均位居全国第一,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有待进一步发展。成都、长沙、西安、云南等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也正着力发挥区域文化优势,依托地方特色开发传统文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5]2.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总建筑面积达34125万平方米。2004年至2017年上半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五批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六批33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园区/基地近年来收入平均增长率都在40%以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20家示范(试验)园区聚集各类文化企业超过1.7万家,园区内文化企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33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收入超过3900亿元。同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多业态聚合,信息技术作引擎的特点,2016年园区数量达到2506家,混合型占比超7成。如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原创内容和IT新技术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产业业态,2016年共有553家文化创意企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产值连续11年增速超过20%[6]。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2017年12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动漫、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新型行业模式的到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已经落后于当前技术进步及产业新发展的需求。(一)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难以形成艺术设计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定位不明确及艺术设计专业下各子专业间定位不明确。一方面,我国艺术学高层次人才培育类型仍以学术型为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多被授予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从2008年开始,我国才在34所高校中设立偏向艺术实践型的艺术硕士(MFA),在统一的质量标准下,专业培养体系、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均倚靠其他学科要求,培养规格单一,管理束缚较多,难以体现艺术设计学科特色和创意人才成长规律。尤其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边缘化严重,与学校注重重点学科建设及定位相比,艺术设计学科的特殊性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院校设计专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新兴专业层出,设计类各学科之间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随意,仓促上马,缺乏经验,且基础性建设大大滞后,尤其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课程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各设计专业特色。(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现代设计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欧洲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将生态学、信息学、环境科学等作为设计师必备的素养教授给学生。[7]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以艺术理论知识和技法课程为绝对主导,看重表面的设计技能,而忽视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科学知识的储备及组织管理等相关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培养出的设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背景狭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另外,片面的知识结构容易导致设计人员社会责任感降低,价值取向迷茫,设计作品徒有其表,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及内涵厚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艺术设计学生不能快速有效的对接设计跨界融合的趋势和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现状。(三)教学内容陈旧,创新性培养方案缺失: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及模式下,创新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方案缺失,教学内容陈旧。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来源于长期以来对国外课程刻板的引进、移植[8],却没有吸收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意内核,又未能因地制宜地本土化融合。这类课程对学生造型能力、绘画能力和设计能力进行程式化培养、范式化考察,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及概念化套用。目前,只有少数艺术院校开设了一至两门涉及商业、产业类新型课程,如清华美院新增的《设计与消费心理》课程。总体来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模式过于僵化,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偏重强调单项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创新性思维课程的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路不开阔,创新能力明显滞后,成为制约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瓶颈。(四)重理论、轻实践,产、学、研脱节: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及产业紧密相连,优化产、学、研结合,将设计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自1971年开始就陆续制订了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对企业、大学联合进行的研发项目进行重点资助。日本的大学向社会开放,大学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校企结合紧密,政府资助力度大。目前,我国多数艺术类院校已将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作为重点推进政策,但整体看来,在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之间尚未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四、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求,而“产业”则指明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完善地培养创意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意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把“超越现存规矩,开发想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9]使其艺术设计教育极具创造性及开拓性。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培育路径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优化学科结构:学科设置方面,优化学科结构与内容,在明确学科定位,确立各专业特点及优势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化发展,形成学科间清晰而有序交织的脉络网,建立跨学科综合环境,促进人文与自然学科的融合,保持学科先进性及前瞻性,形成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余地及更大发展空间。2.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升级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的动态化更新机制,完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丰富科学类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块,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及探索精神的教学机制。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全面发展。3.转变课堂教学形式: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对人才的培养需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标准化转变为个性化及多样化。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艺术设计的教学应摆脱书本、教材、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由“技能型”转入“创新型”,由“传授型”转入“对话型”,形成以设计课题为中心,结合多样化课堂形式,如多校联合课堂及跨学科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寻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发展空间,在竞争中展开跨界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多向交流能力,使艺术设计课堂从根本上形成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从而获得再生能力乃至原创机制[3]。4.建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艺术设计教育需强调实践比重,在教学中加大真实课题的实践,引入工作室制,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合作办学等实践框架,为学生建构知识经验链,将艺术设计教育和企业、社会需求相挂钩,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目前,多数院校已积极展开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调整。(二)结合产业发展,贴合产业需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力,形成国际竞争力。美国电影的成功依靠广大的市场支持,日本动漫的成功依靠于其产业化的推进,韩国游戏行业的发展也是产业化的力量,中国也必将走出有中国特色产业特征的文化复兴之路。1.引入产业发展方向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中每个行业又存在发展周期,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行业的周期性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产业发展方向是前进的灯塔。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中引入产业发展方向教育,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及需求,有目的地选择自身的发展特点及方向,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的规划,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及迷茫感,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作品。2.以产业规模调整专业体系设置:产业规模决定容纳行业人员数量及层次要求等。新时代人民对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原有行业模式发生变化,新的行业快速蓬勃发展,同时不少饱和和过剩行业面临下行。产业规模分析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对产业及细分行业进行研究,对教育体系中学生数量、学科安排等提供参考。3.以产业政策影响专业课程安排: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产业政策出台和调整均是基于当地情况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产业政策在标明方向的同时又要促使产业落地发展,因此既有规划意义又兼顾实用性。产业政策分析是对未来产业重点和将实施的促进政策进行研究,可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安排提供参考,设置与产业需求更加吻合的课程体系。4.以产业方向布局专业课程方向:产业方向是产业的未来,是行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谁能立在下一个“风口”,提前布局新的方向是企业未来生存以及做大做强的关键。对未来方向的研究是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共同的课题,同样,高校等教育机构通过自身优势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自身课程设置的方向上。目前各产业的融合、交叉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带来难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需要通过为未来产业做好教育工作获得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5.以区域特点打造专业课程特色:学校是学生、教育资源和社会、产业之间联系的纽带。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地区特色逐步形成,学校可以就近利用地区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课程特色。既方便与企业的对接,同时更可以保障学生的就业。6.不断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市场的发展方向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对接市场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活跃的文化产业市场,从市场中吸收艺术设计教育的养分,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培养方式和内容。通过倾向市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市场和学校的多种教学环境及资源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结合,培育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人才,让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结语党的《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新趋势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探索艺术设计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径,不仅能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资源与创新动力,也能够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强化社会物质基础,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使我们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宋玉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传承分析
- 下一篇:建筑装饰设计陈设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