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11-23 11:16:06
导语:歌舞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受到世界趋势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以及族群特有的文化。通过探索达州文化进社区的行动,进而使达州居民了解达州,而表演艺术团体也本着艺术推广的目的,纷纷将表演舞台从剧场转换到社区,这样的举动,使得欣赏艺术的群体更广泛,同时,表演艺术团体,透过对于族群文化的学习,将富有族群文化内涵的歌舞加以推广。本文以达州社区文化建设与巴渝舞为研究对象,对巴渝舞进社区进行分析,可做其他艺术文化进社区的相关研究工作的参考,同时,透过研究成果,提供巴渝舞文化传承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歌舞;达州;社区文化;巴渝舞;文化建设
每个族群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价值、集体记忆等,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流传至今的,而舞蹈正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由于形式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实体,因此,它无法离开人类而单独存在,并且我们通过对肢体对舞蹈的诠释并赋予意义之后,便能够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或感受。因此我们以歌舞艺术为切入点,展开达州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探讨。
一、歌曲艺术与社区文化发展
社区的实质内涵,通常有三种看法:一是一定的区域范围;二是具有某种类似背景的人民;三是这些人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因此,由于家族间的维系与伙伴关系,凝聚某一地区的人民,而构成聚集或社区的形态。社区教育者普遍认为,社区内的所有单位团体或功能系统,皆担负着提供小区教育的责任,以促成小区居民与社区整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所有表演艺术活动之中,歌舞最容易产生人际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项强化身心的活动。从小区活动的相关文献归纳出社区舞蹈班是小区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休闲活动,歌舞是呈现社区文化的方式之一,因为它的外显性质,时常是被最先选择为对外展现的方法,对于歌舞文化相当丰富的原住居民而言,十分容易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形式。而了解舞蹈的最好方式,便是亲自参与活动本身,因而任何事物若不能转换成经验形式,便很难获得理解,例如:当我们看戏剧演出时,会随着表演者的呈现,而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这是因为自己曾经感受过相似的经验所产生的。在现今的时代中,舞蹈已成为重要艺术精神的表征之一,只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这些手舞足蹈通常都受到压抑,使得一般大众对于肢体的感受大幅降低。但是,肢体语言是人们最开始作为沟通工具而用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先前的艺术进社区活动,以及其后的充实乡镇展演设施等政策的实施,艺术活动已不再是都市精致殿堂的特有品,越来越多的艺文团体主动地走入社区,使得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欣赏到各型的演出。当我们不断强调文化艺术发展该具备在地域性、主体性同时,事实上最能凸显一个地方艺术特色,使地方文化长远生根,将艺文活动推进基层社区,让歌舞艺术成为民众生活的必需品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巴渝舞的歌舞文化展示
(一)巴渝舞的歌舞文化。巴渝舞是一种部族斗争和野外围猎的集体战舞,起源于阆中渝水。它是由当地土著巴族賨人将巫舞不断衍化而成的。巴渝舞进入宫廷开始盛行,发生于高祖始时期,作为宫廷的一种舞蹈,通过表演将士战斗的激烈场面,进而来歌颂当时帝王的功德。在表演过程中,一般包含36个舞者,他们身体披盔戴甲,持矛提盾或者拉弩握箭,同时口中高唱賨人战歌,呈现出了一种歌舞交作的群舞欢腾场面。在汉哀帝时期,开始对乐府进行约束限制,汉哀帝却认为巴渝舞不可废除,于是便将其交给大乐进行领属,并将它列入雅乐系列。此时,巴渝舞通常以铜鼓为伴奏乐器,同时可以配合抚琴、摇鼗、击磬,而比较流行的舞曲有《行辞本歌曲》、《安台本歌曲》、《安弩本歌曲》、《矛渝本歌曲》等等。在魏晋时期,巴渝舞已经成为庙堂祭祀的舞蹈。在唐朝时期,虽然曾经多次更改巴渝舞,依然盛行不衰。在唐朝以后,巴渝舞在民间中仍然不断历经演变,世代承传,但是在宫廷中已经不断衰退。现如今,大家比较熟悉的“八仙鼓”,便是一种具体的当今的“巴渝舞”。所谓“八仙鼓”,其半径为20厘米左右,长度为120厘米左右,是一种长柄双面兽皮鼓。“八仙鼓”,其鼓面通常绘有一些图腾画面,如蛇象或八仙。在表演过程时,男的袒露臂膀,女的系结长发,头戴各种各样的面具,随声而跳,加上不同的队形变换,气势浩荡、场面壮观,生动形象的向人们传达了巴人的团结有力与斗志昂扬。巴渝舞在《汉书•礼乐志》中曾经记载,巴渝舞在淮南、江南、邯郸等地中的宫庙郊祭曾有所活动。通常在祭典或喜庆活动上,巴人他们运用简单的步伐与随着节奏前后摆动的身躯,同时配合族人浑厚的歌声、丰富的歌曲,表达对神明与先人的尊敬,通常给予观者一种较为严肃、沉静的印象。配合祭典的舞蹈步伐要求单一,并肩而立,与左右第二人携手,形成半圆形,舞步简单、忽前忽后或左右挪移;没有表演及戏剧式的舞蹈,表现的纯粹是缓慢而与天地自然相合的情调,另外也有跳跃或表现谐趣动作的舞蹈。除祭典上的舞蹈之外,巴人在吟唱一般的生活歌谣时,也常会配合着即兴的舞蹈,大家会手牵手边唱边跳,把歌舞当成是游戏、娱乐,久而久之,这些即兴而成的肢体动作,成为该曲目的特有舞蹈,比如:土家族的哭嫁歌、丧鼓舞、江南地区的盾牌舞、四川的花灯,还有三峡库区在獠人铜鼓鼓面上的羽人舞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巴渝舞在如今民间社会中的遗存,我们应该加以对其进行挖掘并将其进行有效利用,以实现弘扬巴渝舞文化的目的。(二)以巴渝舞文化促进达州社区文化建设。在目前这个现代社会,表演艺术、歌舞演出已被视为是显性的文化表征的时代,达州人如何在大的政策环境之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如何运用传统歌舞文化达成社区建设,并将巴人文化进行保存与发展这是值得思考与观察的一个课题。达州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利用巴渝舞构建社区文化具有天然的文化亲近优势。因此,为增加舞蹈演出的丰富性与社区文化建设,2016年笔者对舞蹈团中进行为期二周的舞蹈教学,共教授九首舞蹈作品,经过一年的学习舞蹈团的团员开始尝试舞蹈创作。舞蹈作品中除了有舞蹈动作之外,也将部落中特殊的祭祀文化带入作品之中,虽然在表现上需要再努力,但作品的表现,能够展现达州社区的精神。以巴渝舞中的祭祀为例,为了能在舞台上庄严地呈现土著巴族的精神。舞者的挑战在于他们要投注在当地文化的精神里,把那种精神跳出来,巴渝舞不光是舞、不光是歌,而是一个整体的情境,困难的是怎么抓到那种感觉,让人觉得自然,有巴人真正的生活气息。祭祀原本是不能脱离它原有的文化脉络去诠释与操作,而只能够在族人所建构的神圣仪式场域,才能具有意义与功能,凡是祭祀举行的过程、使用的物品、操作的方式,皆具有特定的意义与内涵,不可随意置换,以祭仪中的身体动作来说,应将动作或舞蹈放回文化脉络中去解读,这样才能进一步地诠释动作或舞蹈的深层意涵与象征意义。巴渝舞社区展演巴渝舞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结合祭祀场景的表演,获得民众的喝采,而其歌曲与舞蹈,是充满对神的敬仰、严肃、虔诚风格。为将歌舞加以保存与传承,组织传统歌舞团队,并在各社区表演,让原本已经没落的传统祭仪,出现新的契机,让民众有机会体悟这些文化素质的重要而积极参与,使这些传统的歌舞都还能流传下去。除表达日常情感的世俗歌舞之外,表演艺术常与宗教仪式相结合。近年来,为了迎合舞台表演艺术的需要,将传统舞步加以重新编排与创新,也为传统的巴渝舞注入了新的生命,而社区舞台似乎成为传统巴渝舞开展新生命的场所。目前展演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巴渝舞传统及创新歌舞;2.他族传统及创新歌舞;节目全程约40分钟,在舞作的分配上,巴渝舞九首,他族舞三首,而他族舞蹈包括苗族、土家族等。除了展演,也会教授社区人员学习。由于平日大多为小区中较为长者演出,因人有限,使得展演场次与内容受影响,而假日学生返回小区并参与演出,因此,展演内容较为多变。除以活泼、生动的方式传递舞蹈的专业知识外,并引导大众对于表演艺术的重新认识。此举使巴蜀文化的达州人更加肯定自己文化的优美性,也使得大部分的民众重新认识自己传统文化的内涵,社区展演不仅将巴渝舞舞台化,对于往后的其他民族舞的展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引发各界人士对于传统舞蹈表演化的关心、探讨、研究。要如何保持自己传统的特质,又能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变与不变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相当重要的。而文艺活动是小区发展中的重要项目,通过兴趣的结合,居民可以相互认识,并减少彼此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敌对情况,同时,透过艺术提升社区生活的质量与居住的舒适性,因此,除逐渐重视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进而发挥创意将艺术的形式与地方文化特色相互结合,透过空间的美学意象而对小区产生认同,那么生活与艺术就不会在是二个独立的世界,而艺术也将回归到生活之中。巴渝舞进社区活动,使得人们的文艺活动与艺术体验,没有局限在特定的空间之中,反而广泛地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从民众的精神生活层面着手,并藉由小区美学的观点,形塑出属于地方、社区的特殊环境意象,和达州文化契合的巴渝舞表演艺术的带入,不仅为居民提供一个学习的管道,也使其生活更为丰富多元。
[参考文献]
[1]蒋茜.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健身舞进社区志愿者公益活动正式启动[J].四川戏剧,2014,09:63.
[2]尹丽.基于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112-113.
[3]任艳茹.探究舞蹈起源的目的[J].黄河之声,2017,12:121-122.
[4]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艺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5]李晓鸥.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舞蹈接受方法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21-24.
作者:蒋将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 上一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大学文化艺术建设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