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曲二泉映月艺术特色
时间:2022-10-25 09:45:18
导语:浅谈钢琴曲二泉映月艺术特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二泉映月》是由中国民间盲人艺术家阿炳于20世纪30年代末创作的二胡名曲,而后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灌制成唱片后为世人所熟知。其同名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则是由储望华先生最初创作于1972年,此钢琴曲充分融合和延续了原曲的思想内涵和结构特征,并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钢琴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东方弦乐的音乐特色。改编后的钢琴曲是中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典范,通过利用钢琴鲜明而强烈的色彩性,对旋律、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丰富,从而尽可能强化民族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一、曲式结构特征
改编后的钢琴曲主要延续了原二胡曲的变奏体结构,在具有西方曲式结构特点的同时,相比于原曲的89小节,改编后的钢琴曲变为65小节,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引子、A、A1、A2、A3、A4、尾声构成,在变得紧凑凝练的同时,层次精炼分明,使得曲子富有逻辑性。乐曲的引子具有高度的概括和起兴的作用。改编后的钢琴曲在一开始的引子部分以1小节下行音阶的形式继承了原曲主题旋律部分的引子,由高到低的旋律变化好似轻轻地叹息,委婉动听之余表达出孤寂、凄凉的哀怨、悲苦之感。而后的旋律变化则是以由商音渐至上升为角音并做短暂停留最终以宫音结束。紧接着的主题A部分(2-11小节)则是由a、b、c、三个乐句构成,其旋律和原二胡曲调相同且平稳而静缓。其中a乐句(2-6小节)在平稳级进过程中隐藏着落寞感,织体和旋律的融合则使该段乐句的旋律显得张弛有度,增加了情感色彩。b乐句(6-8小节)能让听众明显的感受到宁静平奇的外表下蕴含的躁动不安、压抑的情绪。这一部分无论是在伴奏、旋律音区还是声部方面都体现出多样变化的特点。当主题进入c乐句(8-11小节)时,从曲谱的谱例上可以看出,其音区和b乐句的音区相同。而储望华先生在c乐句的处理方面也颇下功夫,为了使旋律的变化灵活具有弹性,作曲家采用了切分音、附点节奏与模仿二胡滑奏的倚音加以装饰,同时为了使音响干净整洁,织体的音域更是运用了三个八度的音域跨度来达到上下声部宽与紧的对位,而这也为后面变奏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相比于原二胡曲讲求借景抒情,钢琴曲《二泉映月》则注重情景相生,而总体的格调则体现出沉重而又宁静的特点。变奏A1(12-20小节),在旋律上和原主题旋律基本保持一致。a1乐句与主题A中的a乐句相比以换头合尾的形式做了变奏缩减改变了长度,只保留了后面的两小节,目的是为了使伴奏和旋律保持在低音区,由于在a1乐句加入了部分休止符和二度装饰音,因此使得在低音区的旋律虽简单却没有重复。①而b1乐句中音对位声部的加入以及c乐句的低音区转高音区的变化使旋律出现了音区对比,表达了一种沉重和暗殇交织的情感。变奏A2(21-36小节)部分给听者的感受是情感起伏变化较大,富有很强的张力。总体来看,这是由于丰富了其四个乐句的织体、创造了新声部以及加大了力度的缘由。为了使a2乐句的旋律移至中音部,作曲家延续了变奏A1的a1乐句的后面两小节的旋律长度。而b2乐句则是采用了常用的琶音来增加该变奏段的律动性,即借助琶音衬托起第23小节第四拍的#G音。最富变化的部分是在c(c3c4)乐句,在c乐句扩展的同时,以八度的叠加和附加音和弦的方式加强了旋律的厚重效果。不仅如此,织体部分通过附点、切分音型以及不和谐的三连音、六连音音型的加入等多样化的节奏形态的变化,不仅为音乐的进行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有助于情感的细腻表达。②在演奏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四个八度的音域跨度游走在旋律和伴奏当中,从而使得c3c4两个乐句段在高潮点上有着足够的空间延伸游走。气势时而如平谷溪水般舒缓时而如断崖瀑布般激情昂扬,带动着情绪逐渐由悲凉到悲愤的转换。变奏A2富有变化的旋律和大跨度的音域既具有技巧性又具有可读性,既有情绪的跌宕变化也能在旋律中感受到对生活的希冀。变奏A3(37-52小节)由四个乐句构成,为此曲的高潮部分且情绪的发展伴随着旋律的不断推进逐渐展开。a3乐句的音色具有明显的对比感,因为高声部和低声部所模仿的主题而产生了两条旋律线条,并在延续到达46小节的过程中加入了琶音以及装饰音起到了烘托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46小节处的旋律相较于之前的级进的方式,作曲家选择了用跳度和宽度都很大的八度进行,目的是为了此段旋律在具有张力的同时体现出坚毅的人格品质。③b3乐句虽然节拍空间不大,但是在这里加入了琶音织体和两个连续的长音则将音域的空间感拉伸开来,使旋律具有自由的流动性。而后的两个c乐句在变奏的过程中将此曲逐渐推向高潮。在开始的变奏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横向和纵向音符密度的加大,造成情绪的起伏并为接下来旋律高潮的到来和持续提供了基调。④而为了丰富原二胡曲的音响表现效果,作曲家通过十三连音和十四连音的琶音对古筝中的刮奏加以模仿。自47小节后,使用了三和弦加强旋律的动感。在该段的谱例上可以发现52小节处有一个延长音符,它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并配合与引子相同的织体将高潮处的情绪带回到如泣如诉、悲怆黯然的平静之中。⑤作为此曲的高潮部分,变奏A3通过多重变奏不断深化主题,表达了盲人阿炳内心昂扬的斗志和抗争精神,达到了音乐形象和作品的高度和谐。变奏A4(53-65小节)作为此曲的收尾部分,由三个乐句构成,主要起到了再现和尾声的双重效果,与主题A遥相呼应,凸显了主题。就该段谱例来看,旋律的流动出现在中音区,为了不至于平缓,加入了偏音的八度和弦以及高音区的五度音程。伴随着高音段的结束,进入到结尾的变奏A4段,其a4乐句首当其冲,为了进一步明确主题,采用了PPP的力度,加强和明晰了主题,其中为了支撑和烘托中音部旋律的空灵感,采用了高音部四、五度叠置和弦的方式。b4乐句回归到了主旋律,这主要是摈弃了对和弦织体填充的方式,并进行单旋律演奏,这种技巧处理让人的听觉注意力回到主题旋律上,再次突出了悲凉、无奈、惆怅、哀怨的情感。c4乐句在即将结束时对乐曲进行了扩充处理。而从56小节起的尾声部分,由于二度音程和装饰音的加入在强化原二胡曲民族性的同时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性和情感的凝重性。最后3小节以琵琶拨奏的泛音效果进行点缀式的弹奏表现,以极其简约的方式通过松弛的旋律将情感共鸣处于缥缈、宁静的沉思之中。总之,就整个曲式结构而言,由于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以及丰富的和声织体,并吸收了原二胡曲旋律特点,使得曲式结构中的旋律之美在多种表现手法的渲染下富有可弹奏性,而这种首尾相叠的曲式结构,既保持了民族五声调式的美感又产生了效果显著的情感共鸣。
二、和声艺术特点
由于原二胡曲是以传统弦乐和五声音阶为基础而创作的曲目,如果直接搬到钢琴上演奏,会和二胡所产生的绵柔、凄美的音色产生强烈的反差,难免会觉得不伦不类。所以,改编后的钢琴曲充分发挥了钢琴在和声织体上的优势,通过在这一方面下功夫,使得音色变得饱满有力,富有张力,突出了传统民族五声性和声结构特点,在强化民族风格的同时,突出了乐曲的凝重深沉的特点,使其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钢琴作品。对和声的运用突出表现在旋律的变化方面。在创作钢琴曲《二泉映月》过程中,作曲家虽然注重发挥钢琴在和声织体方面的创作优势,但却有意弱化了西方传统和声的功能进行性,尽量规避三度叠置和弦的出现,这使得旋律的级进变化始终不脱离原曲的民族风格。例如在乐谱的第3小节中,出现在第三拍的后半拍和弦,作曲家并未采用常规思路的E-#G-B的配置,而是采用E-#F-B的配置形式,这既有利于发挥旋律的特点又有利于保持本曲的精神实质。第25-27小节处的厚重和声织体的加入,使该段旋律级进既显平静又自如酣畅,在造成与之前的旋律反差的同时,在演奏技巧的表现上无疑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尽管改编后的钢琴曲较短,但继承和发展了原二胡曲中传统的民族调式。这主要是在替换音、附加音、省略音上加入和弦的音响效果,这无疑是调了音乐的和声性,也保持和突出了民族和声的结构特征。此外,改编的钢琴曲中使用的诸如三和弦、七和弦以及琶音和弦等,使得乐曲色彩感和音乐穿透性得到了烘托和加强,而这种多声部的结合,将单线条中对情感表达的意犹未尽以立体的形式完满的表现出来。为了使和声织体不至于生硬,作曲家利用装饰音增加和声的色彩性,例如56小节的第三拍尾声出加入了二度装饰音增加和声的色彩穿透性。在改编过程中,对民族和声元素的保留体现在织体采用七声调式,但限制于在E宫体系内,且结束于徵调式上。另外则是将许多二度叠置音程运用在纵向和声上,而为了不使曲子失去本民族的特性,避免过度西方化,作曲家还运用附加音和弦,四度、五度等非三度叠置和弦等形式弱化西方传统的和弦表现形式,使主体旋律保持了民族性。总之,和声织体的介入,使得改编后的钢琴曲更具有立体化的交响性,突出了所包含的浓郁的主题情感。
三、作品的民族风格
和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以及王建中的《百鸟朝凤》一样,改编后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也非常注重传统民族风格,从而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中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此曲的民族风格除了上述以丰富和声织体的形式加以表现之外,也吸收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加以缀饰。从整个主体变奏的结构来看,忽略了西方音乐结构中讲求的均衡性原则,更多的是采用比例关系自由的乐句组合,这一好处在于表达出了传统民族音乐中留白、节奏自由、自由延长以及散板的节奏特点。从其整体旋律发展来看,如行云流水般一泻千里,这种绵延发展的旋律发展态势主要是使用了民间音乐的乐句“鱼咬尾”、十度大跳的“换音合尾”“头尾合”以及“同音相承接”的方法,给听者的感受仿佛有难以言尽的辛酸与苦难。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始终强调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注重利用钢琴饱满的音色对原二胡曲进行模仿。例如加音三和弦的运用突出了色彩性,二三度倚音的运用再现了二胡中的滑音,五声性琶音的运用再现了琵琶或者古筝演奏中的刮奏,密集的七连音则是起到了对二胡颤音的模仿等等。并且,整个曲子所采用的调式是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中的E宫体系中的宫、徵调式,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曲段中调式的倚重有所不同。从此曲的陈述、引申和展开的过程来看,正是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此曲在听觉上容易产生共鸣感。
四、装饰音和非旋律声部的艺术特点
在这部改编钢琴曲中,对装饰音的运用十分巧妙。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每一个装饰音都具有自己的含义,同时也起到模仿民族器乐色彩的作用,这对于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该改编曲的旋律中,装饰音发挥了将民族性和声与钢琴和声相结合的作用,从而创造出了一个立体化多声部的钢琴作品。例如单倚音的运用模仿了二胡的滑奏,而颤音装饰音的运用,则将二胡演奏中的如滑揉、抠揉、压揉等揉弦技巧效仿了出来,使旋律具有轻柔灵动之感。琶音装饰音的使用则是借助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十连音和十三连音等钢琴的横向线性化处理方式,使其突破了二胡音域的局限,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优势,让不同声部和音区的主旋律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中三度上行倚音和三度下行倚音分别有七处和三处,而二度上行倚音和二度下行倚音则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而这些装饰音的运用都旨在保持和强化作品的民族风格。非旋律声部是此钢琴曲的又一个改编特色,主调伴奏和复调对位两种形式交替运用在非旋律声部细致地烘托了音乐情绪。具体来说,主调伴奏是根据音乐级进过程的平缓程度使伴奏织体复杂化或简单化以及和弦的疏密来突出旋律,而复调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弥补钢琴无法演奏长音时的缺陷,其中的支声复调演奏出了音乐的强弱变化,使旋律节奏延续发展。中音部复调运用的好处在于能够扩充音乐的整个立体感,将旋律级进向纵深发展推进,使情绪的发展得到了推动。因此,装饰音和非旋律声部的改编运用使得改编后的钢琴曲不仅成功的保持了二胡曲的特点,也表达了曲子中所包含的无奈、苦难、希望、失落等复杂的情感,而且,作为《二泉映月》钢琴曲的改编艺术特色,将乐器之王的优势最大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东方弦乐的艺术魅力。
作者:程秀芳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上一篇: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研究
- 下一篇:青少年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