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与西方艺术论文
时间:2022-06-01 09:58:35
导语:艺术管理与西方艺术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管理是由西方国家引入并不断发展的一个概念,是艺术组织者和管理者运用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于艺术的生产、传播、消费等活动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行为和过程,是艺术管理的主体依据其设想通过一系列计划开展的活动。艺术管理随人们的艺术实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当今,以图像为手段的视觉文化及其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艺术表现呈现,艺术的生产制作方式与图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艺术与文化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和艺术跨越、演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艺术管理的发展。
一、早期自下而上的萌芽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形成
在西方,有组织的艺术行为和方式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城邦的出现,城邦中的人们以城邦为日常生活的场所和中心,希腊城邦中大量自由民享有人身自由并广泛参与城邦管理事务,自由民由于依靠奴隶进行劳动,因此他们具有从事文化活动的时间以自发组织艺术活动,特别是在戏剧文化艺术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于是艺术组织的行为方式便悄然出现在古希腊的众神祭祀的戏剧活动———酒神节。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为表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敬意,每年三月份会在雅典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也就是“大酒神节”(GreatDionysia),来纪念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庆典活动中广大群众自行参加到游行队伍中,唱诵关于酒神故事的即兴赞歌,也就是“酒神赞歌”(Dithyramb),并伴随有舞蹈游行表演,随后,那些长期固定参与狄俄尼索斯节的自由民,逐步形成一个组织来讨论狄俄尼索斯节活动计划的组织形式,然后提交相关活动建议或以自己推荐的方式参与演出节目,并且通过召来奴隶协助完成服务工作的形式来确保各项活动有效开展。这种行为方式改变了早期活动的群众自发游行的方式。公元前6世纪左右,狄俄尼索斯节的“酒神赞歌”演变为50名男子合唱队在狄俄尼索斯节的综合艺术活动,由此盛行的抒情合唱诗带来的是古希腊喜剧与音乐的发展。在古希腊,色彩浓厚的民主自治管理的方式下,古希腊喜剧、音乐活动中自下而上的组织,成为西方艺术管理的萌芽。[1](P24)古希腊文明的传播成就了罗马文化,它成为罗马文化的两个重要源头之一,公元前9世纪罗马文明兴起于亚平宁半岛,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进入王政时期,王政时期的罗马国王是绝对权力的拥有者,管理的权利也被集中到了少数贵族手里,尤其是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以及城市管理的等级关系十分明确,各个城市都建立有自己的管理机关,人民会议、元老院、行政官行使管理权,他们把属于同一行业的人所组成的团体或者是有一个共同信念的联盟列为城市公会,[2](P120)古希腊时期自下而上的组织被自上而下的管理所取代,艺术管理的模式也随之集中到统治阶层的手中,皇帝委派的军事或裁判官管理层负责区域一切管理事务包括艺术和文化机构管理。诸如,马其顿王国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在亚力山大理亚建立的一座当时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和一座带有科学研究机构性质的博物馆。[1](P24)
二、被宗教化的中世纪时期
从欧洲历史上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进入西欧直到文艺复兴这一段时间是中世纪的欧洲,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占有绝对的主导,基督教教会文化和艺术代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宗教性,称为基督教艺术。基督教对于世俗艺术的反对和对于艺术要求为信仰服务的态度,带来了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上的重要转变。充满了宗教意味和圣经故事、教义的天顶画、镶嵌画,萦绕在教堂里的赞美诗、光荣颂、答唱咏代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教会对于艺术的组织成为绝对权威,尤其是在11世纪以前,基督教与当时的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人民进行联合统治。中世纪教会对艺术的管理植根于教会以艺术赞助手段对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影响。在绘画创作中,艺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而是对于作为宗教和神学精神信仰的表达形式。因此,为强烈表现宗教精神信仰,夸张、变形、空间的改变等多种表达手法作为描摹手段成为这一时期常见艺术创作手段。正如贡布里希在介绍欧洲6-11世纪的艺术时所说:“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因为中世纪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3](P89)“艺术家所注重的只是这个争论……即使水盆并不那么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关心的是表达这个神圣谦下的要义,而这一点他也确实表达出来了”。[3](P90)在音乐创作中,与古希腊人对音乐的科学精神古罗马人对于音乐的象征、典仪性运用不同,中世纪教会将音乐作为教义传播与弘扬的艺术载体,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源头: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礼仪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现存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出现地: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专门训练教会歌者传播圣咏创办的圣乐学校,以及教会对非教会音乐的限制发展等,教会在绘画、音乐的创作、传播、教育、发展等方面成为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者。
三、多元间接性的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等因素的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艺术赞助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发展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赞助者身份出现的艺术活动赞助人和组织管理人成为艺术组织、管理的主要力量,艺术赞助人和组织管理人也成为此时期艺术管理和组织研究的重要线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活122动赞助人主要有:团体组织,像各种商业、手工业行会,教会组织,宫廷、学院组织,家族私人艺术赞助者,像美第奇家族,另外作为民间艺术团体的管理人,像民间经营性剧团老板或演出经理。以上几类赞助者对于艺术的支持和介入间接主导了此时期艺术的生产、传播、消费等,也影响着艺术活动的进程。
(一)行会组织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各种大小行会会掌握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行会依托其经济实力在艺术创作方面通过赞助影响艺术创作和发展,各行会委托艺术家对城市公共建筑进行绘画和装饰,来彰显行会组织的影响,由行会赞助的艺术在15世纪佛罗伦萨比较突出,例如:多纳泰罗受军械士行会委托创作了《圣乔治》雕像、受羊毛商行会委托吉伯尔蒂创作的浮雕《以撒的献祭》。教会组织在文艺复兴时期依然是左右艺术创作的重要力量,像教廷、寺院、修道会、教皇、各级主教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作为文艺复兴艺术的积极支持者任用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德等人从事美化梵蒂冈的工作,策划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等。其次,教会组织还通过组织唱诗班在宗教仪式或宗教节日上演出由信徒创作的宗教剧来传播教会文化。
(二)宫廷及上层组织的影响
宫廷组织在文艺复兴时期除了涉足政治活动,还在资助文学艺术上大量投入,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会通过雇佣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方式为艺术组织活动服务,画师们被召入宫廷为王公贵族们创作肖像画、装饰服装、设计各种活动场面和装饰宫廷,自然这些宫廷赞助人的趣味爱好和行为方式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方向,甚至影响到了艺术家的个体创作。[4]当然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的繁荣和宫廷文学的盛行促使宫廷演出和宫廷、学院剧院的迅速发展,宫廷演出具体由宫廷的内务管理人负责安排并负责监管,定期在宫廷举办由剧团进献的剧目。[2](P24)1581年,《皇后喜剧芭蕾》在法国宫廷为亨利三世皇后妹妹———玛格丽特举行的结婚庆典上演出,演出过程中由于融合了歌、舞、唱、诵、杂耍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西方史学家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芭蕾。《皇后喜剧芭蕾》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古典文艺文化复兴的要求,也是此时期艺术家创作成就与艺术管理者管理成就的展示。在对戏剧本身的兴趣、表演的欲望和国力炫耀多种因素驱使下,以国家雄厚财力做后盾宫廷剧院演出竞相出现,宫廷剧院作为一类特殊组织存在,它主要为特定场合下的观众进行出演服务,演出的布景也由宫廷建筑师负责,朝臣充当演员在婚庆、庆典等特殊场合出演由宫廷剧作家创作的戏剧。学院剧场是由各公国为研究某专题设立的类似于俱乐部性质的活动组织,“古典戏剧的重演常由学院的成员演出”。[5]学院在财力上不及宫廷富有,但是其学院机制下对于古典戏剧和文化的研究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剧作的发展。
(三)家族私人组织的影响和民间机制
家族私人艺术赞助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富有的商人和地方官吏,家族私人艺术赞助者与宫廷组织赞助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趣味爱好、见解同样主导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方向,像是由扬•凡•埃克兄弟受根特市市长委托创作的《根特祭坛画》,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扬•凡•埃克的《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另外,在文艺复兴时期民间的剧团演出作为与宫廷、学院剧院演出并存的机制存在,在16世纪,在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阶段戏剧受上层的追捧热爱,伊丽莎白女王取用民间的剧团在盛大节日来宫廷为自己表演,“1594一1603年间,莎士比亚所属的宫内大臣剧团(Chamberlain,sMen)为宫廷演出共33次”,[6](P6)民间剧团还有海军大臣剧团、莱斯特伯爵剧团、武斯特伯爵剧团等,这样的剧团由剧团经理、股东直接负责管理剧团、剧本选定、排练、演出、场地和经营,剧团经理往往同时是剧团首席演员,像“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首任经理伯比奇。民间剧团的繁荣发展带来了竞争,使得剧团经理在剧本选择、场地安排等方面作出努力,其商业化经营运作为艺术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式,在剧团的管理方式上也由于运营主体的不同分为家族式剧团和赞助剧团。家族式剧团在管理上以家族负责人具体负责剧团的运营工作,家族负责人管理账目,雇佣创作者和表演者,并发现好的剧本演出。赞助剧团管理者首先是赞助剧团的贵族或中产阶层,直接打理的管理者实际上为剧团成员,往往是剧作家或者演员。不管剧团的实际管理者是什么,民间剧团在艺术组织和管理上具有非独立管理性,它受到上层和国家的制约,虽然像伊丽莎白女王并不直接干预,但是却要求贵族与经营性剧团建立某种庇护关系(这种庇护赞助关系多为政治上,非经济性。经营性剧团还是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来约束经营性剧团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国家部门也在监督民间剧团,像是枢密院、议会以及宴乐大臣,[6](16)同时,国家禁止无庇护关系的剧团活动,他们被视为游民之虞,在艺术作品的出版方面,16世纪伊丽莎白颁布“星法院法令”规定:“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和伦敦主教审查书籍”,[7]并成立书业公所予以登记。剧团在艺术作品出版管理中注重对剧作权的保护,像书业登记册所注:“宫内大臣剧团的剧本《皆大欢喜》、《亨利五世》、《人人高兴》和《无事生非喜剧》予以登记,但暂不出版”。[7]国家和个体共同进行的艺术管理给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下艺术组织的活跃和艺术市场繁荣提供了便利。英国的公共剧院和私人剧院发展起来,经营性剧团夏天爱拍在公共剧院表演,冬天则安排至私人剧场作艺术表演。1615年以前伦敦就有:“剧场”、“幕帷剧院”、“伯特戏院”、“玫瑰剧院”、“天鹅剧院”、“环球剧院”、“吉星剧院”、“红牛剧院”、“希望剧院”九家公共剧院。这些剧院设在伦敦城外的北郊和伦敦泰晤士河的南岸。[8]17世纪中叶,戏剧受到代表新禁欲主义的英国清教徒的反对和抵触,1642年清教徒革命爆发,由于掌握政权的克伦威尔对戏剧等娱乐活动的反对,剧场被关闭直至20年以后查理二世取消禁戏令,戏剧走下文艺复兴时代巅峰。1600年前后,歌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此时期,歌剧艺术仍然是上层贵族专属,1637年威尼斯建立的面向公众的圣•卡西亚诺剧院宣告面向公众的公开演出的诞生。“到十七世纪末,只有十二万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经拥有了十多个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上演歌剧近四百台,演出季也由狂欢节期间的一个演出季增加为三个”。[9]艺术活动的繁盛带来了艺术管理中不同分工的发展,在歌剧演出活动方面,就存在剧院经理、指挥、造景师、乐师、舞蹈演员、歌手、音乐诗人、勤务人员等,[10]剧院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18世纪的英国,随着戏剧和音乐会公众观众的迅速增长,剧院经理针对低收入工人群体观众以低廉的价格在定期演出后,安排“加时”演出来获取盈利,小剧院则通过完全面向低收入群体开放和不断推新剧来抵御竞争。[11](P55)
四、公众自觉下的机构现代化与制度化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在启蒙思想对文艺公开化的要求下,艺术越来越脱离少数私人属性走向公众视野,并越来越接受公众对于审美的判断,公众艺术的理论得以重视,现代艺术的观念被公众接纳,艺术公共化体制逐步确立,推动艺术管理发展中现代艺术机构的普及。艺术的公共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一时期艺术管理的发展,最为直接的就是在出版、言论自由思想引导下带来的艺术公众对于艺术公共性的关注,推动了国家对于艺术政策的思考,使得官方通过开放艺术空间、定期举办展览以提供给公众自由讨论和了解艺术发展的公开场所,[12](P1-7)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修莫利安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卡彼托尔山博物馆的梵蒂冈艺术藏品和美狄奇家族乌菲茨画廊的藏品也分别在1734年、1743年向公众开放展示。[13]随后,18世纪学院沙龙展览制度得到确定,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公共博物馆,多种公共艺术空间得以继续发展,诸如现代性的艺术博物馆、公共美术馆、音乐会、艺术展览等艺术机构在这一时期普遍起来,随着现代艺术机构的普及,艺术机构的制度体系也在成型,诸如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机制和陈列体系,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绘画开始在自由市场经济流通,艺术交易品市场的发展推动艺术经纪人角色的出现,1766年英国詹姆士•佳士得在伦敦成立佳士得艺术品拍卖行,1766年12月5日,詹姆斯•佳士得在伦敦进行了他的首次拍卖,1744年英国山米尔•贝克在伦敦创办苏富比,并举行首场拍卖。随后,苏富比开始由书籍拍卖拓展到个艺术品的拍卖经营,推动了艺术品在二级市场的流通。19世纪沙龙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的制定,也推动了艺术批评、艺术史与艺术标准的确立,当然还有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于1886年在瑞士伯尔尼通过的伯尔尼公约,187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成,1883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落成。综合起来看,17至19世纪国家在艺术组织和管理中建构的制度和机构是艺术管理发展的主导,如1750年在法国文化部大臣建议下路易十五下令将卢森堡宫绘画陈列室向公众展出,并引导了公众美术馆模式的建立,另外,19世纪法国内务大臣LéonFaucher和美术部长CharlesBlanc对沙龙展览评审制度的制定和规则。
五、科学管理化及其学科成形时期
20世纪,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和艺术学科发展中越来越明确,其在这时期的发展演变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管理学逐步引入艺术活动,艺术管理开始系统性的在艺术活动中发挥作用,另一个是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门类得以确定并获得体系化的学科身份。在19世纪艺术的门类化带来了体制性问题的研究,绘画借助文学获得合法性和社会身份后越来越趋向于独立体性方面发展,艺术的自主性和艺术的体制化、结构化得到逐步明确。而此时,在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刺激下管理学开始出现,20世纪上半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出现,标志着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和管理学的出现。管理学出现后首先运用于企业管理,但在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商业化推动下,一些艺术组织开始引入管理学方法进行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学也开始拓展到了艺术机构中并逐步纳入艺术体系的研究,1945年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1994年分化重组为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创意苏格兰、威尔士艺术委员会三个独立机构,加上新成立的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构成了联合王国目前的艺术资助体系)的成立,艺术管理作为独立的系统开始在艺术机构中发挥指导作用。随后,随着英国的制度在其殖民属地英联邦国家的推行,艺术委员会制度得以效仿成立,甚至包括美国亦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美国企业基金会、私募基金会和各艺术机构开始资助艺术项目。目前诸如,美国运通信用卡基金会、大通银行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鲁斯基金会和格蒂基金会、波洛克-克伦瑟基金会等都是艺术项目的重要扶持者。与此同时,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带动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大发展,推动了作为系统人文科学学科的艺术管理学的产生以更好地为艺术活动和项目规范、指导。在1966年,哈佛商学院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开设首个艺术管理专业,1970年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在哈佛商学院建立并开设艺术管理培训课程。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德国等在70年代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本专业知识。[14](P2)从此,艺术管理伴随艺术活动从实践形成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学科的艺术管理学在西方成为独立学科迅速发展。六、结语综上,从艺术管理的萌芽状态在西方出现到现代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艺术管理随着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演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新的环境下,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元化以及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实践在对艺术管理理论进行考量的同时,也将给艺术管理带来新的要素。
作者:闫国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 上一篇: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论文
- 下一篇:职业发展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