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的艺术研讨

时间:2022-10-13 10:27:55

导语:绘画创作的艺术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绘画创作的艺术研讨

作者:冯镨敬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维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思想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绘画观念也开始变化,艺术语言的形式在绘画中的运用也在千变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的绘画形式的国度也兴起了向西方、向俄罗斯学习的思潮。这样的一种学习后来对中国的绘画语言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由单纯的国画的注重笔法、线条、意境的艺术语言转而到一大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的焦点透视,开始用铅笔用油画用点线面的基本原理来塑造形象。时至今日,中国的绘画已经是多种多样了,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艺术多元化,艺术语言也变得多元化。在这样艺术语言多样化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来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有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和肌理。首先,形体包括点、线、面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致力表现的主体,它承载着画面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展现了画家的人文观点和思想。在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点、线、面既作为独立的形体又是形体组成的元素,而点、线、面本身又都是由几何学所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审美中心。“点”,从物形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张力和延展性。“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线的表现意味着画线的人和物的精神状态。“面”,相对于点和线来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基础素描中就将复杂的物体概括成无数个面的组合,面相对点和线来说具有更强的造型性。“面”,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点和线的集合体。点、线、面与形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不同画面的需要可以相互转化。“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因此可以说,点、线、面就是形体。

其次,明暗和色彩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它们也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艺术语言形式之一。明暗和色彩也是通过光而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绘画中,明暗是指画面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从绘画诞生的那一刻起,画家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光的探索,光使物体产生了不同的明暗变化,也产生了色彩的丰富变化,而这些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如红、橙、黄这些偏向于暖色色相的颜色,就会引起人们对太阳、火光等现象的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而青、蓝、绿这些偏向于冷色色相的颜色,则会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等景色,使人产生一种凉爽的感觉。画家们也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力与其他“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绘画意义上的色彩不仅仅是对美的颜色的发现和创造,它更是画家的心与对象的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很多画家都善于描绘这种明暗的变化和光影下色彩的变化,并且通过光的作用来渲染画面的气氛,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被称做“光影大师”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最注重色彩表现力的是印象派。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由长度、宽度、高度体现出来,而任何物体都是处在一定的三维空间中的。不论是西方的风景画还是中国的山水画,空间永远是画家致力表现的主体之一。在绘画中通常借助透视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西方绘画主要以焦点透视为主即画面上只有一个视点,并综合运用色彩、明暗等手法加强空间的层次感;而在中国的国画中(尤其是山水画中)视点往往不只有一个,并且其具有“移动性”即散点透视。也可以说透视的作用就是帮助画家在二维平面上构造出现实三维空间的假象,并营造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所以对空间的研究也是我们艺术语言研究范畴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是材质和肌理。物质材料是一切艺术作品的载体。绘画艺术中的各个画种之间所使用的特定的绘画材料使各画种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以油彩和油画布为载体的油画在写实性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墨和宣纸为载体的国画在意境的展现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造型艺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手段,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人、自然和艺术的看法,所以材料也是画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而在绘画中,肌理是呈现物象的质感、营造和渲染形态的重要视觉要素,它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强化作用,诱惑人们用视觉去体验物象,并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由创作者感受到某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并运用到某种独特的媒介构成方式将这种经验传达出来。绘画作品是画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承载体”,而将这些情感和思想“装载”于作品上的“工具”正是“艺术语言”。画家借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画面上展现自我的人文思想,反过来观者也正是借助画面上“艺术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来解读画家的思想和观念。怎样运用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主张。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使绘画语言和人文思想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形态。在画家人文思想的不断变化中,某一种“艺术语言”往往被画家自身的艺术观念所强化,甚至表现出“极端”。例如:弱化了色彩、明暗,将所描绘景物高度地概括为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来抒发画者情感的中国画“大写意”;利用笔触和色彩的无序组合来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仅仅用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主题的抽象主义。这些都是画家将艺术语言的语汇极端化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对传统绘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和创作者在这种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所谓的“流行”和“成功”,而这类作品往往由于构图过于自然、缺少丰富生动的艺术组合,无法表现出戏剧的氛围,使作品平淡、乏味,缺少耐人寻味的内涵,甚至表达不出作者的思想与个性,忽视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一个观念被看重的时代,对事物自身情感的重现常常被忽视,在一个绘画语言被视觉图像冲击的时代,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现代思潮、流派以展示自我的“前卫”意识,而应该根据自我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来合理地组织运用“艺术语言”,使其为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