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艺术研讨

时间:2022-07-22 09:25:35

导语:布白艺术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布白艺术研讨

布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留下“空白”,以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有力。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追求那种“妙在不言中”的境界。下面,就以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布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设悬念,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心理学中指出,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块空白其实就是教师有意地而且是艺术地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务或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生发新的需要,从而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定向,获得思维活动的新课题,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三册《一株紫丁香》时就运用了“布白”艺术。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后,学生充分抒发了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毕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至此,教学目标似乎已圆满完成。但笔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总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通过大家对诗歌的深情朗读,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谊。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比如伟大的就非常尊重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无数歌颂老师无私奉献的诗歌。而表达学生对老师深厚情谊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你想知道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阅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还可以去学唱一首你喜欢的歌曲,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这里所创设的知识上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插图,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常常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考。而插图的运用能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但插图的运用有一个“时机”和“技巧”的问题,如果只是象征性的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那就会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反之,如果能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大禹治水》中有多幅插图,笔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设置“布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课文第三段写到“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禹出外治水时,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体会“禹在外治水13年”,而路过家门只有“三次”,回家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时问学生:“禹真是一个无情无义,毫不想家的人吗?他家里有妻子、有儿子,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吗?假如你就是禹,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禹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同时出示:禹路过家门时,他()。禹的儿子日渐长大,他()。教师这一简单的转换,能让学生联想出远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心中所想,你会惊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把“禹对家人强行压抑的思念之情,全身心投入治水之中”,把“儿子对父亲的日盼夜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片是惯常使用的,是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了。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学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也较为频繁的进入课堂。确实,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设想,它所产生的视听效果,是静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比如,教学《云房子》时,在学生对云房子的可爱有了一定感悟之后。把多媒体画面定格在小鸟们叽叽喳喳叫着在云房子中飞过来飞过去。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小鸟们造云房子时的心情怎样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又会怎样想呢?”不加限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兴奋”、“得意”的心情。接着进一步启发:“云房子造好了,小鸟们兴奋不已,它们互相串门,这时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看着画面充分展开想象,扮演小鸟进行说话,创造了视觉上的空白。同样,最后一段中“水汪汪”一词较难理解,笔者没有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而是运用多媒体,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就像在放无声电影,创造听觉上的空白,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头顶上便是这么一片美丽的天空,沉浸于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净、清纯之中。

四、引入情境,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其实,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此时再“开其意”,“达其辞”就能水到渠成。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中《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就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如果采用简单说教的方法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不易被学生所接受。笔者根据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安排了角色扮演,创设了对比情境:一群蚂蚁围着餐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谈着笑着唱着,好不热闹;三只蝈蝈在寒风中又冷又饿,蜷成一团,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此时,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趁这三只蝈蝈还听得见,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严厉的批评,有意味深长的教育,也有对他们的同情和惋惜……无须再去问“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老掉牙的问题,无须再落入“你以后准备怎样做”这样的俗套,只要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除了以上所述,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技巧,创设语言上的“空白”,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即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有的在板书中体现出来,有的则可隐去,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