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成与层次

时间:2022-07-17 05:02:44

导语:艺术生成与层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生成与层次

庞杂缤纷的艺术世界真的是只显示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并以多样性为特征吗?如果是这样,艺术就应该没有层次,没有高低,只有艺术家个人意志所产生的作品差别。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在一定时期趋同于某些艺术作品,或是在众多艺术品中,仍然存在被人接受,引起共鸣的作品,也有使人无视或造成不适的作品。很显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是有层次的,那么反推艺术就一定具备层次问题。

一、知觉与艺术样态基础

人们对审美的感知源于环境物象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又因这种影响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意愿,其中艺术就是表达这种意愿的途径之一。但是,同样的表达却反映出不同的层次。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图1显示了环境刺激与心理反应的关系。人们从心理层面的感受到外界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反复的动态意识过程。当知觉表达来自感觉输入中的信息时,就发生自下而上的加工;当知觉表达受个体的先验知识、动机、期望及其他高级精神活动的影响时,就发生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个具有方向性的过程对艺术的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过程。研究表明“感觉”只能提取视野内的基本事实,但不能把这些信息组织为一个整体。如果停留在感觉阶段,那么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分离的碎片。或者是由于相同的特征,而把一组物体看成是一个,例如同一种颜色或色调等。所以,当艺术家偏向于对感觉的表现时,会对所见物象产生破碎感,或者是一种不符合常规逻辑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征的抽象。事实上,当大脑受损或是受到干扰时,就会产生这种体验。所以,当我们回顾绘画史,就会发现很多画面有此倾向的艺术家都在精神上受到或多或少的困扰。当然这也许源于艺术家本身对大脑片段感觉的追求。例如抽象主义大师德?库宁,一位经历着情感挫折、酒精中毒和生理退化的艺术大师,其作品明显反映了来自感觉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而少有心理上以往经验的介入(如图2)。画作更为倾向于对感觉信息的抽象表现。同时,这种对感觉自下而上的表征也可因艺术家主导意愿而形成并强化。达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重重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精神堕落和呆痴”。这种对大脑失常的冲动也引导艺术家做出疯狂的举动。其实,这不过是对单纯感觉的追求甚至是对错觉、模糊性的追求。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艺术家自上而下的知觉,而是更倾向于体现感觉本身。另一方向的通道是自上而下,通过心理过程对以往经验和期望进行主动的辨认识别。这一过程更偏向于理性的逻辑分析,体现了大脑的信息加工与识别功能。知觉反映以心理思考为主导,反映在艺术表现上就是倾向于对外界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一思考过程主导了西方古代绘画史的整个发展过程,艺术反映了人类对周边事物的逐步认识和阶段性写实反映。当然,这种写实所反映的不仅仅包括古典绘画的写实主义,也包括对事物印象的写照,是人们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累积知识的结果。其发展规律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同步。画家作品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这两个方向的力量造成了两种倾向性艺术形态。这两种艺术形态在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中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样态,并且相互对立。但这并非是两个力量方向产生的终极结果,这两种艺术样态反映的始终是方向过程中的产物。而当力量平衡交于知觉并共同作用反映在艺术上时,就产生了东方艺术的样态。带有教化作用的写意精神。事实上,当人类意识活动反应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这两种轨迹达到平衡点时,那就是所有反映途径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任何单方向意识活动都是达到终级平衡的过程和片段。同时,单方向的艺术形态由于是矢量状态,所以不能达到稳定持续,内心与外力不能达到平衡,系统就是自毁的。这也是西方艺术每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有一次艺术革命,革命之后又会复兴,两种力量交替发生的原因。而东方艺术追求的既非纯理性逻辑识别事物,亦非纯感官再现,始终保持在中庸、平衡、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哲学意识形态正是对所有矢量力的平衡、化解。反映在艺术之上,就是力量平衡之后具备稳定、持久、能够使人疏解的写意精神。也就是说从生理感觉到心理意识的过程中处于坐标不同的阶段,知觉反映出基本的三种艺术趋向:(1)趋向于感觉的抽象;(2)趋向于意识的写实;(3)趋向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

二、直觉与艺术的生成

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这两个过程的平衡点反映了自外界刺激到生理的直观映像,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对心理形成的信念和先验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外界环境的重新解读。现在看起来很完满了,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环境。环境并不因对我们有影响而存在,环境因为存在而存在。当我们只考虑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时,就已经将环境割裂。只考虑我们可以观察到可预见到的一部分,这不是完整的系统。人不仅是作为人自身而存在的,更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真实的平衡不仅仅是内应力的平衡,而且还包括外界成千上万矢量力的平衡,所以这种平衡是内因与外因的叠加,而外因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平衡的阶段性与相对性。外力的微变也会导致平衡的消解。因此,对于艺术来说如果这一过程仅仅停留在一维坐标上,只能是永不停息的内力化解,并非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层面。这也解释了多数艺术家内心的争斗和焦灼与艺术舒解的真谛相违背的问题。所以,在艺术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被人忽视的层面,那就是直觉。例如,一件红山玉器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作者的意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这些是在人可控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内应力达到完美平衡。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红山玉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反映在自然力量的不可操控性上,反映了最初石料的偶然发现,石料雕琢时内核纹理的凸现,也反映了时间长河在其表面和内部的随意侵蚀。而这种不可控性和偶发性才增强了古玉的美学意味,并造就了把玩之间传递出的气息和愉悦感。但是这一系列的偶发,又是被人选择的,被人雕琢的。人们面对一块顽石综合了经验与感觉,也就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偶发直觉,相信它会成为一件杰作,所以它就生成了。这种直觉是融入了人类生理与心理,融入自然风吹草动的整体系统下的一种自觉反映。直觉可以不面对物象,不面对心理的意识思维;虽然这些都是产生直觉的先期条件,因为首先你要是一个具备完整条件的系统,之后才能在外力的刺激下产生偶发,产生艺术的灵感。但是直觉的发生可以产生在任意阶段,在内因矢量力不平衡情况下,外力如果能够消解不平衡,也会产生直觉下的艺术样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写实、抽象过程中,仍然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出现。这些艺术品因自身内力并不平衡,所以面对不停改变的外力,系统是更为脆弱和短暂的。但是,既然发生了直觉的作用,艺术就会产生。这些直觉造就了艺术,所以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经验条件、不同技术手段下,都形成了完整体系下的直觉和与该时期相匹配的艺术。

三、直觉与艺术的层次

在直觉发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手段、方法、知识和技艺。直觉发生之后,就产生了相应的写实艺术、抽象艺术和写意艺术。当然这三种艺术只是大的范畴,在其下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归根结底,依据其产生的心理位置,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归结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这一轴线上的三种样态。但是直觉只有出现在两种内力平衡,同时外力与内力平衡之下,所反映出的艺术力量才是相对永恒持久的,才是能够与多数人共鸣,并在时间长河中留存的。因为从人类整体发展来看,它同时平衡了精神与生理、自然与自身的综合因素,是完整、完备的体系。虽然在这个体系中,有复杂的各向应力,但他们达到了相对稳定。所以该体系不是自毁的,而是相对长存的。同时,自身体系的完备才更容易消解外力,才会使观者也达到舒解的作用。这就是人们长期寻求的艺术,最高层次、最稳定的艺术,也就是写意的艺术。源于力量的平衡,是必然的也是偶发的。这就像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是非连续性的,量变导致质变,但你无法说清具体多少才能发生质变。你能说清一堆沙子到底是从第几粒沙子起算做是一堆嘛?因此,通过知觉我们可以接近本源,但只有在特定环境偶发直觉时,我们才能揭示本源。所以“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是大写意不可缺少的特点和重要特色”。当然,我认为这种不可预见性相对来说,是可预知的。如果内应力达到平衡,通过外力不断变化,终有可能与内力消解和谐,这时候就是直觉产生之时,也是艺术发挥之时。就像量子力学中指出我们只能统计概率,但不能达到准确预测。所以,我们只能不断达到内因的平衡,做好准备。而直觉何时到来,却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努力消解自身的应力,直觉产生的几率是很大的甚至是必然的,这就是写意精神形成之时。写意精神是难求的。但环顾四周,这种精神的外在形式却又是处处可见的。是水墨间的流淌;是清晨露水的光影;是你在冬日的阳光下懒懒地拥在靠枕间饮茶遐想。人们在这种写意面前是放松的、自然的、美好的。因为这些系统的内力是平衡的,无冲突、无矛盾。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写意面前,人们更易平和、疏解、向善,而追求写意的人也更亲和、豁达、长寿。因为在追求写意的同时,必须先消解内力,化解矛盾,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中庸之态。如上所述,艺术的发生需要内应力的平衡而产生知觉表现,同时要在外力的应激之下产生直觉,才能形成艺术样态。

据此重新建构艺术的生成图形(如图3)。可以看到二维坐标系代表内应力,同时也是艺术产生的内在基础,即心理意识和生理感觉的共同作用,而这两种矢量作用成反比关系。图中曲线正代表了内力呈现的样态,也就是知觉曲线,可以看到在曲线上p点两个力的作用是平衡的,同时p点距坐标圆点是最近的,那么坐标圆点代表了什么?你会发现那是你生理、心理的始发,所以它代表了本源。这就说明在内应力平衡点上距本源最近。现在再加上外力的改变,也就是时间轴线(如图4),曲线随着外力的变化在每一个激发点上产生了直觉。这些直觉不是连续不断的正如世界不是连续不断的一样,但是它都发生在知觉曲线映射的面上,这就形成了直觉的域面,也就是艺术曲面。可以发现的是,在这个艺术曲面上很好地反映了艺术层次的问题,因为只有在xy线上的艺术距离本源最近,同时在这个曲面上只有拱形xy线上所受外力可以全部传导,也就是说系统最稳定、最持久、最不易被破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写意(xy)艺术是最稳定、最持久的艺术,为什么真正从事写意的艺术家是平和、内敛、常青的。如上体系建构,不仅说明了西方艺术发展动荡交替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朝代更替始终葆有一致气息的缘由。中国艺术追求的并非单纯视觉享受,亦非客观事物的形似,而是对于自然本源的追溯和精神再现的形神通汇。《尚书?物之情》有云“诗言志”,这是中国艺术中,情感理论的发端。《淮南子》提出“放意相物”、“谨毛失貌”、“君形说”等概念,都是在说明,艺术中对形的描绘,应臣服在主体精神表现的控制之下。王羲之“意在笔先”;顾恺之“传神写照”、“迁想妙得”都印证了艺术产生于直觉、写意是艺术核心的思想。而谢赫《画品》更是总结“一、气韵生动是也;二、古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转移模写是也”,不但确立了“气韵生动”为第一的品评标准,同时兼顾了形、骨、神并重的艺术基础。另一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巨著《文心雕龙》也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认为神思是心物交融的活动,外求物貌,内求心理。这种观念也正是本文所要提出的内外“平衡”。与其对应的西方则认为理性与感性是矛盾的,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在艺术上就是将主体两个方向的活动映射分裂表现,直接导致了写实与抽象的矛盾。而这种本质的矛盾,造成了写实、抽象艺术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当然文中所论主要针对东西方主流艺术趋向,旨在剥离庞杂次要因素,宏观分析主体生成原因。所以笔者认为,总体而言,写意艺术才是能够全面反映艺术真谛,并能够持久稳态发展的艺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知觉综合生理感觉与心理意识,反映出两种矢量力的作用,导致了艺术的不同样态基础,这些样态基础都仅仅是手段、方法、知识、技艺的总体趋势。在知觉表现基础之上,外力应激偶发直觉。直觉引发艺术的产生,直觉产生在不同的内因基础上形成不同的艺术样态。但只有直觉发生在生理心理的内应力平衡点上,同时外力与内力也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会引发写意的艺术。写意艺术是相对最完备、最稳定、最持久的艺术,所以写意使人舒解、平和、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