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生存与继承形式
时间:2022-07-09 03:56:21
导语:侗族大歌生存与继承形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因为没有专门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他们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直接而生动的表现侗族文化,将侗族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等方方面面传承给后人。在侗族地区学习唱歌就像是汉人学习文化一样,不会唱歌的人就如同没有接受文化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后生会找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只有会唱歌,会种田,才有出路”。可以说,人们对于侗歌的热情源于一种身份的认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欢唱歌,在那些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内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1)对歌。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种场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时候老年人之间也会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现在也有跨代唱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唱歌的经验少,跟别人对歌的时候对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种作弊的嫌疑。(3)河歌。归类于情歌类,但是唱调不同,以抒情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楼上唱歌。(4)认祖歌。讲述本民族历史。(5)叙事歌。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这些歌多是自己现场编造的,唱出来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写出来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点
(1)鼓楼。真正的侗族大歌,必须要在鼓楼中进行,要有对垒才叫大歌。所谓对垒就使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缩影。侗族素有建寨先建鼓楼之说,鼓楼是一个公共场所,除聚众议事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连续唱唱三天三夜。
(2)民宅。大多情况下唱歌是家中的一种聊天方式。侗族的民宅是木制吊脚楼,过去几个女孩子相约在吊脚楼上纺纱、织布的场景时常出现,她们边聊天边劳作,兴起时唱着侗歌。歌声从古老的吊脚楼中传出,有时候男孩子们听着歌声也喜欢过来凑热闹。对他们来说侗歌已经不只是歌,而是一种表达话语、抒发情绪的方式。
(三)唱歌的形式
(1)休闲方式的侗歌。在没有任何娱乐工具的年代里,要打发农忙过之外的时间,唱歌是最好的选择。侗族人一直有“饭养身,歌养心”就是道理,足以看出侗族人对与侗歌的重视和喜爱。这种休闲方式对侗族人来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2)竞赛方式的侗歌。这里主要指不同寨子之间的竞赛。客人进入寨子要么亮开嗓子唱歌,要么敲响鼓楼里的鼓,全寨人就知道有客人来对歌了。两个寨子里的代表人分居两边对歌,直到分出输赢。赢得胜利是一种荣誉,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据说胜出者在一个月内都回不了家,会被人们争相邀请到家中做客。这种竞争迫迫使人们学习和钻研侗歌。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式
(一)歌师的形成
在侗族,学习侗歌就是学文化。要成为歌师必须要见多识广、懂道理、懂言语。要成为歌师,首先要学会前辈歌师们的歌,然后自己要会编歌、会创作。能够成为歌师的很重要的原因是记性好,能够记住前辈们的歌。总体来说,歌师主要以教歌、传歌、编歌、创歌为己任。
(二)传承方式
(1)歌师的传承。与汉族的传统不同,侗族的歌师不是由师傅指定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威望,要受到大家公认才行,这就是歌师代代相传的模式。从前,每年十月过后只要有空闲时间,七八个年轻人都会相邀到歌师家学侗歌。跟歌师学歌是不用交学费的,歌师认为既然是被尊为歌师就有义务将自己的这些技艺传给后人。
(2)侗歌传承模式———歌班。歌党就是有组织地向歌师学习唱歌的一群人。父母会将一些同岁数、同性别孩子撮合在一起,加入这样的歌班便于孩子建立人际关系。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的侗族大歌传承现状
随着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侗歌极大的促进了侗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其经济价值被挖掘出来。侗歌的展演给当地政府、商业机构、个人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收益。许多优秀的侗歌演唱者将唱侗歌作为谋生手段,走出寨门、摆脱贫困。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造成的伪文化现象却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过去自发的进行的歌唱比赛变成一种商业展演,唱歌由自发性,变为强制性。人们在急于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的同时,忽略了它的本质,即对垒,没有对垒就使侗族大歌失掉了原生态,一切都变的机械化。年轻人只忙于自己的那一套生存技巧,无人顾及大歌的智慧。从前寨队和寨队之间的比赛是一种只一比高下,没有名次之分,没有奖励,只赢名望的比赛,而现在掺杂着太多的功利思想。
- 上一篇:科技局廉政建设指导意见
- 下一篇:酒店英语模块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