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运动与虚无美研究

时间:2022-07-09 11:23:47

导语:艺术运动与虚无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运动与虚无美研究

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最忌作品的直白浅陋、一览无余、不耐咀嚼,因为这样不能得到领悟的喜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柳宗元的《江雪》之所以倍受青睐,都缘于人们对含蓄无穷的审美意境的追求。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创造这种艺术境界。一方面是实有的艺术境界;一方面是虚无的艺术境界。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这种实有境界和虚无境界完美的统一,且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种既清晰明确,又含蓄无穷的艺术特质,这种艺术特质我们称之为“虚无美”。

这种“虚无美“,广泛地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之中,有时表现在实生虚,有时又表现为虚生实。比如王昌龄的《初日》诗云:”出日净金闺,光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女,但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她,而仅以“云发”二字暗示,然而,一切的美都属于她,都烘托她,她是一个掩映在作品中的“虚无美”,但却那么光彩照人。这个“虚无美”是由作品中所描写的“实”烘托出来的,是读者根据作品中所描写的“实”感觉到的。艺术的辩证运动,使得实可以生虚,而虚也可以生实。如被称为“剩水残山”的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多取自然景色中的一角半岩或半截树枝,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者是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但观之却觉得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也是与这些山水画“妙在无处”的空灵之境异曲同工。都是由“虚”而生成的“实”所形成的“虚无美”。

“虚无美”不仅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中,而且广泛地存在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客观实践中。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艺术境界——“虚无美”由流动状态变为静止的凝定状态而饱含在艺术作品中。因此,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追逐和创造“虚无美”的过程。在艺术欣赏中,艺术境界——“虚无美”又开始由凝定的静止状态活跃起来。此时,欣赏对象夺去了欣赏者的全部注意力。在欣赏者的思维中,只有欣赏对象忘记了自己,甚至连欣赏对象—一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物质载体也都在淘汰之列,从而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么,此时占据欣赏者整个意识的就只有艺术境界——“虚无美”了。因此,“虚无美”是以艺术作品为中介,在创作者和欣赏者,古人和今人,今人和未来人的想象中,无限展开的美的意境。艺术中的虚实相生就是为了创造这种“虚无美”的境界。“虚无美”是作家创作孜孜以求的,是欣赏者沿波讨源努力追寻的,作家艺术家追求它,是因为艺术活动是一个特殊信息的制造、保存和传达的整体延续过程。作品具有“虚无美”方能给读者的思想遨游以广阔的天地。作品浅显直陋,不耐咀嚼,欣赏者便得不到领悟的喜悦。艺术欣赏是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作品没有内在的丰满和自由,“不能把欣赏者导向渺无边际的美的思绪中体味生活的悲欢、探寻生活的哲理,是无从获取审美愉悦的。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享受,没有享受的愉快便不能把人的思想导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作家、艺术家追求“虚无美”,还因为艺术传达生活具有又有尽又无尽的两重性。客观世界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联系、无限展开的生息过程。

作家、艺术家追求“虚无美”更在于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语言以及一切艺术媒介仅能表达感情于万一。因此,在艺术中,有时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反而能取得“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休止、停顿反倒“此时无声胜有声”。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在影片里,沉默可以成为非常动人的效果,可以起多种多样的作用一个无声的眼色可以传达无限深情,无声的人像反而更有表现力。”欲哭无泪反而是悲痛至极的表现。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是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出之。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听说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被害时,被压抑得说不出话来,仅用“原来如此”四个字和一个表示无比愤怒的感叹号、一个无语哽咽的省略号来表达自己震惊、愤怒、悲痛、惋惜之情;“原来如此”中蕴含着千言万语,省略号里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思想情感;“欲说还休”的后面大有逼人三思的深意。

因此,艺术中睿智的沉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诗篇中的空行或虚点,有时能比文字传达出更多的意念;绘画中的残缺、空白,往往会生发无穷的意趣;音乐中的停顿有时能比音调表达出更多的情感空白、休止、省笔、沉默正是为欣赏者留下茫无边际的美的思绪的再创造之地。艺术运动中的“虚无美”存在于数千年的艺术实践中,依附于物态化的艺术作品中。它是一种真力弥满、沛然浩大、幽深浑茫的思幻美,是一种有限融入无限,感情升华为崇高思想,思想邀游于至善至美的境界的无我之美。它把欣赏者的思绪高飞远引,导向光辉的理想境界,忘却平凡和卑屑,获得内在的精神的丰满和完善,给人们的思想遨游和人生哲理的探索创造出一扇通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宇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