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三重价值制衡原则

时间:2022-07-04 11:12:35

导语:艺术生产三重价值制衡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生产三重价值制衡原则

从人类有意识地从事文艺创造开始,他们就在进行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工具改进缓慢,艺术生产的特殊性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工业革命使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成为文艺的传播手段,艺术创造作为生产活动的特性才完全凸现出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就某些艺术形式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①艺术生产的出现使艺术商品化名正言顺,艺术的商品价值也就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马克思的话里流露出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艺术生产改变了艺术原有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生产者在新的生产机制中既要遵守一般生产的规律,也要尊重艺术的美学原则。

一、艺术价值三重价值的互动与制衡

农耕社会,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自给自足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一般来说,这时的文艺只有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没有商品价值。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客观上说是艺术品的社会效应,或者说是艺术品的意识形态效果;主观上说是艺术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辱心。艺术商品化时代赋予了社会价值新的内涵:艺术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和引领社会风尚。所谓人文关怀在广义上是指对人的价值、尊严、生命的尊重和爱护,这是抽象的和形而上的;狭义上是指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市场形式的形成,艺术品开始拥有商品价值,从而改变了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存在形态。艺术家不再像以前一样,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技巧作为唯一准则。他们在想象性地再现人与现实的关系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种供求规律。艺术商品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影响,使社会各阶层与文艺之间的关系重新整合,大众通过艺术消费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对话与交流。就像鲍德里亚所说的“商品逻辑得到了普及,如今不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幻象和冲动”。②艺术产品不单以审美产品和社会产品进入到现实生活,而且要以商品的身份“飞入寻常百姓家”。审美价值是存在于艺术形式中的美感特征,是一种非物质因素。卢卡契认为审美价值关系的异化必然导致艺术本身的异化。在古典艺术时代,艺术是社会特定阶层的私有物,欣赏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艺术家有共同经历和审美情趣的文人士大夫,而不是那些从事各种劳动的大众。艺术的审美趣味追求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而艺术活动一旦作为生产出现,它的审美价值就不能单纯追求“意内言外”的效果,而是要符合大众化的审美趣味,从而确保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实现。艺术商品化使大众文化产品在技术的保障下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光晕,全面进入到机械复制时代。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事实上就是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结合转变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过程。商品价值的存在,使大众文化不再像古典艺术那样单纯追求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二维平衡,而是要追求社会价值、商品价值、审美价值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制衡。商品价值既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关系的平衡点,还是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制衡点。三重价值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每一种价值就是三角形的一个边。从形式美的原则来看,类似等边三角形是符合视觉艺术规律的,而这时三重价值的表现形态是艺术生产良性运行的状态。具体地说,艺术生产的三重值价的存在样态符合三角形客观规律,必然符合艺术的内在规律,也就符合三重价值的制衡原则。如果艺术生产机制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那么这三种价值就会形成一个等边或者接近于等边三角形,只有这样,艺术生产各方面因素才会形成良性的互动,艺术的三重价值也能得到最佳的实现。文化市场的存在,大众文化的模式化、类型化制作有利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般的看法认为,各种文化产业链为了追求更高利润,艺术品批量化生产必然导致艺术品的粗制滥造。其实这种想法是单纯从商品价值的负面效应来考虑问题的,并没有考虑到三重价值之间的制衡原则。从消费者方面来讲,他们喜欢审美品味高、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从生产者方面来讲,他们要顾及到社会责任和声誉等问题。从艺术品本身来讲,审美和社会价值低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就不会有多少的商品价值。由此看来,艺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三重价值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可以保障艺术效果在消费性的再生产得以实现。商品价值使艺术活动真正职业化,从业者能够以此谋生。但商品价值的出现也带来新的问题。如果艺术生产者忘记了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存在,一味追求商品价值,那么艺术的审美价值就会变成商品价值的附庸和帮凶,艺术生产的三重价值就会处于失衡状态,艺术必然被异化。明星制度、市场炒作、大制片厂制等生产方式为大众文化的商品价值膨胀推波助澜,这就容易使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受到挤压。这时候,如果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不高,陶醉于感官刺激,就会给唯利是图的生产者以可乘之机。那些所谓倾力打造的经典大片,动辄数十亿的投入,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成员都要获利,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卖点,导致消费者向廉价情感和虚幻生活低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过程一样,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品是商品,艺术技巧是艺术生产力,技巧的提高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价值不是艺术唯一的价值追求,片面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伤害到艺术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景。

二、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的三重价值问题

艺术生产商品化最彻底的表现形式就是大众文化的流行。大众文化的商品性特征改变了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生活的固有关系,使社会文化重新整合,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支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近年以来,大众文化充分利用了商品价值的力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商业文化潮流,但大众文化生产并不能因此抛弃对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坚守。假如没有社会价值的保障,大众文化会把自身保守和颓废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没有审美价值的呈现,大众文化就会变成荒诞无聊的搞笑形式。大众的欣赏趣味很大程度上被大众传媒所制约、塑造、诱导、限制。在文化资本和市场利益推动下,一些比较低俗的文化产品在社会上流行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虽然如此,我们并不赞同一些文化精英主义者的观点:少数人掌握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多数人从少数人的文明中获得利益,而大众文化的发达导致少数人文明的危机。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废除,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进步。而很多文人士大夫认为这是文化衰落,是他们从自身的处境和利益来考虑问题的。其实,纵观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一直是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的高雅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大众文化。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产品存在标准化类型化的问题。文化产品的类型化不能反映水平高低,每一种类型就是一种媒介,不同类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有不同价值取向。就像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城里人也很喜欢,并不是因为很多人有农村的生活经历,看到熟悉的影像引起了浓厚怀旧情绪,而是因为农村生活虽不富裕,却淳朴有滋味,容易产生广泛的亲和力。《乡村爱情》系列剧在春节期间放映是符合消费者期待“过年文艺”的心理特征的。

人们看着熟悉的不乏幽默诙谐的生活影像,心情舒畅开怀一笑,这种效果也正是生产者们希望看到的。从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角度来说,反映解释农村面貌与问题是农村影视剧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随着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生产成本提高、人情费用增长、外出务工风险加大等因素都困扰着今天农村的发展。农村影视剧应该把这些现实问题以“诗意裁判的方式”揭示出来。《乡村爱情》中刘能办女儿的“怀孕庆典”的事绝不是夸张,而是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如今的农村,人情费用名目繁多:盖新房、升学、生孩子、庆生日等,叫人苦不堪言。需要强调的是,刘英的“怀孕庆典”的深意在“过年文艺”的氛围下,在人们密集的欢笑声中冲淡了讽刺效果,甚至有些欲讽反劝的味道。《乡村爱情》在湖光山色的田园生活中编织爱情故事,故事中穿插创业、致富等具有时代性的情节。然而为了给观众带来笑声,小品化的故事情节在一波三折的回环往复中失去了纵深感。同样,为了追求商品价值,《小夜曲》一如既往地插入广告,一切在意料之中却在情理之外。毋庸讳言,《乡村爱情》这部系列剧的三重价值还存在一些价值失衡的问题。当前的一些大众文化生产已经在价值失衡状态下运行了很久。一些影片反复克隆、一再复制;枯燥的都市情感内幕剧泛滥;有一些歌曲旋律简单,歌词无味,演唱者近乎无病呻吟甚至是歇斯底里;有的相声为了赚取笑声流于滑稽,失去了必要的讽刺灵魂;一些小品沉迷于语言游戏,类似恶作剧。这些低劣大众文化确实是对文明的侵蚀。更有甚者,当前的一些文艺产品为了迎合为富不仁者的唯我独尊、一呼百应的高高在上的心理,大量炮制为封建帝王招魂的影视产品,致使大量渲染宫闱内幕和权力争斗的古代宫廷剧、穿越剧大行其道。在这些影视剧里,杀人如麻的封建帝王,被美化成爱民如子的圣主仁君;遏制现代思想发展和大兴文字狱的雍正皇帝高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大大小小的太监生活得有滋有味、心安理得;宫娥、采女分列两厢好一派豪华场面;奴婢、奴才、主子等封建话语满天飞。我们真不知道这类影视产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何在?

在这些大众文化产品中,艺术三重价值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变成了极度夸张的钝角三角形,有的甚至变成接近一百八十度的直线。三重价值之间相互制衡的原则不复存在,这种价值的失衡状态最终也会破坏艺术生产的商品价值规律。大众文化不是偶然的简单的社会存在,不论你对它抱有什么态度,大众文化已经让你别无选择。毫不夸张地说,大众文化已经全方位地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仿佛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那些被称为大众文化的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心情烦躁时听听流行音乐放松放松;空虚无聊时,四平八稳地坐下来看一场电影;晚饭后或礼拜天顺手打开电视……这些不都是现代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儿吗?人们对那些影响力大的事件和现象格外注意和关心,而对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却习以为常。就像照相机把日常场景变成凝固影像并没有引起人们有太多的吃惊。实际上“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技术进步使人们能够平等地选择自己的爱好,产生的不自由从根本上说是大众文化的社会价值被商品价值掩盖的结果。听音乐、看电影、泡网吧等行为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中形成了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对是非善恶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能认为玩网游与登上月球比起来就是微不足道。因此,生产好的大众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