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价值满足审美要求

时间:2022-07-03 03:33:55

导语:影视作品价值满足审美要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影视作品价值满足审美要求

自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经历了纯记录功能时代和艺术史代,电影在艺术上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人们的审美灵魂。电影史上的经典都是因为在某一个方面刺激了,满足了观众的心理神经才得以成功并不朽,《肖申克的救赎》前后紧密相连呼应的故事结构让人惊叹不已;《教父》的故事中,智谋、亲情、抵抗和周旋让这三部影片处处有滋有味;《星球大战》让世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影视特技的魅力;《辛德勒名单》让全世界不管是否经历过二战的人们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篇章忏悔;《黑客帝国》集特技与故事于一身,在视觉和哲学上震撼了世人。

这些头戴光环的电影大多都有着传奇的制作团队,或者制作过程,有些耗资巨大,有些过程奇特,有些故事新颖等等,然而还有很多同样具有类似条件的电影没能获得同等的荣誉。是什么导致有些电影卖好、卖座,而有些惨败而归?如果不是惊人的耗资或特技或者其他的外在条件,那还有什么?最近,Facebook出资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创造了又一个神话,此消息一出,仅10天里,In-stagram的用户就增加了1千万,达到了4千万。其实社交类软件从一开始的QQ,MSN到今天已经有很多种,人们会问,还会有市场吗?但事实是,在QQ和MSN之后,中国人有了博客、微信、飞信、校友录、人人网、微博等等,新的社交软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产出的步伐。在国外,先后是Myspace和Face-book,在博客之后,Twitter竟然还能那么流行,如今Instagram来了,它又一次让消费者不遗余力的注册新的账户。

早期的社交平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虚荣心,如同电影《Gamer》里的游戏概念一样,大家都在玩捉迷藏,网络上没有真实身份,所有的社交都是过把瘾,短暂的。但畸形的社交终究失败,人类的社交本应该是从心沟通,人交流的初衷还是试图建立真实和稳定的关系,和一群不知道的人交流迟早会厌烦的,这就是违背人类社交本质要求的结果。社交的例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任何的行业都要以为人的幸福服务为宗旨,一定要满足人在某个方面的本质需要,在网络上交朋友就应该像在生活中交朋友一样,二者都应该为用户提供建立稳定可以来好友关系的平台。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声音、色彩、剪切、道具、化妆、光影特效、电脑特效等等元素,关于影视制作的分类也越来越多。每一个类别或元素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悄悄的让人们暂时忽略了影视艺术性的价值,加强了观众对影视技术性的追捧。当电影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人们对这种纪录技术充满了好奇心,不管银幕上出现的是什么,观众都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目不转睛的观看,就像人类第一次照镜子一样。当人们对流水账似的电影打着哈欠的时候,剪辑和蒙太奇出现了,观众对这种魔术一般的再现真实世界的手法惊叹不已,所以当时,不管什么电影,只要有剪辑就是好电影。之后的历史中,人们依据是否有声音,是否有颜色,是否有特技来评价电影的好坏,而这些评价标准,在后来又被观众自己视为肤浅的,低俗的。乔治•梅里爱在电影叙事和技术方面起到了仙人指路的作用,他一生拍摄了500多部电影。就连卢米埃尔兄弟都认为电影只是记录工具,没有前途,而梅里爱则把它当成了艺术和事业,在电影刚刚出现的时代,他竟然发明了停机再拍,多重曝光,手工着色,低速摄影和淡入淡出等手法,他的电影在当时简直就是特技大片,当人类还不知道电影是什么的时候,梅里爱已经在电影里利用视觉魔术虚构世界了。

乔治•卢卡斯和梅里爱一样,也超出了他所在时代的世界观,当时很多著名的导演在看到《星球大战》的剧本时完全看不懂里面描写的特技是什么意思,他们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来做被局限的想象,而卢卡斯则用无限的想象去期待技术。正是因为他的卓越贡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电脑特技,现代的特效技术可以制作出任何的视觉效果。今天的3D电影也是技术上的飞跃,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观众又一次陷入了用技术评价艺术的境地。3D电影民用化的早期,人们认为只要是3D电影就是好电影,所以有很多乏味的电影也踏上了3D快车,赚了个好票房,而观众则全然不顾空洞的故事,看得津津有味。很快人们觉醒了,发现一些优秀的电影还是使用传统的技术,甚至有一部既没有颜色也几乎没有配音的电影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奖。

从上述电影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技术革新来看,无论是电影制作人还是观众,在面对一项新的技术时,总会先陷入崇拜技术忽略艺术的怪圈,然后又过分反对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和摆布,最后真正协调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让电影真正为观众的审美要求服务。虽然卢卡斯和梅里爱的电影折服大众的是技术,但这些电影完全按照美学规律而拍摄,其艺术性与技术性有同等的价值。《大艺术家》的成功会让人误以为是人们看腻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想换个样式解解乏,但事实上它的成功仍然是百分之百建立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基础上的。直到今天,中国人在做一些电影宣传的时候仍然用这样几个口号来做大标题:媲美好莱坞,耗资...亿,历时...年。真不知道这个年头,还有多少人会被这样的信息所吸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没准人们每每提到《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都会谈一谈它耗资多少亿。显然,这些宣传工作者完全没有搞清楚观众的审美要求。

回到第一段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一部电影的成败,归根结底就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无论是宣传耗资还是使用特技,只要是正好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欲望的,就能够成功,该电影就能够成为经典,当回忆起《星球大战》的时候,我当时被震撼了,有这个记忆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