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化发展
时间:2022-07-02 04:21:25
导语:皖东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化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皖东即安徽省东部,以滁州市所辖的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天长、明光两市和琅琊、南樵两区为主要区域。它位于江淮之间,处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南京都市圈,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其历史悠久,区域文化丰富多样。然而,作为皖东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艺术,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自身发展也面临后继无人、资金缺乏等诸多问题。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以其“稀有性”、“再生性”等特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的创意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因此,传承和发扬皖东传统艺术,走文化创意产业化之路应该是条正确的途径。创意产业最先在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90年代,英国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战略,其他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制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1]。1996年,日本文化厅制定了文化艺术创造计划,日本的动漫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03至2004年,日本动漫市场销售额达到3739亿日元。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和其相关产品达43.59亿美元,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年营业额高达230万亿日元[2]。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但理论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创意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就多达2131篇,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实践领域,我国的创意产业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基地。目前,各省市都十分注重创意产业化的发展,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已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统艺术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义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区域文化识别的标志之一。在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传统艺术要保持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在市场的召唤下,传统艺术如何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避免沦为“遗产化”、“濒危化”的结局[3]。如今,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创意产业在为皖东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指明发展途径的同时,也暴露了皖东地区传统艺术在商品经济大环境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1皖东传统艺术创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1创意能力欠缺,产品创新不佳
文化艺术生产和销售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的再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品生产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是开拓“技术的新市场”的过程,它要遵循“创意+科技”的发展道路[4]。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依附新题材、新材料和新思想并不断改进的过程。如今,皖东传统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在新的资源要素整合、创新能力研发、高科技的应用以及市场运作方面都显得相对滞后。如凤阳的凤画,它做工考究,绘画程序复杂,是皖东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已经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正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它被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香港、澳门、台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但由于题材不新,没有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且篇幅较大,作为旅游产品,携带不方便,所以一直没能打开市场。
1.2营销力度不足,品牌效应不强
以文化产业为平台,把传统艺术的资源优势元素创造性地转化到文化产业之中,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确立坚实的经济基础,借此做好传统艺术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应是发展传统艺术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5]。皖东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以琅琊山为依托的“醉翁文化”,以帝王之乡凤阳为代表的“明文化”,以吴敬梓为代表的“儒林文化”以及小岗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驰名远近,享誉国内外。这些文化品牌与皖东秀美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已带动了皖东旅游业的发展。而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却未能借助这些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推销,因此,很少被外界知晓,如凤画、布画、刺绣、木刻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外界知名度就不是很高。1.3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传统艺术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它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创造出来,并为该地区的人们世代传承和喜爱。它是当地老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6]。因此,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人需要长期的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才能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真谛。由于掌握一门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需要的时间长,而且回报慢,如今已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学习传统艺术。如凤阳花鼓戏是皖东大地特有的曲目,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朱磊的一篇《凤阳花鼓戏只剩一人会唱》的采访报道;来安县秧歌灯的传人如今也只有三人,其中最年轻的已60多岁了。后继无人可以说是皖东大部分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
2皖东传统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思考
发展文化产业化,皖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诸多知名的文化品牌,除“明文化”、“醉翁文化”、“儒林文化”和以小岗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外,还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民间艺术,其中,以花鼓灯、狮子灯、秧歌灯、洪山戏以及凤画、布画、刺绣、木刻等最具代表性。但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等种种原因,皖东的传统艺术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被闲置,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道路,让皖东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充分利用文化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品牌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打造好的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有效途径之一。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必须强化品牌艺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重塑品牌,带动地方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皖东地区首先应充分利用“醉翁文化”、“儒林文化”、“明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企业结合,发展文化产业。如凤阳花鼓、布花、木刻等传统民间艺术,做工精巧,式样别致,它可以利用“明文化”、“醉翁文化”、“儒林文化”等品牌,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通过进一步提升工艺水平,制作成旅游纪念品,一定会深受游客的喜爱。这既可以为这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把传统艺术的制作与企业相结合,改传统的手工生产为机械化大生产,个人独自创作为集体规模创作。为此,还必须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去除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等弊端。同时,还要解决好文化产业集团化问题,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等问题[7]。
2.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文化产业
皖东地区的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它东与南京、扬州、淮安接壤,西与淮南、合肥毗邻,南与马鞍山相连,北与蚌埠交界,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贯穿其中,合宁、合徐、宁洛、宁连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以及多条省道在境内交汇互通,交通便捷。而且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素有“江淮翡翠、金陵锁钥”之称。皖东地区自然环境优美,这里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有琅琊山度假村、白鹭岛生态旅游国际度假村、天然居乡村生态度假村、九天峰度假村等多个星级度假村。如果把皖东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皖东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如把凤阳县的“凤画”、定远县的“布画”、滁州市的“琅琊酥糖”、全椒县的“酥芴牌”、天长市的“甘露饼”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和旅游休闲食品是完全可能的。花鼓灯、秧歌灯、狮子灯、双条鼓等民间传统歌舞可用于商业表演,以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从而增强他们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热情。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滁州地处皖江城市带,处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辐射区腹地,同时又属于南京都市圈的伙伴城市,它必将迎来新的大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滁州可以依据“南京都市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8],凭借“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淮安、巢湖、滁州——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8]这股东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产业链中高端环节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能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3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与企业合作,拓展文化产业链
传统艺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立体产业,能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它涉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及餐饮等行业,可以带动信息业、餐饮业、旅游业、服装业、交通业等十多种产业的发展[3]。当然,发展民俗艺术产业化涉及众多的相关方面,指望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它是一个相关产业链的完善问题。因此,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化,必须有政府出面,在文化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以此形成文化产业链。可喜的是,皖东地区各级政府正在积极为皖东的民俗文化牵线搭桥,寻找好“婆家”。如滁州正认真做好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在厦门投洽会的宣传、推介和对接工作,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投资贸易平台,扎实做好滁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市各地各单位都认真谋划上报文化产业项目,对宣传、推介的文化产业项目严格把关,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已纳入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统一编制的文化产业项目册。其中,凤阳大明文化园、50集电视连续剧《儒林外史》的拍摄制作项目、明光女山地质公园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等4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37亿元,在厦门投洽会上进行专门宣传推介。投洽会期间,滁州市共发放各种文化产业项目宣传资料200多份,与近100个国内外企业代表和客商进行对接,其中,有10个境内外企业客商代表十分青睐滁州市文化产业项目,有的表示将组团来滁州实地参观考察,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滁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9]。
2.4多措并举,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民间文化的基础上,重视特色,打造品牌”,“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6]。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合理的开发,以多元素的投入替代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只保不用的模式,从而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10]。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要抓住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在把握住传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生产出市场认可和青睐的产品,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护和开发协调发展的目的。
3结语
总之,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岁月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走传统艺术的产业化道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说,皖东地区完全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但要把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必将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