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对民歌流传影响思索
时间:2022-06-07 11:40:00
导语:影视艺术对民歌流传影响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西北民歌的传承历来以口头为主,有着相当的局限性。长久以来只是在相对封闭的黄土高原传唱。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黄土地》《人生》等影片的公映,影片中极具陕北民歌色彩的插曲《女儿歌》《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迅速传遍全国,那苍凉刚劲而又哀怨缠绵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甚至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一大批西北风格的歌曲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近年来,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的热播使西北民歌再次成为人们喜听热唱的关注热点。应该说,在现代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影视作为独特的载体,对西北民歌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它的传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探析影视艺术对西北民歌的成功演绎和传播为个例,以求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期的保护及传承有所启发或借鉴。
一、西北民歌自身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我国的西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苦难凝成的歌。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在那里的先辈们饱尝生活的艰辛。他们需要也惯于用凄凉婉转、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消解忧愁、抒发情感。“穷开心,富忧愁,寻吃的(乞丐)不唱怕杆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在黄土地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人们非常渴望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抚慰,因此,苍凉的沟壑间便诞生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浑金。家喻户晓的《蓝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牲灵》等都是西北民歌的经典之作。
1.歌词纯朴生动,形象鲜明西北民歌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歌词的上下句结构形式,二是歌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朱熹曾经在《诗经集传》中说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歌词的上半句都是采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情景,其主旨用意在表达歌词下半句的意思,即所谓“上句比兴,下句点题”。这样的方式起到了欲扬先抑、深化主题的“点睛”作用。如《兰花花》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的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兰花花好。”以青线蓝线的亮丽色彩来比喻兰花花的美丽;又以五谷里高粱最高来衬托兰花花的出众。又如《人家都在你不在》中“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石起兴,心中既有些许埋怨,又饱含无奈的情绪。
2.旋律高亢激昂,感人肺腑西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在空旷的山野、高原无拘无束地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唱出心中的喜怒哀乐。因此,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旋律起伏大、跳进多,音域宽、拖腔长是西北民歌的显著特点。正因为以上特点,使其显现出高亢辽阔、激昂奔放、苍凉刚劲的独特风格。如《脚夫调》连续的四度跳进使得上句的音域达十二度,使人仿佛听到脚夫发自心灵的呐喊;下句旋律性呈曲折下行的收拢状,表现出主人公对自身命运的无限感慨,极富感染力。
3.鲜明的地方色彩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在西北民歌中很常见。这与当地的方言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提起(了那)哥哥走西(呀)口,止不住小妹妹泪蛋蛋流,一把把(那)拉住那哥哥的手,说下个日子(呀)你再走”,光从字面上似乎看不出太特别的东西,但是将这些歌词回归到当地的语言环境中去感知,不仅是押韵顺口,而且是韵味十足。而且在这些双声叠韵词的后面常缀一个缀词“儿”,如“:哥哥”,实际应念作“哥哥儿”,显得更加生动、亲昵。将当地人民最质朴简单的性格特征体现无疑。第二句中所用的词语“泪蛋蛋”就非常特别,泪珠、泪花等词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相比之下,“泪蛋蛋”就显得更为淳朴、自然,也更具地域特色。
二、影视艺术对西北民歌的成功改编是其广为流传的重要条件
中国传统民歌的流传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因为过去许多民间歌手和老百姓都不识字,就是靠从老一辈那里听到,学唱然后又唱给下一代。这种形式对于民歌的流传显然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和障碍。比如,自从第11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以来,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这种从山间田野走来的原汁原味的歌声仿佛带着泥土的清新,使大家耳目一新。此举对于民歌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无疑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原生态民歌要想广泛流传恐怕还相当困难。地方民歌能否流传取决于几个必需的因素,包括语言、旋律、风格、时代性等等。首先歌词要听得懂,旋律要上口、易学,风格鲜明还要符合群体的审美要求。这样一来,对民歌的合理化“改编”就显得非常重要。西北民歌借助于一批优秀的西部题材影视剧这一载体得以在全国广为流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到《女儿歌》(《黄土地》)、《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人生》),再到《远情》(《乔家大院》)、《跟我走》(《走西口》),虽然时间跨度达几十年又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但都是吸收了民歌的精华、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受到大众广泛欢迎的经典之作。仔细探寻它们的成功“秘诀”,有以下几点共性。
1.必须保留民歌的“底色”,尊重其独特风格对地方民歌的“改编”一定要立足于民歌“原型”基础之上,保留其“底色”不变。要从民歌“原型”中孕育出更加适合于继承和传播的民歌,这样的“改编”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成功改编西北民歌、使其传唱国内外成就最大的人要数“西部歌王”王洛宾。王洛宾只承认自己是“传歌者”,“有利于传,一切为传”是他进行民歌改编的不易原则,在对近两百首民歌进行记录改编的过程中他严格遵循“既要符合民族格调,又不歪曲汉语形象”,把流传于“西部少数民族中的民歌以汉字和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使民歌从口头传唱变为书面传播,实现了中国西部民歌传播形态的重大转变。王洛宾先生的实践为民歌的成功改编以及后来影视艺术对西北民歌的吸收、引用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已故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在创作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音乐时,深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虚心向当地民间歌手学习,听到并记录了大量的民歌,有了丰富的素材,凭借雷振邦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专业水平加上“点睛”之笔,酝酿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久唱不衰的传世之作。当代作曲大家赵季平先生在影视音乐创作中独树一帜,特别注重对民歌的借鉴与改造。他生长于西北这块热土上,对西北民间音乐极为熟悉和热爱,运用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人生》的主题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也是赵季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清新婉转而又略带伤感的旋律准确刻画出女主人公的期盼之情。而原汁原味的歌词更是突出了信天游的鲜明特点:“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煮里那个钱钱下了那个米,大路上搂柴一你。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双扇扇的门来单扇扇的开,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其中“,一对对“”毛眼眼“”清水水“”满口口“”双扇扇”等等,均是对这一特点的形象体现。
2.有效提升了民歌的艺术性,更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王洛宾、雷振邦、赵季平等作曲家都是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而使西北民歌走出西北、走向世界的。民歌都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特定的环境下的。如《走西口》《脚夫调》所反映的那时社会生活和我们当代社会生活距离很大,今天的民歌必须能够表达当今人民群众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这个角度讲,赵季平先生对民歌及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既吸取、保留了民歌的精华,又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依托影视艺术的传媒优势,把西北民歌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乔家大院》是近几年热播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群众欢迎的电视剧。赵季平为其创作的音乐极具地方特色,其中的主题歌《远情》也随之广为传唱。这首歌既继承了西北民歌的精华,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它所倡导的诚信、善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念与当代人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加上山西籍歌手谭晶的精彩演唱,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民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乃至传承,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影视艺术对西北民歌的流传、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由此推想,我们能否尝试运用其他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广播等)来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基层的音乐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真正的弘扬、传承和发展。
- 上一篇:青少年普法情况调查报告
- 下一篇:司法局农业农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