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紫砂方壶创作认识综述

时间:2022-06-05 04:20:00

导语:对传统紫砂方壶创作认识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传统紫砂方壶创作认识综述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得天独厚的砂泥矿料.巧夺天工的制壶工艺,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集而成为具有极高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紫砂壶的造型主要有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等。方器是利用规整的或不规整的几何图案协调组合而成.其几何图形有正方、长方、梯形、菱形、三角形等。方壶注重线面的组合和变化,要求线形匀称协调,方中寓圆,既劲挺又圆转,与面的结合自然妥帖,壶面要求饱满挺括,不凹不瘪,以求得整体上的和谐。在方壶的造型上还有多种变化:一是把壶体同方形的提梁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增加了壶的空间感;二是用象形取意的手法对各种规整的方形进行截去或添加.使变化后的形态产生新的寓意。

使意象的造型内增添了具象的内容;三是用自然界的自然物象组合成方整的造型各种手法的运用使方壶的造型变化十分丰富,其作品也精彩纷呈。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历代的紫砂艺人运用自己的匠心巧思、精心设计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方壶佳作.成为紫砂艺园里一朵独特风格的艺术奇葩。明代时大彬有“印包方壶”和“龙凤印包壶”问世.这两件作品都是方壶中的上乘之作.其共同特点是壶呈四方。上部略敛,具阳刚之美;钮为包袱结,嵌盖,与壶身组成一整体,下垂的包袱褶贯穿到壶身。上下贯气,线条飘逸柔婉,具阴柔之美。

“印包方壶”上方的两个包袱结头下垂,紧贴壶嘴、壶把;“龙凤印包壶”(见图1)上方的两个包袱结头上翘。龙把、凤嘴的塑饰锦上添花、赏心悦目。同样题材的作品.从设计上显示了它们的差异.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作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历代的传统方壶精品迭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对方壶的线面结合、方中寓圆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开始创作阶段以学习传统为主.制作了“汉方壶”、“亚明四方”、“六方雪华”、“六方井栏”、“大彬六方”等。全手工制作方壶。用的是泥片镶接法,泥片的尺寸要精准。符合设计要求.线面的衔接要过渡自然.在仿制的过程中做到“功到形准、神全气足”,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受融合进去,在造型设计上有了新的变化创作的“菱形壶”一改方壶造型设计的惯例(见图2),把壶形设计成菱形、菱形钮、菱形平盖、平盖上薄贴菱形饰纹,菱形的盖颈相合准缝、厚薄一致,嘴、把上部处在壶身上部的同一水平面上.似乎是壶身的延伸而无镶接痕迹,接近于菱形的方形把与壶身相协调。壶嘴弧线一直延伸到底部,与壶身连成圈2菱形壶一体。线面挺括,其奇姿异态在造型设计上另开新面。此壶用上等砂泥制作,砂粒隐现。如珠玉般闪亮。增强了它的观赏性,是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船方壶”是一件具有宜兴乡土特色的作品(见图3)。宜兴籍国画大师钱松苗为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在他85岁高龄时作“荆溪山水甲东南图”。

图中山峦迭翠、松林苍郁、碧波荡漾、船帆片片、景色秀丽,题词有:“我诞生荆溪(宜兴古称荆溪),长于梁溪(无锡),老居金陵(南京),今又小住北京。奔走四方,远离故土已六十余载。昔苏长公(东坡)远来荆溪,即作终老兹乡计。相形之下,思之能不慨然。”钱老的画及题词对我深有触动,为表达对宜兴故乡的乡思、乡恋之情,体现宜兴水乡的特色,以水乡常见的船及帆为基本造型,设计创作了“船方壶”。

壶的下部为船的造型,壶身上部呈长方,似帆的造型,四方盖、四方钮.壶盖、壶颈用抽角装饰;壶嘴平伸,嘴下一弧面与壶身下部连接,壶把造型与壶嘴相呼应,左右对称,与壶身组成一整体.方圆间的转化自然妥帖。此壶的特色是乡情浓郁,用故乡的紫砂泥来表达对故土永久的纪念方壶的创作实践是和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在传统的方壶作品中.经过历代作者和欣赏者无数次的筛选.留下了一批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使人们感到十分熟悉、亲切。我们对这些作品进行仿制、研究,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爱好结合起来。进行取舍、修正、重组,有时就能创作出具有新的内容、新的造型的作品来,这是在无数次的重复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创造能力。今后,要进一步地发挥这种创造能力.使自己的方壶创作能进入一个新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