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仿拟艺术运用策略
时间:2022-06-01 10:54:00
导语:新闻传播仿拟艺术运用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独特窗口,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人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因此,“新闻报道只有先引起受众的注意,并维持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谈得上让受众接受,而新闻报道在题材上的新颖,表达手法上的不落俗套,正是引起受众注意的重要条件”。正是为了留住那些在各种媒体上匆匆浏览的目光,新闻工作者们在精心组织内容的同时,对言语表达也格外重视,雕词琢句,匠心独运。而以新颖独特、幽默风趣为主要效果的仿拟也就成了他们手中一大法宝。“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性新说法的修辞方法。[2]它在满足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新闻报道的相关目标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然而,纵览当今国内新闻传播中仿拟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新闻传播中仿拟应用的艺术,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在新闻传播中运用仿拟辞格应力求实施“求同”“求异”“求简”“求趣”四大策略。
一、求同法策略
所谓求同法策略,“即努力使仿体接近、类似本体,努力保持本体的基本面貌,以充分显示本体和仿体之间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使仿体能较快地被受众辨认出来,并使人们能较容易地从本体身上推出仿体的含义”。如:例1.消费者:从文盲、法盲到营养盲(《青年时讯》,2006-03-03)例中的“营养盲”虽是一副“新面孔”,但由于它和本体“文盲”一词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读者只要借助对“文盲”一词的认知,就能很快类推出“营养盲”的含义。实施求同策略,一是可以提高受众对仿体这个新言语形式的认知度,二是可以加强新闻语言的亲和力,拉近新闻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让受众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甚至有一见如故之感,从而产生解读的兴趣和信心。实施求同策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本体的求同———习见性
任何仿体都是依附于本体才得以“存身”的,它们的语义、语用乃至情感意义,都必须借助于本体的引导、提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本体越为人们所熟知、所习见,其仿体就越容易为人们所认知、所接受。如:例2.《好马也吃回头草》(《中国教育报》,1994-07-18)该例的本体“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则流传已久、为人们所习见的俗语,因此,一看到仿句,人们自然就会联系起本体,进而对其间巨大的语义反差产生强烈兴趣。当然,习见性并不一定就是指具有历史渊源的词句。且看下例:例3.一捆废纸引发的血案(《钱江晚报》,2006-03-01)人们也许还记得,2005年末,胡戈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剪辑制作了一个视频幽默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时间,“馒头血案”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片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知名度也借助网络一路飙升,几乎达到了无人(网民)不知的程度。于是,“一个XX引发的血案”也成了人们群起而仿之的本体,例3显然正是其中之一。正是由于作者选择了具有高度习见性的言语形式为本体,该新闻一刊出,就因标题沾了“馒头”的光而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因此,新闻传播者在运用仿拟辞格时,可尽量选择一些“知名度”、流通度较高的言语形式来充当本体,如成语、熟语、经典名人名言、畅销书书名、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词、电影片名、经典台词等,以获取“名语效应”。
(二)仿体的求同———形式趋同
仿体的求同,主要指仿体的言语形式应尽量接近本体。新闻传播是由新闻语言的编码者和广大解码者两极构成的言语交际过程,其传播效果的好坏,应根据解码者的接受反应来评判。仿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言语现象,要想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首先得让接受者能很快辨识出本体,进而类推出仿体的含义。因此,应用仿拟手段时,编码者应尽量接近本体的言语形式来进行代码的排列组合,以避免产生传而不通、读而不解的现象。仿体与本体的趋同,可以从声音、意义、词形等多种角度入手。一般说来,三音节的仿体与本体以一字之差为宜,四音节的仿体则可与本体有两字之异。如:例4.冠军杯?冠军悲?(《钱江晚报》,2006-03-10)例4中的“冠军悲”仿“冠军杯”谐音而成,这种谐音仿现象,一方面以相同的“bei”之音勾连起本体与仿体,一方面又以“杯”“悲”的相异造成悬念,从而有效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也可根据本体的整体格局、气势或语调等来进行仿拟。如:例5.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饼飘香。(《青年时讯》,2006-02-24)例6.围观唐骏学历门的理由(《钱江晚报》,2010-07-18)例5仿自古诗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该仿句虽与本体差异较大,但因与本体的整体格局大致相同,故并不会对受众的理解产生太大影响。而例6的仿体“学历门”和本体相比较,似乎是“异多同少”,但由于“XX门”一说已随着语用的发展逐渐定型为一种言语模块,因此,人们只要见到同一格式的仿体,马上就能推论出其中的语义。诸如:“伊朗门”“情报门”“虐囚门”“拉链门”“电话门”“辱师门”“家父门”“捐款门”“解说门”“街头门”“网吧门”“车震门”“兽兽门”……这类格式仿现象求同效果明显,具有极强的能产性。总之,新闻传播者在编码时要注意尽量选用那些定型性较强,具有较稳定语义基础的词、语、句作为本体,以使接受者能很快从中找到心理联想上的链接点。
二、求异法策略
所谓求异法策略,“主要指追求言语形式的同中之异、貌同神异,力求使言语形式在人们习见的常态中闪出新异的光彩,从而产生审美的吸引力”。仿拟作为一种“仿”此“拟”彼的修辞现象,变异、新异、奇异等,正是它的神采之所在,精要之所依。由于人类大多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现象,因此,一种言语现象,不论其形式如何奇妙,终会因其“习见性”而失去它曾经有过的“光环”。正因为此,不断“追新求异”,就成了使言语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秘诀。而对于以“新”为本的新闻而言,追新求异更是它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策略及方法。因此,以新颖别致为主要修辞效果之一的仿拟格,自然也就成了新闻传播者笔下的“宠儿”。实施求异法的具体策略,主要可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形式上力求“抢眼”
仿体的用语要尽量注意新颖独特,力求使人过目难忘。如:例7.水火相容护花高手———中国女足“马王组合”度过磨合期(《新民晚报》,2006-03-11)例8.警惕,“兔子也吃‘窝边草’”(《南方周末》,1991-10-25)在人们现有的知识仓库里,水和火本是两个“你死我活”的冤家;兔子是不吃窝边草的。然而仿句却对人们的这种常识发起了挑战,显得格外抢眼。这种超越了人们正常心理期待的语句,自然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显而易见,求异能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从而有效地摆脱人们对常规言语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及“惰性”心态,极大地满足人们追求新颖、奇特、生动的语言的需求。
(二)内容上力求有“亮点”
新颖性、独创性是仿拟的生命所在,其不应只表现在字面形式上,更应表现在内容上,要力求别出心裁,仿出新意、形成亮点。只有这样的仿体,才能较好地契合新闻语体特点,满足新闻传播的要求。如:例9.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脱愚(《人民日报》,1996-06-28)“脱愚”一词仿“脱贫”而成,虽是临时仿造,却简洁巧妙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从经济物质上脱离贫困,还要从精神文化上脱离“贫困”,脱离愚昧。显然,这种匠心独运、寓意深刻的仿拟不仅让人得到一种言语艺术的享受,而且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又如:例10.希拉里“舞剑”,意不在“总统”?(《北京青年报》,2006-09-04)例11.非典尚未过去杭州还需警惕(《都市快报》,2003-05-03)例12.“多吃少动”坏习惯流行世界肥胖症猛于禽流感(《今晚报》,2006-09-08)上述各例均将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当前的时政新闻嫁接在一起,表现出古戏今“唱”的亮点,使受众在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解读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信息。显然,这一求异策略,应用于具有“时效性”特征的新闻语体,尢显相得益彰。总之,求异策略就是要求我们在运用仿拟手法时,应努力表现本体与仿体之间的不同之处,努力追求言语形式的同中之异、异中之趣、趣中之美,努力创造一种“貌虽似但神相异”的艺术效果,以实现突出信息焦点、吸引受众关注的新闻目标。
三、求简法策略
所谓求简,即力求用语简洁。经济原则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时效性为重要特色的新闻语体,面临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对于行文的简洁性更是越来越重视,“快餐化”几成流行趋势。这一语境为仿拟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如:例13.“空哥”今日上岗(《南京日报》,1998-12-03)例14.包二爷一样严惩不贷(《都市快报》,2001-01-15)例中的“空哥”、“包二爷”,显然是分别以“空姐”和“包二奶”为本体而拟就的。“空哥”指的是“客机上的男性乘务员”,“包二爷”则是指“有配偶的女性以金钱、物质付给男方,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或较为固定的性关系”的现象。显然,一个原本要由很多词才能表达清楚的事物,借助仿拟格,仅用简简单单的一两个词就解决了;而且,这些新造词词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解读起来也十分方便。求简的仿拟策略主要可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标题的设计
一般而言,新闻标题是新闻中最有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事实和问题的浓缩和概括。对于准备了解新闻的人来说,标题是索引、是导向;而对于不准备详读新闻的人来说,标题更是他们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窗口。因此,从新闻学角度看,标题尤应力求言简意丰。针对以上特点,新闻传播者应尽量运用仿拟来设计标题,力求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如:例15.知否知否,应是官“肥”民“瘦”(《都市快报》,2002-03-22)仿李清照词“绿肥红瘦”变异而成的“官肥民瘦”四字,不仅用语新颖别致,引人注目;而且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受众通过对标题中“肥”“瘦”两词奇特用法的剖析,不难体会到其中所表达的对我国官民比例失调、十羊九牧的不正常现状含蓄而又尖锐的批评,同时也更深地领略到了仿拟格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
(二)新词语的创造
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常常是“新”的事物,因此不免就会遇到词语仓库“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时候,运用仿拟辞格来创造新词,既省心又省事。如:例16.(引题)这是“拆迁战场”的“超限战”,拆迁户想借“拆托”改变弱势地位,拆迁方想借“拆托”搞定拆迁户———(主标题)黑白“拆托”(《南方周末》,2010-07-15)例中的“拆托”一词,指的是那些以拆迁户“代表”或“人”的名义出现,在政府部门、拆迁单位和拆迁户之间周旋,采用各种手段谋取不法利益的特殊人群。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情况,而语言社会中尚无相应的语词,于是,仿照“酒托”“医托”“茶托”“婚托”“车托”等而拟的“拆托”一词应运而生了。由于利用仿拟手法来造词不仅认知度高,而且方便快捷,语言材料成本低,因此,仿拟造词法已成为当今汉语造词法中的重要手段。
四、求趣法策略
所谓求趣,即力求用语诙谐幽默。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严肃、重大的社会新闻,也有奇妙、有趣的日常见闻。前者可使受众了解当今社会的时事万象,后者则可使受众感受生活的多彩与趣味。事实上,在现代快节奏和工作重压下的人们非常需要浏览一些工作以外的、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来放松平时紧张的神经,缓解身体的疲劳,因此,运用仿拟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趣味性,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实施求趣性策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冰”“炭”相容、反差强烈
所谓“冰”“炭”,可以是本体和仿体之间意义上的“正”与“反”,也可以是两者格调上的“庄”与“谐”等。其要点就是:把两个原本“互不搭调”的事物捆绑到一起,使其产生种种谐趣。如:例17.饮食者,吃吃喝喝也,凡得其食则必有其饮,日常生活经验使我们可以对孔子做出这样的餐桌解读:吃而不喝则惘,喝而不吃则殆。……食而时饮之,不亦说乎?(《南方周末》,2001-01-04)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是被人代代相传的经典名言,表现了古代圣贤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仿拟的作者却有意地将它和“吃”“喝”等寻常琐事联系在一起,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谐趣,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二)巧妙嫁接、耐人寻味
这一策略即有意地将一些语词巧妙地嫁接起来,从而制造出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例18.去年岁末,牛群走“牛”上任后,就“牛不停蹄”地为蒙城县的事忙碌开了。(《浙江日报》,2000-01-22)“走牛上任”、“牛不停蹄”分别仿“走马上任”、“马不停蹄”而成。作者打破了常规形式,以“牛”换“马”,已引人注目,而更巧妙的是,这一换词,恰好把主人公的姓氏与牛的形象嫁接了起来———如此妙仿,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既别开生面、又风趣幽默。
(三)用语幽默、妙趣横生
求趣,用语幽默显然是一大制胜的法宝。如:例19.我儿子也是大一,但极少跟我发来短讯。而我晓得,他的快乐统统来自他的同辈,而不是我这样的半老徐爷。(《杭州日报》,2005-01-19)例20.……因此,美国不是人人爱,生子有风险、投胎需谨慎。在为孩子预先选择未来的国籍和命运的时候也需要听听“美包子”“澳包子”们的过来之言……(《钱江晚报》,2010-07-25)两例中的“半老徐爷”“美包子”“澳包子”和“生子有风险,投胎需谨慎”,分别仿“半老徐娘”“土包子”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而拟,其用语之幽默、情调之诙谐,令人捧腹,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受众在媒体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谁忽视了受众的需求,谁就会在传播事业的竞争中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仿拟艺术在吸引受众、接近受众、争取“市场”、追求良好的传播效果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功用和巨大的潜力。因此,了解仿拟、应用仿拟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让我们一起努力,使仿拟这朵“辞坛”奇葩在新闻传播中绽放得更加美丽。
- 上一篇:局长在季度节能调度大会发言
- 下一篇:艺术类高校生英语学习动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