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香沱艺术风格及其对新马书坛的影响
时间:2022-05-22 03:30:00
导语:施香沱艺术风格及其对新马书坛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南亚地区,新加坡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国家,同时,也是除了日本、韩国以外,海外华文书法教育和艺术活动最为蓬勃的一个国家。华文书法的普及,要归功于二十世纪初不断从中国闽、粤地区南来的文人和艺术家不遗余力的推动书法教育与艺术交流。其中,新加坡第一代书家如杨草仙、许允之、祝业殷、谭恒甫、黄勖吾、施香沱、陈景昭、陈人浩等的贡献居功至伟。他们有的开馆授徒教授书法,有的任职于美术学院,有的筹划书法团体,为华文书法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第一代书家中,论艺术成就、书法教育的贡献及影响上面,当首推施香沱。施香沱,字宏泽,笔名吟笙、定叔,题款画自称“八闽男子”,中年书斋号为“迦陵楼”,晚年署名“星凤堂”。1906年生于福建漳州的书香门第。
施家为漳州望族,代出显宦;祖、父辈还都擅长诗文、金石、书画,誉满乡里。香沱先生幼承庭训,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饱受家学的熏陶及长辈的教益。自小父亲督课甚严,香沱先生晨起科头案上,习字诵文,早岁即贤名乡里。1924年,施香沱毕业于龙溪甲种商业学校,后任教于漳州东华小学。1938年,施香沱买棹南来新加坡。1940年于新加坡举行“筹赈祖国难民画展”,所得悉数汇归祖国救济难民,荣获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热忱爱国,艺术超伦”题额褒扬。1941年受聘于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专授中国画,课余教书法篆刻,前后达36年,桃李满天下,弟子俱一时俊彦。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施香沱与郁达夫等致力于抗日宣传,新加坡沦陷后,被列入搜捕黑名单,他与郁达夫、杨驿等革命党人避难于印尼苏门答腊岛,更名易服,遁迹渔村。1945年,施香沱回到新加坡,继续任职于南洋美专。1972年,受聘于南洋大学书画研究会教授书画。1976年,被选为新加坡美术研究会会长。1979年,在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览,轰动一时。是年,新加坡总统薛尔斯授予“公共服务星章”。1982年,新加坡政府为其出版《施香沱篆刻图绘合辑》。1989年,林万菁为其整理编辑数十年撰述,出版《香沱丛稿》、《施香沱书法》。1990年,施香沱病故。施香沱具艺苑之全能,精于书画、金石篆刻于一身。新加坡篆刻书法名家黄载灵先生道:“施香沱先生的书法一流,尤其在篆书上的造诣,要是他任第二,这里就没人敢认第一了。”
由此可见,新加坡艺坛人士,大都对其艺术成就推崇备至。关于施香沱的艺术风格,台湾王北岳先生曾在《印林见闻录》中有较精辟的见解:“先生之书以隶书最精,风貌近于伊墨卿而变其法,朴实坚稳,平垂圆屈,自成面目。治印则蚕食蚁蛀,浑拙自然。画以吴齐为宗,参以任伯年法度,且多采当地新材为画题,亦可谓善变自新者也。”[2]施香沱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篆书、隶书用功最勤,且成就最大。他的篆书广涉秦汉,书体以金文及石鼓文为主。从现存临摹作品可考,施氏曾写过甲骨文、周散氏盘、周毕鲜敦铭文、周采肇彝、汉祀三公山碑等,其中特别钟情于近代吴昌硕,多次临写石鼓文。施香沱认为篆书应有“古趣”,故其作品用笔稳健沉着,方圆并用,达到粗犷遒劲,浑厚朴实的艺术效果。他的隶书宗法汉碑,广泛猎涉石门颂、封龙山碑、戚伯著碑、荡阴令张迁碑、西狭颂、泰山金刚经等摩崖石刻、碑刻。后取法清代名家伊秉绶、金农、邓石如隶书,与汉代碑版融会贯通,据为自家风格。隶书运笔遒劲苍古,得其雄浑豪迈之气。此外,笔者首次提出,施香沱的隶书曾取法于明代书画大家陈洪绶的观点。
从施氏现存作品《风流家世对联》看,用笔不同于伊秉绶的古朴敦厚、气象浑漭的风格特点,如“晋”、“羊”、“汉”、“韦”等字,横画长短差距较大,以奇险取胜,不落畦畛,这与陈洪绶的隶书风格特点是吻合的。他的行草书取法于二王,后转师法王铎,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加之用碑法写帖,故能沉着稳重,气势磅礴。施香沱的绘画,从祖辈、父辈画入手,后师其供养于家之东山马兆麟,丹诏沈瑞图,汲取营养。继而转学吴昌硕,以书法篆籀、狂草笔法作画。旁学齐白石、王一亭、任伯年、赵撝叔,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融化无迹。[3]施香沱的画设色喜用赵之谦的艳丽,并将许多东南亚当地景象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入画,如神仙鱼、天堂鸟、胡姬花等,在传统绘画上有所创新,且形神兼备,韵味无穷。他的人物画、山水画较之于花鸟画数量要少的多。施香沱被称为是南洋风格绘画的鼻祖。施香沱的篆刻,刀法上继承先父的钝朴,风格上宗法秦汉旁及明清、近代诸家,旁及浙派丁敬及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邓散木等大家,而有自己面目。他秉承了清代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创作思想,或引进瓦当、汉砖、图腾、契刻等入印,题材丰富,却不失儒雅之韵味。最终形成了苍劲郁勃,平正庄严、沉雄清雅,饶有古趣的篆刻风格。先驱施香沱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金石书画家。他一生献身于新加坡的美术教育及艺术推广,前后达半个世纪,桃李春风,江湖夜雨,为新马两国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培养了众多水墨画、书法及篆刻英才。现在新马两地有所谓“施香沱派”即源于此。“施香沱派”人数众多,他们担任南洋美专教师,活跃于新马书坛,继承了施香沱老师在传播书法艺术、书法教育、书法交流等方面衣钵,并发扬光大。如新加坡的黄明宗、上官绍茂、庄声畴、胡康乐、林万菁、陈建坡、曾记策、张有铄等,马来西亚的黄崇禧、余斯福、黄乃群、谢忝宋、韩彪、方宝玉、吴其昌等,皆为施香沱的得意门生。此处碍于篇幅,简略介绍一二。
黄钟,字明宗,原籍福建东山,千顷堂堂主。他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工作者,除了擅于金石、书、画外,也擅于西画、雕塑、陶瓷,他任教于南洋美术学院廿多年,曾任纯美术系主任八年,现为高级讲师,教授篆刻、油画及雕塑。他曾是狮城书法篆刻会、兰亭画会、新加坡现代画会及新加坡南洋美专校友会发起人之一,亦是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高级评议员,并活跃于新加坡各艺术协会及乡亲社团。[4]陈建波,字伯平,生于广东澄海。197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西画系。曾举行九次个人画展,参与约180次联展,现任啸涛篆刻书画会会长、新加坡国家美展东方绘画评委,南洋美术学院水墨画讲师,中国西泠印社海外社员,韩国篆刻研究会永久名誉理事,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评议员;曾获陈景昭书法艺术奖,2001年荣获新加坡政府颁发艺术最高荣誉奖“文化奖”。
黄崇禧,别署衍庵居士,原籍广东惠阳。毕业于南洋美专,后求学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攻读中文系。黄崇禧是新马两地研究书法理论的佼佼者,曾在马来西亚报刊上发表多篇书法理论及艺术评介文章。如《简论明朝书学及其特征由来》,(1974年)[5]《苏黄米蔡学书探源》,(1975年)[6]《赵孟頫是否可以代表元朝书学或以之为中心》,(1976年)[7]《略谈清代书学》(1977年)[8]《唐朝的书学状况及其代表性书家之书学渊源》(1977年)[9]等。余斯福,生于怡保,1962年毕业于南洋美专。余氏十六岁开始习书,在南洋美专时深得施香沱垂青,收为入室弟子。现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资深讲师,马来西亚书艺协会署理会长及评审主任;新纪元学院美术设计系名誉顾问、新加坡墨澜社顾问,是一名全职的篆刻书画导师。从1972年至2001年曾经举行过15次个展,同时多次参加海内外书画联展,并在2001年代表马来西亚出席在澳门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书法教学研讨会”上发表《马来西亚书法发展实况》一文。施香沱的弟子黄崇禧谈到老师施香沱的影响时,有比较全面的评价:“香沱老师于星马社会,可谓极负时誉之人,其于美术上之成就,为世人所共知;其于美术教育之贡献,为世人所公认,其于推动美术,宣扬教化,栽培人才,提携后进……”可见其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教育界及美术界的双重贡献及深远影响。施香沱的艺术与美术教育成就为世人所知,新马两地受其影响之深、之远可想而知。
- 上一篇:市图像信息安全方案
- 下一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