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内在动力

时间:2022-05-21 05:27:00

导语:艺术创作内在动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创作内在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内基曾说过:喜新厌旧是人们最常有的心理行为之一,人们对事物保留热情的时间是有限的。比如说服饰,去年流行复古风格,今年可能轮到韩版风格,明年可能轮到喇叭裤。又如影视剧,五六年前是武打片大行其道,随后的两年是谍战片最火,而最近这两年又是古装宫廷戏独领风骚。我们把目光移到历史长河中纵观艺术的发展史,得到的最突出印象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正如刘勰所说的,“时运交移,质问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①说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各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一时代都必然要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后人正是在不断学习研究前人留下的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完善,才有了几百年来艺术长盛不衰的繁荣景象。“喜新研旧”就是创新和继承,是艺术创作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创新是由艺术反映生活的任务所决定的。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是各种生活经历的体现。我们翻开音乐史来看,沿着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派时期这条主线,可以发现:一是当一种艺术风格达到顶峰而走下坡路时,会被一种新的流派悄然替换;二是涌现出来的各种流派并辔争驰、竞秀骋妍。这几百年来,各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环境不同,物质基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和理想不同,反映到艺术上也是各有不同。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挺秀的尖塔,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表现出与上天接近的意向,反映了当时基督教盛行的宗教观念,也反映出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状况。相应地,中世纪的音乐由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为了服从宗教礼拜活动,教堂里圣歌的音乐单纯肃穆、稳重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伤欲念。其旋律音调平缓,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到了巴洛克时期则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到16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于是,艺术家们打破四平八稳的艺术追求。巴洛克时期音乐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包括音的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对比。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到浪漫主义时期,主调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绘,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在文学方面,巴洛克时代的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如同席勒所说:“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把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极致。

第二,创新是由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郭沫若曾把文艺叫做“发明的事业”。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当时人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强烈的抗议,但对美好的未来却充满了信心。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寻找新的思想出路是当时艺术家们最关心的问题。艺术家们从文学作品里找到了灵感,找到了理想的方向。

当时有一句流行语:“创新象条狗,它在满街行走。”贝多芬最伟大的创作是《第九交响乐》,他成功解决了交响乐与合唱的巧妙联姻。将合唱引入交响乐,扩大了交响乐的原有规模,集交响乐队、合唱、独唱、重唱于一体,壮美浩大、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贝多芬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和深刻博爱的思想征服了全世界,他的重要作品成为暴风雨革命年代的一面镜子。翻开中国诗歌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古典诗歌———诗经———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唐以后形成的绝句、格律诗)———词———曲———新诗。历史上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占垄断地位,而是呈百家争鸣之象。我们来看大家最熟悉的唐诗,唐朝之前的诗叫古体诗,唐之后叫近体诗,因为唐朝诗人们的大力创作,形成一种风格被定型下来。它讲究对仗、合乎韵律、语言平仄。在唐朝,从宫廷到塞外,从街头到巷尾,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很多人都能吟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诗。但是到了宋朝,诗歌的辉煌渐退,随之而起的是词,并成为一代“独艺”,宋词进入了极盛时期,内容大都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为主,如怀才不遇的激愤以及浪子羁旅行役的愁苦等。随着宋朝被元朝取代后,宋词渐衰弱,另一种风格———元曲又出现。

第三,创新是由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人类的感性体验是丰富多样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大师亨德尔1712年定居英国,他写了40多部意大利式歌剧,一度轰动了英国和欧洲。但是,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市民,对外国艺术逐渐表示厌烦,人们的审美出现了疲劳,听觉上出现了乏困,加之派系的嫉妒,亨德尔的歌剧遭到了挫折。失败令亨德尔清醒,使他重新认识观众的艺术口味,为了新兴的英国市民阶层的理想和愿望能实现,他开始创作崭新风格的清唱剧。亨德尔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配上庄严强劲、气势雄伟的领唱、合唱,赋予清唱剧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史诗性。这些作品生气盎然的情绪、清新明快的风格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共鸣,亨德尔大获成功。如今,世界级的声乐比赛中,男高音第一轮的比赛必唱的曲目就是亨德尔写的《每条路都为他铺平》。清唱剧的创作给亨德尔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他被英国奉为“民族音乐家”。

第四,创新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古往今来,艺术家层出不穷,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性格各异,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冷峻深沉、有的抒情柔美、有的雄伟流畅,等等,但很少人会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比如李白、杜甫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风格是浪漫豪放,杜甫则是深沉朴实。又如舒伯特和贝多芬虽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城市,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相距甚远。舒伯特是凭着一股热情、一种感觉来写,歌曲的旋律是长线条的,一气呵成,主题突出统一。而贝多芬的创作常常在严格的曲式基础上用各种手法把主题动机加以发展,主题动机一般比较短小,有时仅仅是一小节,而且充满矛盾。在转调的问题上,贝多芬常常通过一个和弦突然转调,转之前让人缺少心理准备,但转向的新调一般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舒伯特恰恰相反,转之前给人一个合理的准备,转之后却让人感到意外,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调性上去了。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包含有艺术作品内容的创新和艺术作品形式的创新。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就必然带来了艺术内容的革新。而内容的革新必然会带来艺术形式的革新,即艺术作品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革新。希腊艺术的内容是美和健康的人,产生了静穆和谐、庄重典雅、深沉含蓄的雕塑形式。中世纪艺术的内容是神,产生了轻盈高耸、飞腾向上、俊俏清冷的建筑形式。超现实主义的内容是人的梦境,于是产生了新奇怪诞的绘画形式。当一种创作风格达到顶峰时,再超越它很困难,这个时候艺术创作肯定会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艺术创作是没有上限的,不同艺术风格的转变,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开始产生。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创新与继承的辩证统一中兴起发展,“喜新研旧”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艺术自身运动的普遍规律。